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罡
步罡
又稱“步綱躡紀”、“步綱”、“飛步之道”。泛指步罡,有時也指罡法的一種。步罡又寫作“步綱”。道門中常將斗罡理解成天之綱維,地之紀紐。步斗罡原要履九星(北斗七星及輔弼二星),“夫九星者,定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淵宗也,”天、地、人、陰陽、五嶽四海皆以九星為根本,“五九參列,綱維無窮,制御天宿,迥轉三辰,調理四五。”(《雲笈七籤》卷二十)
目錄
因此在地上布星圖,隨斗建(斗杓所指方位)步之則稱步綱躡紀。《雲笈七籤》卷二十收有(大上飛步九晨玉經》及《步天綱》皆述步行九星之法。或作禹步的總稱,《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八;“太上面演天綱地紀,出為禹步。”同書又載躡地紀飛天綱法。特指罡法的一種。
步天綱 又稱“步天罡”、“踏罡步斗”。按北斗七星的捧列而行的煉修法。以布匹在地上排成北斗的形狀,布匹上畫出七顆星及其連線。術者閉氣、念咒,然後按一定順序以足踏畫在本布匹上的七星。據稱,行此術能一年辟非,二年辟兵,三年辟死,四年地仙,千害萬邪,眾莫敢幹”。《雲笈七籤》卷二0《三洞經教部·太上飛行玉經》:“九晨玄綱金簡文曰:修飛步九飛晨之道,亦當依步天綱之日兼而行之,益求飛天之遠,玄斗屢鑒也。若兼修者,當先行九晨而後步天綱也”。
踏罡步斗 又稱“步天綱”、“步綱躡紀”。其行步方式稱禹步,故有時也稱其為禹步。道教施法最重要的步伐形式。法師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鋪設罡單,作為九重之天,腳穿雲鞋,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斗宿之象、九宮八卦之圖步之,以為即可神飛九天,送達章奏,禁制鬼神,破地召雷。其所步之跡最初系模擬北斗七星。中國古代的天文坐標中,以北極為天極,北極星下的北斗星隨時轉動,被視作居中為樞紐。《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稱節度,定諸記,皆繫於斗。”因此,在觀念上和行為上都有對北斗七星的畏懼、崇敬的表現,或者對之模擬以產生神秘效應的企圖發生。前者表現在將北斗七星當成神(星君)加以祭祀,後者表現在以斗厭勝和指示行為取捨。踏罡步斗即是其中一法。罡,原義是斗杓最末一顆星,北斗指向其最具體的一點,就是罡。踏罡,有隨斗運轉的意思,比較嚴格的做法,是在行步時先須推算該時天罡所在以定方位。步斗,則指步伐軌跡有如斗形。這種方術,至遲在東漢末已經出現。魏伯 陽《周易參同契,站在丹鼎派立插斥責當時“悖逆失樞機的諸術中就有“履行步斗宿’。符{上竹下錄}派則將之采人 道術。張道陵一系的正一盟威道教有一種專為步斗而制的法篆(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綱篆》,又名《太亡正一星綱五斗錄》,是將步北斗擴展為步五鬥了。踏罡步斗的步法,稱為禹步。禹步的產生可能比北斗要早。傳說大禹治水時,“屆南海之濱,見烏禁咒,能令大石 翻動。此烏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往,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演百端”(《洞神八帝元變經 ·禹步制靈》)。禹步之法有三步九跡之說,從葛洪記載的來看。禹步九跡是排在一條直線上,並無斗折之形。但後來它與步斗匯合為一。禹步中膝蓋常曲,出步時兩腳掌多不平行,而常成“丁”字形,即九十度夾角。因二者混合,後人遂以北斗、八卦、河圖等對禹步作出新的解釋。或說九代表北斗九星(七星加上兩顆輔星),一說恰符九宮,一說跡成坎離卦。踏罡步斗的步法,比較 基本的為斗罡。後來發展出了許多形式、內容不一的罡 法,所走的步子也不限於北斗之形。就唐宋以後道書中所載的常見罡名有:三步九跡法、十二跡禹步法、三五跡禹步法、躡地紀飛天綱法、十五跡禹步法、天地交泰 禹步法、交乾禹步法、未濟禹步法、既濟禹步法、步三台七星鬥法、八斗步法、步豁落鬥法、步三攝綱法、三 步丁字綱法、步霹靂解咒殺鬼綱、步綱敕水殺鬼都官法、關閉七步鐵蓋綱法、步火鈴鬥法、破地召雷罡、九州罡、連珠熠耀罡、五行相生罡、五行相剋罡、二十八宿罡等幾十種,仍有相當一部分在正一道法中運用。其他專門的道法科儀中尚有一些特有的罡法。踏罡步斗,大抵有兩種功能,一是作為天象運行象徵,步之即代表飛行九天,二是認為步罡有特殊威權,可以召役鬼神、禁制萬物。它與掐訣一起被視作施法的主要手段。《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八:“按禹步綱斗掌目之訣,為道之大要,法之元紀也。綱者,乘於正氣以御物,訣目者,立於神機面運化。修仙煉真,劾召制伏,莫不資之於此矣。”不過,步罡通常是作為道法科儀的一項方法出現,其賦義即所想象的內容,隨道法具體內容面異。—般說來,在科儀中凡涉及進表上章,法師步量時側重飛行九天,達於帝所的一面,而在召將、驅霉,捉妖一類法術中,則側重於其“制伏兇惡、克伐災危”。((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