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

安徽省黃山市轄縣

徠歙(shè)縣,隸屬安徽省黃山市,位於皖南地區,北與宣城市績溪縣和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交界,東南與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衢州市開化縣毗連,西南與黃山市屯溪區、休寧縣相鄰,西北與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區接壤。地處皖南山區,丘陵起伏,溪谷縱橫,地貌多樣,有黃山山脈高聳於西北,天目—白際山脈屏障於東南,並以漸江、新安江谷地和練江谷地為兩大山系的接合部。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總面積2122平方千米。

歙縣,秦朝置縣,宋設徽州府,府縣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先後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之鄉”、“中國牌坊之鄉”等榮譽稱號。境內的徽州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稱。

歙縣有徽州古城、鮑家花園、新安江山水畫廊、雄村、棠樾牌坊群、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譙樓、忠烈祠坊、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許村古建築群、新安碑園、斗山街等景點。

歷史沿革


據歙縣下馮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證實,舊石器時代,歙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1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屬揚州,為“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期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國,后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置歙縣,屬會稽郡(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此時,歙縣含今歙、休寧(含今屯溪區)、婺源、績溪、淳安、遂安、黃山風景區等地。
擱船尖的天然女媧石像
擱船尖的天然女媧石像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吳取黟、歙,分歙東鄉地置始新縣(今淳安),分歙南鄉地置新定(今遂安)縣,分歙西鄉地置休陽縣(今休寧縣)縣、黎陽縣(今屯溪)。
梁大同元年(535年),分歙北華陽鎮地置良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本縣併入海寧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復置,以相湖嶺與海寧分界。
唐武德四年(621年),罷良安縣,其地仍屬歙;永徽五年(654年),邑人蔣寶起兵響應睦州清溪陳碩真農民起義,事平后,分歙東竦口地置址(音盪)野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置,歙縣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東道為浙江西道與浙江東道,歙縣屬浙江西道。
大曆元年(766年),分歙西、休東八鄉地置歸德縣,並分歙縣華陽鎮地置績溪縣。
大曆五年(770年),廢址野縣,其地復屬歙縣,並廢歸德縣,其地歸屬休寧。
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歙縣划屬江南東路。
歙縣
歙縣
宋亡元,置江浙行省,歙縣屬江浙行省。
洪武初年(1368年),建都應天府,歙縣划屬直隸,永樂初年(1403年),移都北京,直隸改稱南直隸,簡稱南直。
清順治二年(1645年),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建江南省,歙縣屬之。
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省與安徽省,歙縣屬安徽省。
此後直至清末,境域與隸屬關係基本穩定。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蕪湖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屬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屬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戰勝利后,皖南行署撤銷,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歙縣璜尖鄉划屬休寧縣。
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划屬本縣;本縣上源、茶源鄉划屬績溪縣,黃口村划屬屯溪市,旃田、呈田划屬休寧縣。
1955年12月,坦頭、大源兩鄉划屬績溪縣。1956年元月,本縣溪頭鄉的溪東、洪塘、汪村,竦口鄉的江村環村划屬績溪縣;同年4月,本縣金坑鄉划屬績溪縣;11月,休寧縣白際鄉的結竹營划屬本縣,本縣旃田鄉的湖駕划屬休寧。
徠1961年4月,屬徽州專區。
1964年3月,休寧縣柿樹嶺生產隊划屬本縣。
1973年3月,歙縣草市大隊划屬屯溪屯光公社。
1974年以來,歙縣屬徽州地區。
1984年1月,歙縣黃山鄉(含部分黃山風景區,面積約70餘平方千米)划屬縣級黃山市(原太平縣)。
1987年,歙縣屬黃山市。
1988年1月,歙縣篁墩鄉劃歸屯溪區;並劃出歙縣洽舍區所屬富溪、楊村、洽舍所,岩寺區所屬岩寺鎮、羅田、呈坎、潛口鄉和鄭村鄉瑤村,成立黃山市徽州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東經118°15′—118°53′,北緯29°30′—30°7′,屬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東北與績溪縣和浙江省臨安市交界,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開化縣毗連,西南與屯溪區、休寧縣相鄰,西北與徽州區、黃山區接壤。

地形地貌

歙縣地處皖南山區,境內雄峰挺拔,峻岭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縱橫,地貌多樣,有黃山山脈高聳於西北,天目—白際山脈屏障於東南,並以漸江、新安江谷地和練江谷地為兩大山系的接合部。全縣山嶺面積1105.9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43.34%;丘陵面積1307.50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51.24%。境內最高點天目山脈清涼峰,海拔1787.2米,最低點縣南街口,海拔110米,相對高差1677.4米。

氣候

歙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區域分配沿河谷、平販一帶高,南、北山區低,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為—12.7℃(出現於1970年1月15日);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為27.9℃,極端最高氣溫為40.8℃(出現於1978年9月3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大於等於10℃,80%保證率的初日在3月15日,終日在11月15日,持續236天,積溫為5174.7℃。

水文

城內鬥山街
城內鬥山街
歙縣境內地表水主要是河水,也有部分山峰頂部的天池、天湖水;地下水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歙縣水資源總量為22.13億立方米,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其水文特性深受地形、氣候影響。山地、谷地與其過渡地帶之間,年降雨量的差值分別為250毫米和200毫米;而豐水、枯水與其過渡季節之間,季降雨量的差值則分別為350毫米和220毫米。降雨量的地域、季節分配,差異顯著。歙縣地表、地下水,屬山泉、礦泉水,已發現含鍶偏硅酸等多種優質礦泉水。
歙縣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發源於西北部黃山山脈、東北部天目山脈、東南部白際山脈三部分。其中,除富溪鄉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屬青弋江水系外,其餘均匯流新安江,統屬新安江水系。新安江自徽州區入境,納練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東南流,於街口流入千島湖。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歙縣木本植物共有104科,899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珍稀、古老孑遺樹種有:水杉1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古老孑遺樹種有:銀杏、華東黃杉、金錢松、杜仲、鵝掌楸、連香樹、香果樹等7種;屬國家三級保護的珍稀樹種有:南方鐵杉、青檀、黃山木蘭、天目木蘭、凹葉厚朴、天女木蘭、雲葉樹、天竺桂、天目木姜子、黃山花楸、紅豆樹、蝟實、銀鵲樹、毛紅楝子、短穗竹等15種,屬國家保護的還有福建柏、台灣水青岡、夏臘梅、天目紫莖等樹種。省珍貴樹種有:三尖杉、南方紅豆杉、山核桃、獼猴桃、青線柳、蘭果、紫楠、紅楠、華東楠、光皮樺、貓兒屎、膀胱果、黃連木、粗榧、香榧、水青岡等;屬安徽省地理新分佈的樹種有:華西楓楊、興山榆、光葉粉花綉線菊、華中山楂、平枝栒子、裂葉海棠、絹毛稠李、無毛稠李、蕘花、毛白杜鵑、菱狀葡萄、異葉蛇葡萄等。其它珍貴樹種有:松、杉、柏、楊、柳、樟、桑、茶、樺、栲、櫧、檫、楝、櫸、櫟、椴、榆、楓、槐、梓、楸、棒、櫪、檀、喜樹、欒樹、漆樹、紫樹、栗樹、構樹、香椿、木荷、青岡、烏桕、枳、泡桐、棕櫚、山茶、油茶、香桂、牛筋、毛竹、箬竹、山雞椒、山茱萸、絲棉木、黃楊木、黃連木、青皮木、山棉皮、白乳木等。分佈本縣黃山、天目、白際等山區及丘陵地帶。
草本植物:有蕨、狗脊蕨、鮮毛蕨、五節芒、芒箕、前胡、白花前胡、一枝黃花、兔耳傘、紫花堇菜、藎草、萱草、草莓、蛇莓、夏枯草、野菊、苦苣菜、三脈葉馬蘭、馬蘭、大麥冬、細葉土麥冬、苔草、野古草、一年蓬、淡竹葉、過路黃、黃背草、翻白草、鳳尾草、地榆、小連翹、白茅、魚腥草、烏頭、天葵、耳挖草、蘭草、多花黃精、淫羊藿、沼原草、天目藜蘆、心葉地榆、何首烏、威靈仙、黃連、復盆子、防己、獨活、鹿蹄草、丹參、紫蘇、艾草、膠水草、瓜蔞、玉竹、百合、土茯苓、金錢草、獨角蓮、天南星、滴水珠、七葉一枝花、蒲公英、桔梗、莎草、薺菜、車前草、節節草等。
水生植物:有藻類、菹草、苦草、荇菜、水鱉、菱、紫萍、浮萍或紅萍、眼子菜、大藻(水浮蓮)、鳳眼蓮(水葫蘆)、空心蓮子草(水花生)、蓮、茭筍等。

礦物資源

鉻礦等金屬。
能源
煤礦:有岩寺煤嶺、溪口仰坦、岩寺金坑等礦點,含煤地層分別為上三迭統安源組、下寒武系荷塘組和侏羅紀,總儲量45.5萬噸,已采5萬噸,尚存38.5萬噸。
石煤礦:有桂林洪村口和金川等礦點,預測層位為寒武系華嚴寺組,總儲量9.69萬噸。
金屬
磁鐵礦:有獅石結竹營西南面航磁異常礦化帶一處,礦化帶範圍約25平方千米,分屬休寧白際、本縣獅石兩個鄉。本縣境內礦化帶磁鐵含量南段為18%左右,中北段為17.5%、曹家段為20%。總儲量434.8萬噸。
褐鐵礦:有桂林岑山礦化點,為震旦系雷公塢組含金鐵錳泥岩段,金的賦原形式呈針狀或粒狀被褐鐵礦包裹,含金平均品位為133克/噸;金川水塘灣礦點,礦體位於寒武系下統荷塘組中上部炭質板岩、炭質硅質頁岩中,礦石含鐵21.88%,含錳0.02%,儲量在120萬噸左右。
鎢礦:有秋山礦床、竹鋪礦化點、古門坑、三陽坑、金川三個礦點,以及大谷運西坑、西溪南依坑兩個鎢(及多金屬)異常區。其中,金屬三氧化鎢的儲量為5118.718噸,鉍的儲量為130.944噸。古門坑和金川兩礦已由民間開採80餘噸。
鉻礦:有伏川一個礦點,礦體賦存於超基性岩體之中;其圍岩—蛇紋岩中的金屬鎳含量為210.0477萬噸。
銅礦:有水竹坑、蘇村、湖田、結竹營、姣姑亭、金上、金下等礦點,以及古祝銅礦異常區。其中,金屬儲量為3138.38噸。古祝銅礦異常區,分佈面積3.12平方千米,銅的最高含量為0.044%。
鉬礦:有古祝和岑山兩個鉬(銅)礦化點。古祝鉬(銅)礦,鉬的D級金屬儲量為692.02噸,礦區平均品位為0.092%,屬中等品位的小型鉬礦床;岑山鉬(銅)礦礦化帶,鉬的平均品位為0.008%,達不到一般工業指標要求。
金礦:有王村金灘、杏村長灘、汪龍坑梅灘、坑口金灘,以及柘林、瀹潭等砂金礦點,含金總砂體為1.3847萬立方米,以金灘每立方米含金1.4克計算,總儲量為1.9586萬克。另有金異常區兩處,即分佈面積27平方千米的田裡、新田附近金異常區和分佈面積3平方千米的黃毛、焦一帶金異常區。前者屬中溫熱液含金石英脈,後者為16個粒狀含金異常點,一般含金量為2—5克/15公斤。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歙縣璜尖鄉划屬休寧縣。
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划屬本縣;本縣上源、茶源鄉划屬績溪縣,黃口村划屬屯溪市,旃田、呈田划屬休寧縣。
1955年12月,坦頭、大源兩鄉划屬績溪縣。1956年元月,本縣溪頭鄉的溪東、洪塘、汪村,竦口鄉的江村環村划屬績溪縣;同年4月,本縣金坑鄉划屬績溪縣;11月,休寧縣白際鄉的結竹營划屬本縣,本縣旃田鄉的湖駕划屬休寧。
1964年3月,休寧縣柿樹嶺生產隊划屬本縣。
1973年3月,歙縣草市大隊划屬屯溪屯光公社。
1984年1月,歙縣黃山鄉(含部分黃山風景區,面積約70餘平方千米)划屬縣級黃山市(原太平縣)。
1988年1月,歙縣篁墩鄉劃歸屯溪區;並劃出歙縣洽舍區所屬富溪、楊村、洽舍所,岩寺區所屬岩寺鎮、羅田、呈坎、潛口鄉和鄭村鄉瑤村,成立黃山市徽州區。

區劃詳情

歙縣地圖
歙縣地圖
截至2017年,歙縣轄15個鎮、13個鄉。縣政府駐徽城鎮。
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
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
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三陽鎮雄村鎮
坑口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金川鄉
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
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歙縣總戶數169129戶,比去年減少1282戶;總人口為473150人,比去年減少1552人,總人口數下降3.2‰,其中男性245542人,女性227608人,男女比率108:100,與2017年男女比率持平。城鎮人口119517人,鄉村人口353633人,城鎮人口比率25.3%,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全縣出生登記人口5081人,人口出生率10.7‰,比2017年下降0.9‰,死亡人口3691人,人口死亡率7.8‰,比2017年下降2.3‰。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歙縣常住人口為362962人。

政治


縣委書記:李忠

經濟


綜述

古代歙縣的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由於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為農民生活的主要來源。糧食不能自給,須從外地調入。在地狹人稠、生活貧困的處境下,勇於進取的歙縣人民,為了擺脫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產品,不得不離鄉背井,遠赴他鄉,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歙縣商人即在江南城鎮進行貿易。至明朝成化、弘治年間,遂形成了一個人眾資巨、頗具特色的徽商集團,開始稱雄商界。明嘉靖至清嘉慶的近300年間(1522—1820),是徽商的鼎盛時期。當時徽商的足跡幾遍全國乃至海外,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江浙一帶有“無徽不成鎮”之譽。經營的行業主要有茶、糧、木、鹽、海上貿易、典當、絲布、漆、醬及文房四寶等。本縣富商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財力雄厚。清代兩淮鹽商八總商中,歙人恆占其四,富者積資達千萬兩銀以上。
2018年,歙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6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6.7億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73.2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78.8億元,增長7.2%。三次產業比為9.9:43.4:46.7。
2018年,歙縣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7.6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3億元,同比增長2.1%。財政總支出48.56億元,同比增長9.0%。一般預算支出35.89億元,同比增長3.6%。
2018年,歙縣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6%。工業投資同比增長0.8%,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5.5%,較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為65.2%,較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幅度,2018年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2.7%,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40.3個百分點。
2018年,歙縣全體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9%,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2.8%,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0.7%,醫療保健上漲2.9%,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0.2%,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2.4%。

第一產業

歙縣經濟以農業為主,其中又以茶葉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民國期間,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建國后,經過土地改革,農業生產發展較快。
2018年,歙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27.2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2%。其中,農業產值17.97億元,增長1.9%;林業產值1.8億元,增長8.6%;牧業產值6.64億元,增長1.6%。糧食產量72367噸,同比增長8.6%,油料產量15726噸,同比增長2.3%。肉類總產量19232噸,同比增長1.4%;水產品產量1634噸,同比增長7%;蔬菜產量67913噸,同比增長2.3%,禽蛋產量9870噸,同比下降4.2%。水果產量38018噸,同比增長38%。茶葉產量8981噸,同比增長2.6%,蠶繭1104噸,同比下降3.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3565噸,同比下降1.9%,農村用電量11297千瓦時,同比增長14.4%。
2018年,歙縣人工造林面積63公頃,2018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積1002公頃,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新封山育林面積715公頃,森林撫育面積6533公頃,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4470公頃,四旁(零星)植樹83.4萬株,當年苗木產量225.5萬株。
2018年,歙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30024千瓦,比上年增長2.12%。拖拉機及配套農具分別為1232台和573部,耕整地機械及配套農具分別為4277台和2453部,農副產品加工機械69252台套,其中茶葉加工機械63121套。田間管理機械27352台,其中機動(電動)噴霧(粉)機為6977台,茶葉修剪機為20375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43台。

第二產業

歙縣唐代有麻紡業、釀酒業、造紙業、制墨和硯雕業。宋代新增帛、絹、綢織造業。元代,徽城設立染織局。明代,刻書業興起。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
2018年,歙縣完成全社會工業增加值62.09億元,同比增長9.9%,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增速居全市第4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9.27%,其中出口交貨值增長10.46%。23個行業大類中,15個行業實現增長,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汽車製造業三個行業是拉動工業發展的主要行業,分別增長17.78%、12.23%、98.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4%,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9.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3.8%,增幅在全市居第4位。規下工業增加值6.73億元,同比增長8.8%。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7%,利潤同比下降10.9%,實現利稅總額同比增長21.3%。

第三產業

唐、宋以來,歙縣商業逐漸繁榮。明、清時輸出的大宗土特產品有茶葉、木材、桐油、貢菊、白朮等;輸入主要有糧食、食鹽、布匹、南北雜貨等。民國時期,縣城和水陸交通比較方便的深渡等地已成為物資集散地,另一些集鎮定期不定期開展集市貿易。抗日戰爭爆發后,縣城幾次遭日機轟炸,數十家商店受災,市場蕭條。至建國前夕,物價暴漲,許多商號破產。建國后,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以國營商業為主,集體、個人商業並存的商業體系。對生產資料商品,1953年以後即實行計劃分配供應的辦法。1980年後,計劃外議價、高價商品逐步進入市場。對生活資料商品,初期敞開供應。1953年後,糧、油、棉實行統購統銷,部分其它商品也採取憑票供應的辦法,1980年後逐步敞開供應。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除少數年份外,基本上逐年上升。
2018年,歙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07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6%。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5.65億元,同比增長11.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2.42億元,同比增長10.4%。從消費類型看,餐飲收入14.01億元,同比增長10.6%;商品零售64.06億元,同比增長11.3%。按行業分:批發業商品銷售額55.6億元,同比增長7.2%,零售業商品銷售額111.6億元,同比增長16.3%,住宿業營業額3.9億元,同比增長12.3%,餐飲業營業額20.9億元,同比增長11%。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
2018年,歙縣外貿進出口總值21048萬美元(海關口徑),同比增長41.4%,增速居全市第2位。其中外貿出口額20722萬美元,同比增長43.2%。實際利用外資5403萬美元,同比增長8.3%。全年新簽內資項目91個,新簽億元項目24個。實際到位資金58.88億元,同比增長15.4%。
2018年,歙縣實現旅遊總收入89.5億元,同比增長13.32%;旅遊人數為1000.47萬人次,同比增長12.34%。其中入境接待32.63萬人次,同比增長12.02%,外匯收入10388萬美元,同比增長12.88%。
2018年,歙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71.42億元,同比增長8.8%,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95.16億元,同比增長8.0%。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82.22億元,同比增長17.3%;其中短期貸款餘額87.38億元,同比增長9.9%,中長期貸款餘額85.95億元,同比增長15.7%。

文化


歙縣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新安畫派
新安畫風
新安畫風
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活躍於徽州(今黃山市一帶)的繪畫流派。現黃山市原稱徽州,秦、晉時設新安郡,新安江又是這一帶的重要河流,故又常以“新安”稱之。明代的丁瓚、程嘉燧、李永昌等新安畫家,崇尚“米倪”之風,枯筆皴擦、簡淡深厚,當為新安畫派的先驅。
汪滿田魚燈
汪滿田魚燈始於清光緒初年,興魚會嬉燈以剋火災。魚燈竹扎紙糊,彩繪魚鱗,額寫“王”字,大地長約7米,高3米,三節,內點燭100多支,魚嘴有噴火裝置,每燈需20多人抬游。小的一米以下,點燭數支。村有五(祠)魚會,每會扎一大號魚燈,總祠雍睦堂又扎一龍頭魚身燈,謂鯉魚化龍燈,十分别致。雜燈雖小卻精巧,有十二月花籃燈,五穀燈,瓜菜果燈,獅、猴、豬、牛、羊、兔動物燈,皆五彩斑斕,活靈活現,尤其是獅燈、猴燈,可以拉線舞動。
鍾馗嬉府衙
鍾馗是中國著名的民間神之一,已被道教納入神仙體系。歙縣的“跳鍾馗”民俗活動大都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後進行。因為端午節前後是五毒活動猖狂之時。宰相故里雄村的“鍾馗出巡”它以壯觀、威武的氣勢取勝,且原始古樸,原生態味濃厚。徽城鎮漁梁街“鍾馗除妖”,它以太義凜然、寒氣逼人的殺氣讓人震懾。鄭村的鐘馗嫁妹,則顯出了鍾馗呵護妹妹的長兄之情,突現鍾馗驅逐五毒,不讓邪氣衝撞了妹妹婚嫁喜氣的威嚴正氣,顯現鍾馗是保一方平安的神靈。
群龍游古城
歙縣對龍的尊重,對龍的崇拜,是放在一切崇拜之首的崇拜。歙縣除了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美譽,還有村村均有嬉龍之習俗。村許村鎮的板凳龍,經濟學家王茂蔭故鄉——杞梓里鎮的布龍,還有古歙南鄉第一村的昌溪鄉舞草龍,它們各具特色。

特產

歙縣物產豐富,其中最有名的屬文房四寶中的歙硯、徽墨,以及被列為國家珍貴禮品的茶葉。此外,歙縣民間藝術的瑰寶“磚”、“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還有徽派盆景、版畫、漆刻,以及新興的徽州竹編、玉竹傢具、三口蜜桔、富岱楊梅、問政山筍、金絲琥珀蜜棗等特產。
•主要特產
特產簡介圖片
歙硯歙硯是硯中之上品,它的珍貴在於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風格,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刀法剛健、花式多樣。它的圖案多取於黃山勝境、新安風光、小橋流水、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
歙硯
歙硯
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是書畫家的必備用品。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
徽墨
徽墨
徽州貢菊徽州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的功能。用它調配其它藥物可以製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藥和菊花晶等飲料。“徽州貢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飲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凈五臟,排毒健身”,起到延壽美容的作用。飲用過的菊花曬乾后充作枕芯,使人清涼降火,明目醒腦。
徽州貢菊
徽州貢菊
黃山毛峰黃山毛峰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製。每年清明穀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
三潭枇杷三潭枇杷是中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因產於新安江沿岸歙縣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而得名。“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並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三潭枇杷”有20多個品種,在國外享譽的是“大紅袍”和“光榮花”。“大紅袍”黃里透紅,“光榮花”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一級枇杷每公斤只有20來個,綿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個的“枇杷王”。
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

小吃

毛豆腐
毛豆腐
歙縣的飲食屬於徽菜系。另外,歙縣作為古徽州府衙所在地,其“徽府菜”已得到了傳承和創新,滿足現代人需求。徽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發祥於南宋,起源於歙縣,以烹制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統一的效果。
主要小吃:徽州毛豆腐、徽州臭鱖魚、徽州石雞、徽州圓子、魔芋豆腐、花菇石雞等。

交通


歙縣境內有G56杭瑞高速經過,有歙縣、三陽出口或經G3京台高速岩寺(潛口)出口,溧黃高速有歙縣出口(即為杭瑞高速歙縣出口),正在建設的黃千高速橫穿歙縣。皖贛鐵路穿境而過,京福、黃杭高鐵以及皖贛鐵路複線從縣域通過。京福、黃杭、皖贛複線三條高鐵設歙縣北站。黃杭客專在歙縣境內設有歙縣北站、三陽站兩個客運站。
截至2018年末,歙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04億元,比上年增長3.9%。2018年全縣水運貨物周轉量53萬噸公里,水運客運周轉量1572萬人公里。

社會


教育事業

歙縣從唐宋起,儒學教育不斷發展,至明清達到最繁盛的時期,科舉登第者不斷增多。據史志記載,自唐至清,本縣(包括寄籍外地)共取進士770人,其中明清兩朝共取進士623人,列安徽省各縣之冠。
截至2018年,歙縣共有各類學校81所,全縣各類學校在校生總人數為42361人,同比增長2.1%。其中:普通中學17318人,同比增長2.2%,小學19299人,同比增長0.8%。幼兒園數49所,在園兒童數9447人,同比增長0.3%。全縣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3336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627人,比上年減少18人。小學專任教師數1483人,比上年減少88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226人,比上年增加1人。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歙縣組織12家企業成功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申報省科技重大專項1項、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2項、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與省內外著名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32項;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62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7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歙縣有公共圖書館3個,年末藏書達215.04千冊。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1座,廣播覆蓋率達100%,電視覆蓋率達90%。2018年末通有線廣播的鄉鎮28個,通有線廣播的村183個,通有線電視的鄉鎮28個,通有線電視的村183個。

醫療事業

截至2018年,歙縣醫院、衛生院數33家,其中綜合醫院3家,中醫醫院1家,專科醫院1家,衛生院28家;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789張,衛生技術人員184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73人,註冊護士886人。2018年醫院、衛生院診療988321人次,其中門、急診984952人次,入院人數67720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歙縣新成立體育社團4個,全縣現有體育社團39個。2018年體育局榮獲省十四屆運動先進集體稱號,成功舉辦第五屆黃山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國際馬拉松賽。

社會保障

2016年,歙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2.2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8%,新增就業人數5960人。2018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83201人。2018年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30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72290人次,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9315人。全年共發放城鎮低保金額1075.85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額4134.72萬元,農村分散居住五保供養2983人。

生態保護

2020年2月12日,歙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旅遊


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
許村古建築群長慶寺塔洪氏宗祠棠樾古民居北岸吳氏宗祠
員公支祠昌溪周氏宗祠北岸廊橋新安碑園石刻漸江墓
太平橋南譙樓忠烈祠坊聖僧庵壁畫黃賓虹故居
黃賓虹故居貞白里坊新州石塔方春福宅張林福宅
方士載宅豐口四麵坊殷尚書坊及大司徒坊潘氏宗祠東譙樓
徽州府衙敬本堂曹氏二宅稠墅牌坊群天心堂
汪華墓昱嶺關昌溪廟坦及水口紫陽橋萬年橋
太湖祠槐塘雙坊石潭吳氏宗祠巴慰祖宅徽州府衙
蕃村鮑氏宗祠王氏故宅鄭村和義堂鄭村和義堂吳承仕宅
張曙故居蜈蚣嶺梯田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徽州古城
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雄村景區
•主要景點
名稱簡介圖片
新安江山水畫廊新安江山水畫廊,全長約百里,是黃山——徽州古城歙縣——千島湖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新安江山水畫廊兩岸生態環境極佳,呈現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魚的立體生態格局,與掩映其間的粉牆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輝映。
新安江山水畫廊
新安江山水畫廊
雄村景區雄村是一座教育發達、人才輩出的古村落。清末翰林許承堯稱“吾鄉昔宦達,首數雄村曹”。主要景點有竹山書院、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桃花壩、慈光庵、小南海。
雄村
雄村
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幾乎全部採用石料築成,是體現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作。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
斗山街斗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貞節坊”等等。
斗山街
斗山街
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
徽園徽園指歙縣在原徽州府衙一帶修建的仿古旅遊區。2000年對外開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
徽園
徽園
新安碑園新安碑園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築,它憑太白樓,靠披雲峰,借練江水,臨太平橋,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豐富的借景表現手法,依山傍水而築,顯得幽深而奇巧。它因陳列了兩套著名帖刻《余清齋》和《清鑒堂》而馳名。整個園林由真賞亭庭院、小天都庭院、兩清堂庭院、披雲小築庭院等部分組成。
新安碑園
新安碑園

代表人物


畢升: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南溟、太函,歙縣人,明代中後期文壇上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有雜劇《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長生殿》等五種。此外他還寫了一些散曲。
許國:(1527—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大臣。歷任太子出閣、入侍太子的右贊善、禮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等職,著有《許文穆公集》。
曹文埴:(?—1798)字竹虛,清安徽歙縣人。清朝大臣。乾隆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再遷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歷刑、兵、工、戶諸部侍郎。后擢戶部尚書。為官持正,不阿附權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慶三年卒。謚文敏。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笙,歙縣人。清朝尚書曹文埴之子,此後先後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學政、軍機大臣等職。他曾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擔任學政,前後典鄉會試四次,嚴於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響下,這種嚴於挑剔一時成為一種風氣。他曾任《會典》、《實錄》、《河工方略》、《明鑒》、《皇朝文穎》、《全唐文》的總裁。
黃賓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城,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越的貢獻。一生著述宏富,有《黃山畫家源流考》、《中國畫學史綱》、《虹廬畫談》、《古畫微》、《黃賓虹畫語錄》、《畫學編》、《印學》、《賓虹詩鈔》等35種。
漸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法名弘仁,縣城桃源塢人。新安畫派的奠基人。存世作品有《黃山圖》、《曉江風便圖》等約150件。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歷任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戶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任京官前後達30年,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不攜眷屬隨任,一人獨居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聞名。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張曙:(1908—1938)人民音樂家,原名張恩襲。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餘首,現存80餘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
李濟仁:(1931—),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首屆國醫大師。
張其成:(1959—),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中醫文化學家,文人書法家。全國政協委員。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禮儀百佳縣市。
2020年6月1日,被評為第五屆安徽省文明城市。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2020年9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參評城市(區)名單。
2020年11月20日,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