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客家圍屋的結果 展開

客家圍屋

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客家圍龍屋(2)

客家圍龍屋又稱為客家圍屋、轉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之一。

客家圍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其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主要分佈在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岩、三明,廣西的賀州等地及國內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著名的客家圍代表有蔡蒙吉故居、鶴湖新居、大萬世居、九廳十八井、田豐世居、新橋世居、新喬世居、東升圍林寨古村、環水樓、茂盛世居、客家排屋、觀瀾版畫村、龍田世居、馨梓圍、貴湖塘老圍、洪圍、玉田世居、崇林世居、南陽世居、大塘世居、碧灧樓、蘇家圍、四角樓、曾生故居、南華又廬、仁厚溫公祠、磐安圍、滿堂客家大圍、進士第、東生圍、善述圍、承德樓、栗園圍、人境廬、濟濟樓、泰安樓、肇慶堂、德先樓、李惠堂故居、光祿第、崇慶第、阮嘯仙故居、福田世居、西埔新居、秀嶺世居、璇慶新居、繼善樓、李和美、正埔嶺世居、玉田世居、廻龍世居、兩秀新居、丘逢甲故居、長興圍、輯瑞廬、牛角屋、光祿世居、棣華居、聯芳樓、原膴隆基、大王屋、李和美、棣華圍、大劉屋等。

歷史起源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岩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深圳客家圍屋
深圳客家圍屋
廣東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贛州、福建龍岩、香港新界等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佈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客家圍、深圳碉樓、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布局樣式


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裡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嘆為觀止。

建築特色


半圓形圍屋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也稱半圓形圍屋或者方形圍屋,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以及江西省的贛州等地。圍龍式圍屋是圍屋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典型的客家傳統禮制和倫理觀念以及風水和哲學思想的具現。圍龍式圍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結構以中間的正堂或堂屋為基準。正堂一般是二進至三進,呈方形結構,分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進)。正堂左右兩旁有同樣是方正結構的橫屋,簡稱為“橫”。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圓形的房屋結構一層層擴張,每一層稱為一“圍”或一“圍龍”。圍龍的層數和一側橫屋的排數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圍龍屋有“兩堂兩橫一圍龍”(中間有個正堂、兩側各有一排橫屋、對應一層圍龍)、“三堂二橫一圍龍”、“四橫一圍龍”(一圍龍對應兩排橫屋)、“四橫雙圍龍”(兩層圍龍)等等,最多可以達到“十橫五圍龍”之多。
圍龍屋前一般會有一個半圓形的水塘,使得總體看來如同一個太極的圖案:陸上屋為陽,屋前水為陰。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風水理論的體現。

圓形圍樓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
典型:福建土樓圓形的圍龍屋簡稱土樓、圓樓或圓寨,主要分佈在福建西部。由於其正圓形的外形和全封閉的設計,較早為世人所知。客家式圓樓可能是圍龍式的客家圍屋和閩南當地的福佬人的土樓結合的結果。和圍龍式的客家圍屋相比,圓形土樓具有更強的防禦性功能。修築圓樓需要用到質地特殊的黃土,將剛挖好的黃泥堆放三個月,經過特殊的發酵過程而形成“熟泥”,再經過數道攪拌程序,將煮至融化的糯米漿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攪動,方能使用。自詔安來到台灣雲林的詔安客可能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建材,而無法建造圓樓,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並連成集村的形式。

方形圍樓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典型:四角樓方形的圍樓主要分佈在贛南和粵北,也稱為四角樓。和圓形圍樓一樣,四角樓注重的是建築的防禦性,四條邊上一般有二至四層的圍樓,四個邊角都是碉樓或炮樓,有如堡壘。中間仍然保持“三堂二橫”的祠堂形式,或者濃縮為一間祖祠。代表性的方形圍樓有江西安遠的東升圍和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等等,東升圍是中國最大的客家方形圍屋,關西新圍和燕翼圍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崇林世居,是廣東省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圍屋(廣東第二大),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鎮隆鎮大山下村

橢圓形圍樓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
橢圓形圍屋是將一般的圍龍式圍屋的前坪(本來是水塘的部分)也圍起來,稱為前圍,從而成為一個類似於帶跑道的足球場的形狀。這種圍屋比起圍龍式圍屋來也是更加強調防禦性。代表性的例子有閩西的長汀縣塗坊鄉的“為南堂”,以及台中東勢的圍龍屋群落。
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又被稱為“世界民居奇葩”。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閉的圍龍屋,走出狹窄的山門,走向遼闊的世界,圍龍屋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一種獨特的景觀。

圍龍屋代表

松山下賴屋,又名松山下老屋,位於廣東省梅州興寧市永和鎮長安村,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由於老屋剛好坐落在松山下,故名松山下老屋。松山下老屋是長安村最大的老屋,也是興寧市著名的老屋之一。松山下老屋一帶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氣候宜人,特別適合居住。二〇〇九年八月,松山下老屋被興寧市人民政府評為“興寧市客家民居保護單位特色古民居”。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南華又廬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清光緒三十年(1904)潘祥初所建。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外觀宏偉,氣勢不凡。屋內分上、中、下三堂,二橫共八堂,左右兩側各四堂(左邊中、興、伊、始,右邊長、發、其、祥),上堂後面還有枕屋一排、廚房二座(左右各一座),屋背後有果園,種有各樣優良的嶺南佳果。右邊有花園,建有蓮池、石山、奇花異草。全屋總共有118間房,大小廳堂幾十個。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宇安廬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三堂四橫,圍屋外半徑為15.1米,內徑為11.2米,共15個扇形房間;花胎、圍屋內是呈半圓的斜坡地,用卵石砌築地面,並種上常青觀賞花木;上堂進深較大,中堂則比上堂下堂寬廣,兩邊有八柱擎托棟宇,下堂前為大門,後為天井,用雕刻精緻的木屏風隔開;屋內空氣清爽,廳房內外互相融洽,遙相呼應。外大門為獨立式的門樓,內大門為凹門,附加門罩式,外形美觀。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棣華居位於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白宮村。以造屋的兩兄弟的名字命名,含“棣棠並 茂,華萼相輝”之意,象徵兄弟和睦、人丁興旺。房屋呈半圓形,前臨水塘,背靠青山,有龍廳、正堂、南北廳等數十個房間。“棣華居”現居住丘保平一家5口人。據丘保平介紹,這座老屋已有上百年歷史,他是這座老屋的第5代主人,最多的時候這裡曾住過70多口人,“棣華居”的子孫,博士、教授以上的讀書人已有34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慶第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三堂兩橫一圍,屋內廳堂中雕龍畫鳳,地板、花胎、池塘均用水泥和花崗石建造,建築玲瓏別緻,是一座建造標準較高的圍龍屋。此屋為古秀階等幾戶人家合建,建造期間,由古秀階理事,故人們又稱此屋為“古秀階”。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光祿第張弼士故居。位於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堂四橫,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門前豎有清政府御賜的“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牌坊,正門塑李鴻章所書“光祿第”屋名,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還有前後花園及書齋等。飛檐斗拱,畫棟雕梁,構思巧妙,工藝精湛。1991年,北京古建築研究所專家曾專門到此考察,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客家建築風格的民族古建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廳十八井位於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由3棟大屋連成,中棟較大,共有9個廳堂和18個天井,中大門兩側有石鼓2個,門坪立2尊高大石獅,溪水經門前右側流過,四周種有密密麻麻的棘竹。這座圍龍屋建於清同治年間,現仍保存完好。
九棟居位於梅州市蕉嶺廣福鎮,建於清康熙年間,內設9個廳堂,9個屋棟,前後共有6個大門,整座建築4165平方米,共134個房間,是罕見的大型客家民居。

建築風格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分佈區域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岩、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裡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佈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裡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裡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衝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註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方樓主要分佈在龍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 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占支配份量,撇開分佈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岩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佈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裡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

最著名

鶴湖新居、大萬世居、滿堂圍、東升圍、蘇家圍、關西新圍、燕翼圍、崇林世居、吉水圍。

最精緻

善述圍、關西新圍、躲世圍、環水樓、碧灧樓、滿堂圍、南華又廬

惠州客家圍屋

吉水圍、鶴湖圍、瑞獅圍、高布老圍、梁全興客家圍屋、松齡圍、井頭圍、埔梓圍、鳳安圍、漢塘圍、望天圍、通奉第、馮大利四角樓、有慶堂圍屋、曲水樓、周田老屋、崇林世居、南陽世居、碧灧樓、會源樓圍屋

梅州客家圍屋

善述圍、躲世圍、磐石圍、齊安圍、磐安圍、棣華圍、東升圍、盤龍圍、樂善圍、馨梓圍、朝天圍、泰安圍、玉成圍、張家圍、桂安圍、粟壩圍屋、崇德圍、瑞徵圍、巨汌圍、鳳翔圍、俊康圍、萬安圍、恆升圍、鞏寧圍、祥安圍

深圳客家圍屋

貴湖塘老圍、洪圍、上圍藝術村、大萬世居、鶴湖新居、茂盛世居、大田世居、環水樓、田豐世居、豐田世居、沙魚涌、新橋世居、大芬油畫村、榮田世居、龍田世居、福田世居、鶴藪古村、麻磡村、盤龍世居、吉坑世居

河源客家圍屋

蘇家圍、崇興圍、松秀圍、德馨圍、林寨古村、南園古村、德先樓、何新屋、阮嘯仙故居、仙坑八角樓、榮封第

贛州客家圍屋

栗園圍、漁仔潭圍、烏石圍、東生圍、雅溪圍屋、虎形圍、燕翼圍、關西新圍、明遠第圍、西昌圍、龍光圍、福和圍、田心圍、圓圍、上灶圍、蘭田圍、陳屋圍、沙壩圍、耀三圍、羅屋圍、塆仔圍、矮守圍、鵬皋圍、潤洞圍

韶關客家圍屋

滿堂圍、八卦圍、興昌圍、靈溪客家大圍、車田圍、官塅圍、紅圍、長安圍、長圍村圍屋、大袁屋圍樓

最古老圍屋

東升圍(宋代)、高布老圍(宋)、蔡蒙吉故居(宋)、朝天圍(宋)、盤龍圍(元)、磐石圍、栗園圍、吉水圍、璼公祠、餘慶堂、烏石圍、八卦圍、蘇家圍、田豐世居、洪坑土樓群

福建客家圍屋

洪坑土樓群、振成樓、承啟樓、環極樓、初溪土樓群、高北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

香港客家圍村

江夏圍、三棟屋村、曾大屋(山廈圍)

東莞客家圍

清廈客家圍村、鐵場客家圍

獨特性能


客家土樓建築,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於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築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複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轉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潤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物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中華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 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還必須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乾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今天的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的確,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 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裡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五鳳樓一般選址于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岭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近,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卧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