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一種少見的致命性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嚴重。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的一個重要發病因素。約70%的患者有高血壓史發病年齡高峰為50~70歲,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動脈內膜撕裂,主動脈真腔內的血液溢出,迅速將中層血管的內層從外層分離。本病多急劇發病,胸部疼痛為本病突出而有特徵性的癥狀,患者有突發、急起、劇烈而持續且不能耐受的疼痛。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手術后可以有效緩解癥狀。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可以合併或引起多種併發症,心律失常,心臟壓塞等。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心外科

病因


●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高血壓,約70%患者有高血壓病史。
● 動脈粥樣硬化。
● 結締組織遺傳性疾病,如馬凡綜合征等。
● 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主動脈縮窄、主動脈二瓣化。
● 妊娠、嚴重外傷、重體力勞動及某些藥物。

癥狀


● 本病多急劇發病,胸部突發劇烈疼痛就診時發現。

典型癥狀:疼痛

● 本病多急劇發病,突發劇烈疼痛。
● 患者有突發、急起、劇烈而持續且不能耐受的疼痛,不像心肌梗死的疼痛是逐漸加重,且不如其劇烈。
● 兩側肢體血壓及脈搏明顯不對稱,常高度提示本病。
● 約半數或1/3患者發病後有蒼白、大汗、皮膚濕冷、氣促、脈速、脈弱或消失等表現,而血壓下降程度常與上述癥狀表現不平行。
● 某些患者可因劇痛甚至血壓增高。

其他癥狀

● 嚴重的休克僅見於夾層動脈瘤破入胸膜腔大量內出血時。
● 低血壓多數是心臟壓塞或急性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所致。

檢查


● 確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超聲心動圖

● 對診斷升主動脈夾層分離具有重要意義,且易識別併發症。

胸部X線

● 如見主動脈內膜鈣化影,可準確測量主動脈壁的厚度。正常在2mm~3mm,增到10mm時則提示夾層分離可能性,若超過10mm則可肯定為本病。

CT、磁共振

● 能直接顯示病變的主動脈及主動脈夾層的真假腔。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 可發現夾層的位置及範圍,有時還可見撕裂的內膜片

診斷


● 醫生診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影像學檢查。
● 突發胸部劇烈疼痛,血壓變化,休克是診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重要依據。
● 結合磁共振及造影檢查,顯示主動脈夾層,幫助診斷。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急起劇烈胸痛,血壓變化等癥狀,容易與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混淆,如急性心肌梗死。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有癥狀和(或)併發症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主要依靠手術治療。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

● 常用的手術方式有升主動脈+主動脈弓人工血管置換術+改良支架象鼻手術。
● 對於有癥狀和(或)併發症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首選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 一旦懷疑或診斷為本病,應立即住院監護治療。治療的目的是止痛,鎮靜,減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左室收縮速度和外周動脈壓。

危害


● 胸痛癥狀發作時,會嚴重患者影響生活和工作。
● 疼痛發生后,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有可能死亡。

預后


●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多數病例在起病後數小時至數天內死亡,在開始24小時內每小時死亡率增加1%~2%,視病變部位範圍及程度而異,越在遠端,範圍較小,出血量少者預后較好

預防


● 有高血壓的患者應每天至少2次監測血壓的變化,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應用藥物、控制血壓在正常的範圍、適當限制體力活動、避免運動量過大誘發疾病的發生,在伴有主動脈瓣二尖瓣化畸形和馬凡綜合征的患者,更應限制劇烈活動,定期體檢監測病情變化,預防主動脈夾層的發生。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飲食宜清淡,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
● 減肥:肥胖者,要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積極減肥,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 不濫用藥品、保健品:不要濫用含有性激素的藥品、養生或美容的保健品。
● 定期體檢:每年進行一次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主動脈夾層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