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餅
詞語
婆餅,漢語詞語,意思是婆餅焦,出自宋·高承《事物紀原·蟲魚禽獸·婆餅》。
目錄
即婆餅焦。宋 高承《事物紀原·蟲魚禽獸·婆餅》:“昔人有遠戍,其婦山頭望之,化為石。其母為餅,將以為餉,使其子偵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無及矣。因化此物,但呼婆餅焦也。今 江 淮 所在有之。”清 孫枝蔚《禽言》詩:“兒勿惱,婆餅雖焦婆心好。”參見“婆餅焦”。鳥名。其鳴聲如婆餅焦,故名。 宋 王質《林泉結契》卷一:“婆餅焦,身褐,聲焦急,微清,無調。作三語:初如雲婆餅焦;次雲不與吃;末雲歸家無消息。后兩聲若微於初聲。” 宋 梅堯臣 《寄送吳公明屯田通判泰州》詩:“一聞春禽婆餅焦,竹林山木生蕭條。” 宋 樓鑰《泉口凈明院晝寢》詩:“林間婆餅焦,悠悠時一鳴。” 清 陳維崧《滿江紅·江村夏詠》詞:“婆餅焦啼秧馬活,社公雨過繅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