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單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單 | |||||
技術領域 | 序號 | 工程中心名稱 | 依託單位 | 立項時間 | 建設狀態 |
新材料 | 1 | 形狀記憶材料 | 天津大學 | 1989 | 已驗收,開放 |
2 | 金屬電子信息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
3 | 稀土永磁應用 | 瀋陽工業大學 | |||
4 | 鋁合金強流變技術與裝備 | 中南大學 | |||
5 | 先進塗料 | 復旦大學 | |||
6 | 模塑建材製品 | 大連理工大學 | |||
7 | 生態水泥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
8 | 特種工程塑料 | 吉林大學 | |||
9 | 有機硅化合物及材料 | 武漢大學 | |||
10 | 醫用生物材料 | 華東理工大學 | |||
11 | 敏感陶瓷 | 華中科技大學 | |||
12 | 材料先進位備技術 | 東北大學 | |||
13 | 先進玻璃製造技術 | 東華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14 | 光電功能材料 | 長春理工大學 | 計劃驗收 | ||
15 | 隱身材料與技術 | 電子科技大學 | |||
16 | 耐磨材料與技術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
17 | 綠色建築材料及製造 | 武漢理工大學 | |||
18 | 電化學高新技術 | 廈門大學 | |||
19 | 海洋材料與防護技術 | 中國海洋大學 | |||
20 | 後續能源材料與器件 | 四川大學 | |||
21 | 材料評價與優選設計 | 南京理工大學 | |||
22 | 金屬新材料製備成形技術與裝備 | 華南理工大學 | |||
23 | 先進電池材料 | 中南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24 | 納米礦物材料及應用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
25 | 材料複合及先進分散技術 | 上海大學 | |||
26 | 纖維複合建築材料與結構 | 鄭州大學 | |||
27 | 合成樹脂與特種纖維 | 長春工業大學 | |||
28 | 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 四川大學 | |||
29 | 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術 | 青島科技大學 | |||
30 | 有機聚合物光電材料 | 吉林大學 | |||
31 | 先進建築材料 | 濟南大學 | |||
32 | 表面與結構改性無機功能材料 | 浙江大學 | |||
33 | 摩擦學與材料防護 | 河南科技大學 | |||
34 | 脆性材料加工技術 | 華僑大學 | |||
35 | 鎂基材料深加工技術 | 中北大學 | |||
36 | 火安全材料與技術 | 北京理工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37 | 節能減阻添加劑 | 河南大學 | |||
38 | 交通鋪面材料 | 長安大學 | |||
39 | 環境友好功能材料 | 華僑大學 | |||
40 | 金屬耐磨材料及表面技術 | 佳木斯大學 | |||
41 | 綠色陶瓷 | 景德鎮陶瓷學院 | |||
42 | 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 | 青島理工大學 | |||
43 | 電化學儲能材料與技術 | 華南師範大學 | |||
44 | 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 | 合肥工業大學 | |||
現代服務業 | 45 | 數字社區 | 北京工業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46 | 資料庫與商務智能 | 中國人民大學 | |||
47 | 數字化紡織服裝技術 | 東華大學 | |||
48 | 土木信息技術 | 同濟大學 | |||
49 | 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其應用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
50 | 教育信息技術 | 華中師範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51 | 數字醫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計劃驗收 | ||
52 | 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 | 東北師範大學 | |||
53 | 廣播電視數字化 | 中國傳媒大學 | |||
54 | 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 | 北京師範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55 | 空間信息技術 | 首都師範大學 | |||
56 | 礦山數字化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
57 | 藏文信息技術 | 西藏大學 | |||
58 | 數字圖書館 | 浙江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59 | 海洋信息技術 | 中國海洋大學 | |||
60 | 西部資源環境地理信息技術 | 雲南師範大學 | |||
61 | 代表性建築與古建築資料庫 |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 |||
公共安全 | 62 | 中子應用技術 | 蘭州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63 | 輻射技術及輻射成像 | 清華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64 | 礦山生產安全檢測技術設備 | 山東科技大學 | |||
65 | 礦山生態修復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
66 | 礦山生態安全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計劃驗收 | ||
67 | 防沙治沙 | 北京師範大學 | |||
68 | 化工安全 | 北京化工大學 | |||
69 | 建築鋼結構 | 同濟大學 | |||
70 | 建築物檢測與加固 | 武漢大學 | |||
71 |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 陝西師範大學 | |||
72 | 電力安全與高效利用 | 華中科技大學 | |||
73 | 煤礦災害預防與搶險救災 | 河南理工大學 | |||
74 | 道路交通安全與環境 | 同濟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75 | 道路災變防治及交通安全 | 長沙理工大學 | |||
76 | 西部煤礦安全 | 西安科技大學 | |||
77 | 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 | 蘭州理工大學 | |||
78 | 核技術應用 | 東華理工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79 | 應對核化生恐怖醫學防護 | 南方醫科大學 | |||
80 | 電力與交通安全監控及節能技術 | 長沙理工大學 | |||
輕工紡織 | 81 | 食品 | 中山大學 | 1987 | 已驗收,開放 |
82 | 功能食品 | 江南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
83 | 產業用紡織品 | 東華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84 | 糖業及綜合利用 | 廣西大學 | 計劃驗收 | ||
85 | 食品生物技術 | 天津科技大學 | |||
86 | 動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術 | 大連理工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87 | 現代紡織裝備技術 | 浙江理工大學 | |||
88 | 先進紡織複合材料 | 天津工業大學 | |||
89 | 亞麻加工技術 | 齊齊哈爾大學 | |||
90 | 紡織裝備 | 東華大學 | |||
91 | 紡織印染清潔生產 | 武漢紡織大學 | |||
92 | 高分子材料加工裝備 | 北京化工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93 | 生態染整技術 | 浙江理工大學 | |||
94 | 經編技術 | 江南大學 | |||
95 | 乳製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 | 內蒙古大學 | |||
96 | 海洋食品 | 大連工業大學 | |||
石油化工 | 97 | 超重力 | 北京化工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98 | 化工過程模擬與優化 | 湘潭大學 | |||
99 | 油氣加工新技術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100 | 綠色精製過程 | 天津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101 | 過程系統工程 | 華東理工大學 | 計劃驗收 | ||
102 | 海水資源利用及綠色化工技術 | 河北工業大學 | |||
103 | 磷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加工 | 四川大學 | |||
104 | 煤轉化技術 | 太原理工大學 | |||
105 | 先進催化 | 湖南大學 | |||
106 | 大型工業反應器工程 | 華東理工大學 | |||
107 | 精細化學品 | 山西大學 | |||
108 | 天然氣開發 | 西南石油大學 | |||
109 | 複雜油氣藏勘探開發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110 | 氣體能源開發與利用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2007 | 建設期 | |
111 | 海洋油氣開發與安全保障 | 中國海洋大學 | |||
112 | 油田化學 | 西南石油大學 | |||
113 | 石油石化新型裝備與技術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114 | 智能過程系統工程 | 北京化工大學 | |||
115 | 資源(鹽湖)過程工程 | 華東理工大學 | |||
116 | 製藥工程與過程化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
117 | 生物煉製 | 北京化工大學 | |||
118 | 化工污染控制 | 南京理工大學 | |||
119 | 清潔能源化工技術 | 清華大學 | |||
120 | 高效儲能 | 南開大學 | |||
121 | 多相分離技術與裝備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2008-2009 | 建設期 | |
122 | 綠色高效過程裝備與節能 | 華東理工大學 | |||
123 | 高壓過程裝備與安全 | 浙江大學 | |||
124 | 過程裝備及其再製造 | 浙江工業大學 | |||
125 | 陝北能源先進化工利用技術 | 西北大學 | |||
126 | 磷資源開發利用 | 武漢工程大學 | |||
127 | 油頁岩綜合利用 | 東北電力大學 | |||
128 | 西部低滲特低滲油藏開發與治理 | 西安石油大學 | |||
能源交通 | 129 | 電能質量 | 安徽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130 | 輸變電新技術 | 湖南大學 | |||
131 | 智能交通運輸系統 | 東南大學 | |||
132 | 現代交通管理系統 | 四川大學 | |||
133 | 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 | 武漢理工大學 | |||
134 | 光伏系統 | 合肥工業大學 | |||
135 | 太陽能發電及製冷 | 上海交通大學 | |||
136 | 水利水電工程安全 | 河海大學 | |||
137 | 隧道及地下工程 | 北京交通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138 | 軌道交通電力傳動 | 北京交通大學 | |||
139 | 建築節能 | 清華大學 | |||
140 | 高速公路築養裝備與技術 | 長安大學 | 計劃驗收 | ||
141 | 公路大型結構安全 | 長安大學 | |||
142 | 環境熱工技術 | 山東大學 | |||
143 |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 | 武漢理工大學 | |||
144 | 山區橋樑結構與材料 | 重慶交通大學 | |||
145 | 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 | 武漢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146 | 集裝箱供應鏈技術 | 上海海事大學 | |||
147 | 高速鐵路網路管理 | 北京交通大學 | |||
148 | 鐵路環境振動與雜訊 | 華東交通大學 | |||
149 | 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與運用檢測技術 | 北京交通大學 | |||
150 | 航空航天電機系統技術 | 西北工業大學 | |||
151 | 航空航天電源技術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152 | 新型電機與特種電磁裝備 | 華中科技大學 | |||
153 | 煤基漿體燃料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
154 | 電力節能 | 華北電力大學 | |||
155 | 核電技術 | 清華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156 | 先進照明技術 | 復旦大學 | |||
157 | 船舶動力技術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158 | 航運模擬技術 | 上海海事大學 | |||
159 | 能源動力裝置節能減排 | 華中科技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160 | 電力電子節能技術與裝備 | 山東大學 | |||
161 | 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 | 河海大學 | |||
162 | 可再生能源發電與併網控制 | 新疆大學 | |||
163 | 冶金節能減排 | 昆明理工大學 | |||
生物醫藥 | 164 | 資源藥物 | 北京師範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165 |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 | 中山大學 | |||
166 | 中藥製藥與新葯開發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
167 | 現代中成藥 | 廣州中醫藥大學 | |||
168 | 基因組藥物 | 暨南大學 | |||
169 | 蛋白質與多肽新葯 | 南京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170 | 醫藥粉體技術 | 湖南中醫藥大學 | |||
171 | 農藥、醫藥中間體清潔生產 | 山東師範大學 | |||
172 | 再生醫學 | 北京大學 | 計劃驗收 | ||
173 | 西南特色藥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 | 貴州大學 | |||
174 | 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 | 上海理工大學 | |||
175 | 人工器官及材料 | 暨南大學 | |||
176 | 生物反應器與藥物開發 | 吉林農業大學 | |||
177 | 新型獸用疫苗 | 揚州大學 | |||
178 | 中藥資源 |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 |||
179 | 生物轉化與生物凈化 | 浙江工業大學 | |||
180 | 工業微生物 | 福建師範大學 | |||
181 | 微生物功能基因組與檢測技術 | 南開大學 | |||
182 | 基因疫苗 | 中山大學 | |||
183 | 藥物基因組應用技術 | 中南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184 | 細胞工程及抗體藥物 | 上海交通大學 | |||
185 | 抗腫瘤天然藥物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
186 | 數字化診斷治療設備 | 南方醫科大學 | |||
187 | 體腔內局部診療技術 | 北京大學 | |||
188 | 現代眼視光技術與裝備 | 溫州醫學院 | |||
189 | 分子藥物 | 華僑大學 | |||
190 | 中藥現代製劑技術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
191 | 現代中藥發現與製劑技術 | 天津中醫藥大學 | |||
192 | 中藥材規範化生產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
193 | 西部中藥材綜合開發利用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
194 | 中藥炮製規範化及標準化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195 | 民族葯與中藥開發應用 | 貴陽醫學院 | |||
196 | 分子診斷 | 廈門大學 | |||
197 | 靈長類及大動物臨床前研究 | 北京大學 | |||
198 | 動物生物藥物 | 華中農業大學 | |||
199 | 血液和血管疾病診療藥物技術 | 蘇州大學 | |||
200 | 內源式預防藥物 | 首都醫科大學 | |||
201 | 活性物質生物技術 | 重慶師範大學 | |||
農林牧漁業 | 202 | 園林環境 | 北京林業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203 | 油菜 | 華中農業大學 | |||
204 | 玉米育種 | 中國農業大學 | |||
205 | 農業基因工程 | 東北師範大學 | |||
206 | 多倍體魚繁殖與育種技術 | 湖南師範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207 | 資源節約型肥料 | 南京農業大學 | |||
208 | 林業生態工程 | 北京林業大學 | 計劃驗收 | ||
209 | 林業生物製劑 | 東北林業大學 | |||
210 | 生物質轉化 | 南昌大學 | |||
211 | 生物防治 | 華南農業大學 | |||
212 | 優良家畜規模化繁育技術 | 內蒙古大學 | |||
213 | 西南作物育種 | 四川農業大學 | |||
214 | 小麥育種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
215 | 蠶桑資源及分子改良 | 西南大學 | |||
216 | 熱帶作物新品種選育 | 海南大學 | |||
217 | 葡萄與葡萄酒 | 寧夏大學 | |||
218 | 棉花 | 新疆農業大學 | |||
219 | 海水養殖 | 中國海洋大學 | |||
220 | 果蔬加工 | 中國農業大學 | |||
221 | 澱粉與植物蛋白深加工 | 華南理工大學 | |||
222 | 現代農業裝備與設施 | 中國農業大學 | |||
223 | 草地農業 | 蘭州大學 | |||
224 | 綠洲農業工程與信息化 | 石河子大學 | |||
225 | 農產品加工應用微生物技術 | 黑龍江大學 | |||
226 | 農產品生物化工 | 合肥工業大學 | |||
227 | 農副產品蛋白質飼料資源 | 武漢輕工業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228 | 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 | 武漢大學 | |||
229 | 林業生物質材料與能源 | 北京林業大學 | |||
230 | 生物能源持續開發利用 | 雲南師範大學 | |||
231 | 動物抗病營養生物技術 | 四川農業大學 | |||
232 | 乳品生物技術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
233 | 食藥用菌 | 吉林農業大學 | |||
234 | 真菌生物技術 | 安徽農業大學 | |||
235 | 植物航天育種 | 華南農業大學 | |||
236 | 雜交棉創製 | 南京農業大學 | |||
237 | 柑桔 | 西南大學 | |||
238 | 糧食儲藏與安全 | 河南工業大學 | |||
239 | 熱帶多糖資源利用 | 海南大學 | |||
240 | 疏浚技術 | 河海大學 | |||
241 | 飼料安全與高效利用 | 湖南農業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242 | 植物生長調節劑 | 中國農業大學 | |||
243 | 生物質材料 | 西南科技大學 | |||
244 | 南方山地農業 | 西南大學 | |||
245 | 長江中游濕地農業 | 長江大學 | |||
246 | 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 | 寧夏大學 | |||
247 | 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 | 南京農業大學 | |||
248 | 南方園藝產品保鮮 | 華南農業大學 | |||
249 | 新疆特色果蔬貯藏加工 | 石河子大學 | |||
250 | 西北馬鈴薯 | 青海大學 | |||
251 | 糧食副產物加工與利用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
252 | 蜂產品加工與應用 | 福建農林大學 | |||
253 | 鰻鱺現代產業技術 | 集美大學 | |||
254 | 冷凍冷藏技術 | 天津商業大學 | |||
電子與通信 | 255 |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 南昌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256 | 場致發射顯示技術 | 福州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257 | 多媒體通信 | 寧波大學 | |||
258 | 移動通信 | 重慶郵電大學 | 計劃驗收 | ||
259 | 微處理器及系統 | 北京大學 | |||
260 | 射頻集成電路與系統 | 東南大學 | |||
261 | 自主衛星導航定位技術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
262 | 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集成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
263 | 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 | 湖南大學 | |||
264 | 天線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
265 | 嵌入式系統集成 | 西北工業大學 | |||
266 | 嵌入式系統 | 浙江大學 | |||
267 | 納光電集成與先進裝備 | 華東師範大學 | |||
268 | 薄膜光電子技術 | 南開大學 | |||
269 | 導航儀器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270 | 地球觀測與導航 | 北京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271 | 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 | 北京理工大學 | |||
272 | 先進航空導航與空管技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273 | 數碼激光成像與顯示 | 蘇州大學 | |||
274 | 精密電子製造裝備 | 華南理工大學 | |||
275 | 電子測試技術與儀器 | 電子科技大學 | |||
276 | 通信器件與技術 | 天津理工大學 | |||
277 | 微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 | 廈門大學 | |||
278 | 自動測試及儀器技術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279 | 固體器件與集成技術 | 清華大學 | |||
280 | 數字家庭 | 中山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281 | 時空數據器智能獲取技術與應用 | 武漢大學 | |||
282 | 新型微波探測技術 | 電子科技大學 | |||
283 | 近距離無線通信與網路 | 華南理工大學 | |||
284 | 寬頻無線通信及顯示技術 | 南京郵電大學 | |||
285 | 飛行器自主控制技術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286 | 大功率半導體照明應用系統 | 天津工業大學 | |||
網路與計算機應用 | 287 | 信息網路 | 北京郵電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288 | 計算機網路技術 | 清華大學 | |||
289 | 網路信息安全 | 上海交通大學 | 2006 | 計劃驗收 | |
290 | 先進計算機應用技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291 | 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設計 | 浙江大學 | |||
292 | 企業數字化技術 | 同濟大學 | |||
293 | 數據存儲系統與技術 | 華中科技大學 | |||
294 | 要害信息安全技術 | 復旦大學 | |||
295 | 複雜網路系統安全保障技術 | 東北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296 | 虛擬現實應用 | 北京師範大學 | |||
297 | 國產基礎軟體 | 國防科技大學 | |||
298 | 開源軟體與實時系統 | 蘭州大學 | |||
299 | 網路技術及應用軟體 | 吉林大學 | |||
300 | 智能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 | 合肥工業大學 | |||
301 | 軟硬體協同設計技術與應用 | 華東師範大學 | |||
製造業 | 302 | 快速成型製造技術 | 西安交通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303 | 連續擠壓 | 大連交通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304 | 航空航天複雜產品製造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計劃驗收 | ||
305 | 航空複雜結構製造技術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306 | 汽車結構部件先進位造技術 | 北京工業大學 | |||
307 | 汽車開發 | 吉林大學 | |||
308 | 輕型動力 | 天津大學 | |||
309 | 新能源汽車 | 同濟大學 | |||
310 | 智能化電器 | 西安交通大學 | |||
311 | 先進板帶生產裝備及控制 | 北京科技大學 | |||
312 | 軋制設備及成套技術 | 燕山大學 | |||
313 | 特殊鋼先進冶金工藝與裝備 | 東北大學 | |||
314 | 廢油資源化技術與裝備 | 重慶工商大學 | |||
315 | 有色冶金新裝備 | 蘭州理工大學 | |||
316 | 有色冶金智能自動化技術 | 中南大學 | |||
317 | 冶金自動化與檢測技術 | 武漢科技大學 | |||
318 | 新型光源技術及裝備 | 東南大學 | |||
319 | 安全關鍵工業測控技術 | 合肥工業大學 | |||
320 | 模擬測試技術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321 | 製造管理技術 | 大連理工大學 | |||
322 | 工業CT無損檢測技術 | 重慶大學 | |||
323 | 創新科學儀器 | 復旦大學 | 2007 | 建設期 | |
324 | 伺服控制技術 | 東南大學 | |||
325 | 先進驅動節能技術 | 西南交通大學 | |||
326 | 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 | 重慶理工大學 | |||
327 | 液壓振動與控制 | 安徽工業大學 | |||
328 | 船舶控制工程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329 | 重型機械 | 太原科技大學 | |||
330 | 空間機器人技術 | 北京郵電大學 | |||
331 | 零件近凈軋製成形 | 北京科技大學 | |||
332 | 複雜軌跡加工工藝及裝備 | 湘潭大學 | |||
333 | 檢測儀錶與自動化系統集成技術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
334 | 流程工業數字化儀錶 | 東北大學 | |||
335 | 大型整體金屬構件激光直接製造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336 | 重大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 | 同濟大學 | |||
337 | 重型車輛零部件先進設計製造 | 廣西工學院 | |||
338 | 鋼鐵生產製造執行系統技術 | 北京科技大學 | |||
339 | 先進礦山裝備 | 湖南科技大學 | |||
340 | 特種作業裝備 | 南京理工大學 | |||
341 | 晶體生長設備與控制技術 | 西安理工大學 | |||
342 | 有色金屬冶金過程技術 | 東北大學 | |||
343 | 工業裝備監測與控制 | 大連理工大學 | |||
344 | 微納製造與測量技術 | 天津大學 | |||
345 | 微納慣性感測與集成測量 | 中北大學 | |||
346 | 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 | 中國計量學院 | |||
347 | 視覺控制技術與應用 | 湖南大學 | |||
348 | 光學儀器與系統 | 上海理工大學 | |||
349 | 智能康復裝置與檢測技術 | 河北工業大學 | |||
資源環境 | 350 | 膜與水處理技術 | 浙江大學 | 2001 | 已驗收,開放 |
351 | 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 | 南京大學 | 2006 | 已驗收,開放 | |
352 | 西部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 | 昆明理工大學 | 計劃驗收 | ||
353 |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 | 蘭州大學 | |||
354 | 礦山地下工程 | 安徽理工大學 | |||
355 | 岩土鑽掘與防護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
356 | 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 | 江西理工大學 | 2007 | 已驗收,開放 | |
357 | 水利工程模擬與安全監測 | 天津大學 | |||
358 | 有色及貴金屬隱伏礦床勘查 | 桂林理工大學 | 建設期 | ||
359 | 大型地下洞室群 | 山東大學 | |||
360 | 農業節水與水資源 | 中國農業大學 | |||
361 | 地下水污染控制與修復 | 北京師範大學 | 2008-2009 | 建設期 | |
362 | 地熱資源開發技術與裝備 | 吉林大學 | |||
363 | 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節能 | 東南大學 | |||
364 | 熱帶亞熱帶水生態工程 | 暨南大學 | |||
365 | 吹填造陸與濱海軟土工程技術 |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 |||
366 | 山區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 | 重慶交通大學 | |||
367 | 建築能效控制與評估 |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 |||
368 |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 | 三峽大學 | |||
369 | 生物膜法水質凈化及利用技術 | 安徽工業大學 | |||
370 | 寒旱地區水資源綜合利用 | 蘭州交通大學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
第 一 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完善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強化高等學校社會服務功能,教育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建設。為加強和規範工程中心的建設與運行管理,促進工程中心持續健康發展,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工程中心是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第三條 工程中心建設宗旨是以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為指導,結合學校學科整體規劃,面向國際高新技術發展方向和國家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國家安全的發展戰略,將具有重要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統集成,轉化為適合規模生產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關鍵技術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產品。
第四條 工程中心建設目標是形成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工程化驗證環境和對科技成果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工程評估的能力;建成一支一流的技術創新開發與系統集成隊伍;形成不斷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第五條 工程中心主要任務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以技術集成創新為核心,持續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工程化技術成果;研究提出行業技術標準、規範;促進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推動學科交叉,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及管理人才;為行業和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信息和諮詢服務;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六條 工程中心是依託高等學校開展工程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的科研實體,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涵。高等學校要將其列入重點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與發展規劃。工程中心在資源分配上計劃單列,是相對獨立、與院系平行的依託高等學校的二級機構。
第七條 教育部對工程中心實行定期評估,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滾動發展的管理機制。
第 二 章 管理職責
第八條 教育部是工程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
(一)依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及行業技術發展狀況,編製工程中心發展規劃與實施計劃,制訂有關工程中心建設與管理政策和辦法。指導工程中心的運行和管理。
(二)確定工程中心立項,組織工程中心的驗收與評估。
(三)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對工程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進行備案。
(四)根據情況發展,調整現有工程中心規劃布局。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依託地方高等學校建設的工程中心的主要職責是:
(一)配合教育部制訂所屬地方高等學校工程中心的發展規劃與計劃;創造條件,將工程中心納入區域創新規劃。
(二)組織地方高等學校工程中心的申報與建設,指導轄區工程中心的運行和管理。
(三)初審地方高等學校推薦的工程中心主任人選,對技術委員會主任進行備案。
(四)落實工程中心建設、運行的配套條件與地方相關政策。
第十條 高等學校是工程中心建設的依託單位,負責工程中心的建設與日常管理。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編製工程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負責工程中心的建設實施。
(二)將工程中心的建設發展納入學校相關規劃,根據工程中心所依託的學科特點、產業背景和學校管理實際情況,制定有利於工程中心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協調並解決工程中心建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落實資金及其他配套條件。
(三)負責遴選推薦和考核工程中心主任,聘任工程中心副主任、技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
(四)制定有利於工程中心建設與發展的考評體系,負責工程中心日常考核和預評估,並將考核和預評估結果報送上級主管部門。配合主管部門做好工程中心的驗收與評估工作。
(五)根據技術委員會建議,及時向教育部報送工程中心建設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第 三 章 立項與建設
第十一條 工程中心的立項與建設管理主要包括立項申請、評審、計劃實施等。
第十二條 工程中心建設項目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依託重點學科或優勢學科群,整合各方面資源高起點構建;在相應技術領域中有堅實的工程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基礎、特色和業績;具有相關支撐學科、技術的系統集成條件,有利於推動學科交叉,可以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良好市場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
(三)已有科研成果工程化所需要的部分裝備和基礎設施,並能夠為項目的建設、運行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
(四)具有較強市場意識和轉化經驗的精幹管理班子和技術帶頭人,能夠在該領域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工程化研究開發與轉化素質較高的高水平技術創新隊伍。
(五)具有較好的工程化運作管理水平和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六)擬申請的工程中心已納入所在地方和依託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規劃或相關計劃,具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與建設思路,所提組建方案切實可行,建設配套資金落實。
第十三條 符合工程中心立項申請基本條件的高等學校,根據工程中心建設規劃,編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附1)一式兩份行文報送教育部。
地方高等學校的立項申請由地方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後行文報送。
第十四條 教育部對報送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資格審查,審查合格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將組織專家進行論證(或根據情況採取實地考察)。根據專家論證意見,教育部經綜合研究后擇優批複立項。
依託地方高等學校立項建設的工程中心採取省部共建方式。
第十五條 依託高等學校依據立項批複,落實資金與建設條件,組織項目具體實施。工程中心建設期間,依託高等學校要加強監督管理,按時報送年度工作總結。教育部將對工程中心建設情況進行檢查。
第十六條 依託高等學校應當保證工程中心建設期內負責人的相對穩定。對連續六個月不上崗的工程中心負責人,依託單位應當及時調整並書面報教育部同意。工程中心建設過程中,如對原計劃進行重大調整,須經教育部組織專家重新論證並批准后實施。
第十七條 原則上工程中心固定資產新增投資規模不低於1000萬元,研發和成果轉化用房不低於5000平方米,且相對集中。確有行業或領域特點者,須在立項申請時說明,並按教育部批複的建設規模執行。
第十八條 工程中心建設資金可實行多元化融資,鼓勵社會投資機構、企業或個人投資工程中心的成果轉化工作。中心建設資金的國家撥款要專款專用,主要用於購置工程化研究開發、試驗所必需的設備、儀器,引進必要的技術軟體和進行人員培訓。
第十九條 工程中心建設期原則二年。通過驗收后,轉入運行。
第 四 章 運行與管理
第二十條 工程中心應加強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根據實際情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促進工程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二十一條 在依託單位領導下,工程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主持工程中心全面工作,並向依託單位提名推薦工程中心副主任和技術委員會成員人選。
第二十二條 工程中心主任的任職條件是:具有較深的學術造詣、較高的工程技術水平和開拓創新意識;熟悉相關行業國內外的技術發展趨勢;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0歲。
第二十三條 工程中心主任由依託高等學校提名,教育部聘任。工程中心主任任期5年,採取“2+3”考核管理模式,即工程中心主任受聘2年後,依託單位對工程中心業績和工程中心主任進行屆中考核並報教育部核准。對考核不通過的教育部將予以解聘。
第二十四條 技術委員會是工程中心的技術諮詢機構,其職責是負責審議工程中心的發展戰略、研究開發計劃,評價工程設計與試驗方案,提供技術經濟諮詢和市場信息,審議工程中心年度工作等。技術委員會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
第二十五條 技術委員會由工程中心所在領域科技界、工程界和相關企業與經濟界專家組成,其中依託單位人員不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委員不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技術委員會委員每屆任期五年,換屆時委員須更換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六條 工程中心實行項目合同制和人員聘任制。研究開發隊伍由固定人員和客座流動人員組成,規模一般在100人左右。固定人員由工程中心主任在校內外聘任。客座流動人員由項目負責人根據工作需要和研發項目的實際情況聘任,經工程中心主任核准後作為流動編製,其相關費用在項目經費中支付。
第二十七條 工程中心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規章制度,注重工程化開發設施和網路環境建設,提高使用效率,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學術道德建設,加強數據、資料、成果的真實性審核及存檔工作。
第二十八條 工程中心原則上應實行相對獨立的財務核算,按照國家相關法規管理,其成果轉化收益主要用於依託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和工程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第 五 章 驗收與評估
第二十九條 依託高等學校完成工程中心建設任務后,應及時進行總結並提出驗收申請,編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總結報告》(附2)報送教育部。
省部共建工程中心的驗收申請需經地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報教育部。
第三十條 教育部依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驗收大綱》(附3)和批複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相關文件組織專家對工程中心進行驗收。
第三十一條 教育部對通過驗收的工程中心正式命名並授牌,納入教育部工程中心序列管理,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對於未通過驗收的工程中心,教育部責成依託高等學校對驗收專家組提出的問題限期加以整改。被責令整改的工程中心一年之內可再申請驗收,通過驗收后正式命名並授牌,仍未通過驗收的將被撤消。
第三十二條 對於建成后運行滿三年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將組織專家依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評估大綱》(附4)對工程中心進行績效評估並予以公布。
對建設成績和評估結果優秀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將給予支持相關扶持,並視情況推薦申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評估績效不佳的工程中心,教育部給予黃牌警告並責令限期整改,一年內再次評估績效仍無較大改觀的予以撤消。
第三十三條 工程中心建設和運行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實行動態管理,滾動發展,達到鼓勵先進、淘汰落後、調整布局的目的。鼓勵高等學校中同現有工程中心技術領域、工作方向相近的技術創新平台,在現有工程中心評估前提出工程中心立項建議,按照優勝劣汰原則,滾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