程頤

北宋理學家,代表作《經說》

程頤(1033-1107.10.5),漢族,字正叔,世居中山,祖籍河南府伊川縣(今嵩縣田湖鎮程村)人,1033年出生於湖北黃陂(今紅安縣二程鎮),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033-09-11

出生

1033年9月11日出生於黃州黃陂縣草廟巷(今武漢黃陂區前川街道)。

1086

任崇政殿說書

元佑元年(1086年),程頤以布衣受詔,任崇政殿說書,程頤竭盡忠誠,訓導年幼的哲宗,完全是為了輔助國君實現堯舜之治,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

任崇政殿說書
1096

貶到涪州

紹聖三年(1096年),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因新黨再度執政,他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涪州(今重慶涪陵) ,交地方官管制起來。

1100

恢復官位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遷程頤至峽州(今河南三門峽),短暫恢復其官位。

1102

再次被貶

崇寧元年(1102年),恢復新法的宋徽宗還下令追毀了他的全部著作(實際上,由於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在其門人保護之下,仍被保留下來)。程頤又被奪去官位。

1107-09-17

因病去世

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七日,程頤病逝於洛陽伊川,卒年七十五歲。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譜
《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譜
程頤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縣,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時期任三司使,以輔翊功顯,被皇帝贈予“太子少師”,賜宅第於京師開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遷居河南府伊川縣(今嵩縣田湖鎮程村),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親程珦生於京師開封府泰寧坊,祖父程遹卒於黃陂縣時,程珦剛年滿二十歲。因無田園可以依靠,於是寄居在黃陂縣,奉養母親。天聖年間,宋仁宗念及太宗朝舊臣,錄用舊臣子孫一人,程頤的父親程珦被選中,任黃陂縣、廬陵縣縣尉,又任興國縣縣令,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後來顯貴官至上國柱,皇帝賜予京師泰寧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師開封府。

生平經歷

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出生。十四五歲時與哥哥程顥同時受學於理學創始人周敦頤。
皇祐二年(1050年)18歲時,就上書朝廷,勸誡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會的危機,開出救治時政闕失的良方,救之當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會。
程頤畫像
程頤畫像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歲京師太學讀書,主管太學的教育家胡瑗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而力行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盡其心,則知其性,反而誠之,聖人也"。這篇文章受到胡瑗賞識,胡瑗授於程頤"處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廷試落第,遂不參加複試。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於嵩陽講學。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按舊例,程家世代為官,其父程珦享有蔭庇子弟當官的特權,而程頤卻把每次“任恩子”的機會讓給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沒出去做官,長期以“處士”的身份潛心於孔孟之道,並且又大量接收學生,從事講學活動。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太尉文彥博鑒於程頤“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游之徒,歸門甚眾”,就在洛陽鳴皋鎮的一個小村莊撥了一塊土地,專門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書院”,讓他在此講學近20年。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變法失敗。由司馬光、呂公著等人推薦,程頤被授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推官,西京(洛陽)國子監教授等職。在司馬光等人的推薦書中說,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程頤沒有接受任命。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頤以布衣受詔,任崇政殿說書,程頤竭盡忠誠,訓導年幼的哲宗,完全是為了輔助國君實現堯舜之治,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便基本上脫離了政治生活,在洛陽從事講學活動。
宋哲宗即位,以司馬光的舊黨人物上台,司馬光、呂公著、韓絳等共同上疏,推薦程頤。
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因新黨再度執政,他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綿陽市)。交地方官管制起來。後來這種打擊又累及於他的兒子和學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遷程頤至峽州(今河南三門峽),短暫恢復其官位。
崇寧元年(1102年)恢復新法的宋徽宗還下令追毀了他的全部著作(實際上,由於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在其門人保護之下,仍被保留下來)。又被奪去官位。卒年75歲。
死後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係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張繹、范域、孟厚、尹焞四人。”

主要成就


理學建樹

創立洛學
二程集
二程集
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二程十五、六歲時,受學於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並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於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於理”,“有理則有氣”。現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於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慾。人慾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慾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慾”。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係。
二程不僅是北宋時期開創新儒學的“五子”之一,他們所創立的“洛學”,還使理學具有了完整的形態,因而又是宋明理學的實際創立者。

重視教育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於嵩陽講學。
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其中幾達20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聖人,“聖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聖人為職志。
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本於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於‘六經’”。不僅勤奮好學,還謙讓大方。曾從師於周敦頤

個人學說

程顥與程頤一起,創立了“天理”學說
“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於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
在程頤的哲學中,對孔子的“仁”學有新的發展。他認為,“大抵盡仁道,即是聖人”。又說:“學者須知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在修養方法方面,程頤提出了“定性”的理論。
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並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誌,那麼,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

個人作品


二程的著作有後人編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說》等。其中“洛學”的著作計有二程的《遺書》25卷,《外書》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傳》《經說》《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灝的詩文集,后八卷是程頤的詩文集。《經說》中的《繫辭》《》《》《春秋》《論語》為程頤所作。《改正大學》為二程所作。《伊川易傳》是程頤對《易經》的註解,這部書集中體現了二程的理學思想,是程頤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楊時精選后編寫出來的二程語錄。以上各種著作,已被合編為《二程集》,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於世。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時,有顯功,贈太子少師,賜第於京師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
祖父程遹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遷居河南府伊川縣
程珦歷任黃陂縣尉、興國縣令、又知龔、鳳、磁、漢諸州
侯氏侯道濟之長女,封壽安縣君。先三十八年卒,追封上谷郡君
程顥承議郎宗正寺丞

軼事典故


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博學之士。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後人將此事稱為“程門立雪”。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心誠意堅。
雙鳳送子
宋朝仁宗時期,河南人程遹在黃陂縣為官,繼而落籍黃陂西郊程家鄉坊。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長子程珦為黃陂縣尉。
北宋天聖十年(1032年),程珦的夫人侯氏,一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園。走到一棵梧桐樹下,抬起頭,看見梧桐樹上有個雀窩,他們正準備爬上去掏雀蛋,忽見遠處兩隻金鳳筆直朝花園飛來。金鳳越飛越低,在程夫人身邊盤旋了一周以後,朝她胸懷撲來,程夫人趕忙將金鳳緊緊摟住。官人望著兩隻金鳳,仰天大笑,夫人就驚醒了。沒過幾多時,程夫人懷孕了。生下長子,取名程顥,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頤。
程顥、程頤自幼好學,尊崇孔孟,才華出眾,後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家。明朝年間,人們建起一亭,命名為雙鳳亭。
夜月樓
程顥、程頤的父親程珦,在黃陂做縣尉,看中了鳳凰台的環境幽靜,就把這兩個兒子送來讀書,程氏兄弟在樓上發奮勤學,白天不下樓,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倆兄弟還不休息。這時候,進來了一個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問她:“你來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陰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來給兩位文曲星君掌燈。”說罷,用手指在粉壁牆上畫了一個圓圈,頓時放出光華,清亮無比,照著弟兄倆夜讀。附近的人都傳:鳳凰台,三十夜裡出月亮,稱為“夜月樓”。
不畏權勢
宋神宗時,黃河的水兵,按律法不必服其他勞役。宦官程昉為河防大臣,仗勢不把州郡律法放在眼裡,想徵調黃河水兵整治三股河。程頤以不合律法拒絕,程昉便上奏神宗,朝廷於是下令程頤撥八百水兵給程坊。時正值天寒河水凍結,士兵受不了程昉的暴虐,紛紛逃離。
次晨,州官齊集官府議事時,突有吏卒稟報:“水兵集體逃亡,即將入城。”眾官怕得罪程昉,想拒開城門,程頤說:“如果不開城門,一定會有亂事發生,程昉果真怪罪,由我程頤一人擔當。”說完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並宣布水兵可以休假三天再回去服役。士兵們在一片歡呼聲中進城。程頤又將水兵受虐待的情形稟報朝廷,終於免除水兵再服勞役。
事情過後,程昉對程頤便很畏憚。有一次程昉因事路過本州,見到程頤,只敢說些好話奉承程頤。然而,私底下程昉卻又不甘心,曾當著多人之前揚言:“黃河水兵的潰逃,是受了程頤的鼓動,我一定要上書奏明皇上!”很多人都替程頤擔心,程頤笑著說:“他怕我,不會對我怎樣的。”日後程頤果然無事。

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程頤》卷四百二十七(脫脫和阿魯圖

後世紀念


陵寢墓地

程頤墓在洛陽市伊川縣城西。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二程墓為程顥、程頤及其父程珦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為祠廟,後為墓冢。祠由門樓、廂房及大殿等組成,另有明清時代的石碑數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馬等,四周有墳牆回護。墓、祠一帶古樹參天,烘托出肅穆幽靜的氣氛。
河南洛陽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於洛陽市嵩縣田湖鎮程村,近臨陸渾水庫,是宋代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故居。程顥、程頤兩兄弟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宋明理學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於宋高宗紹興辛亥(1131年)年間,明天順年間,昭封"兩程故里"。明成化、萬曆、天啟,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的均有修復。兩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總面積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節大院。前節有"欞星門"、"誠敬門"、"春風亭"、"立雪閣";二節有"道學堂",兩則伴以"和風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廂房;三節中立"啟賢堂",兩廂設有講堂兩座,後面為"著述樓",兩側各設講堂一座,祠堂內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塊,清康熙御書"學達性天",光緒賜書"伊洛源淵",慈禧太后賜書"希蹤顏孟"3副匾額,掛道學堂正中。

人物評價


程頤立像
程頤立像
鳳凰網(《宋學泰斗:程顥·程頤》):二程所開創的理學,被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之後,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理學中的“心學”一派,也是從二程那裡衍生出來的,所謂“陸王心學”,基本上導源於程顥的主觀唯心論思想,這一理學流派,也對後期封建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自北宋至清末,理學在中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佔據統治地位達七百餘年,這都和二程有著直接的聯繫。
程顥: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
朱熹:昭明道學於孔孟既沒千載不傳之後,可謂盛矣。
湖北省人民政府網(《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程頤論述為學的方法時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於知、行關係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後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程頤的哲學,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題,對宋明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二程都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但程顥是以心解理,開了以後陸王心學一派。程頤一般是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的,開了以後朱學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