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位於英國的不列顛島上,是羅馬帝國在佔領不列顛時修建的,從建成後到棄守,它一直是羅馬帝國的西北邊界。

哈德良長城包括城牆、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戍邊系統。哈德良長城與安敦尼長城、日耳曼長城(德國長城)共同組成了古羅馬長城體系。

基本情況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在羅馬皇帝哈德良統治的時代(公元117年-138年),羅馬帝國經過了幾百年的對外戰爭,疆域的擴張早已基本完成。在邊遠地區進行戰爭已日益艱難,勝負更為難料,佔領的地區更難以穩定,也更為無實利可圖。而且,羅馬帝國的過度擴張,使其不得不面臨來自自身的危險,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現有的龐大帝國已十分不易。哈德良皇帝下令停止對外擴張,開始對外謀求和平。哈德良長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造的,並以哈德良命名。而哈德良本人也在羅馬帝國中的歷史上被稱為賢帝,其統治期間為羅馬帝國最為強大的時代。
早在公元43年,羅馬軍隊入侵了不列顛,只是佔領到二十一世紀時的英格蘭地區,難以向北推進,而北方的蘇格蘭人屢次進犯羅馬帝國的佔領地。哈德良皇帝來到不列顛視察,下令修建長城,以保衛羅馬帝國的佔領地。由3個羅馬軍團歷時約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築成了哈德良長城,對於當時的超級大國羅馬帝國來說,這也是一項驚人的龐大工程。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Barbarian)。電影《亞瑟王》中,一道近似中國長城的高牆曾多次出現。與亞瑟源自神話不同,這道高牆名為哈德良長城,來源於真實生活。哈德良長城(英語:Hadrian's Wall拉丁語:Vallum Hadrianus),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
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北部皮克特人(羅馬人稱其為喀里多尼亞人,Caledonia)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人稱為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誌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1987年,哈德良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公元43年,羅馬人侵佔不列顛。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公元76-138年)巡視不列顛,決定在英格蘭北部修建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長城全長117.48公里,高約4.6米、底寬3米、頂寬約2.1米,上面築有堡壘、瞭望塔等,工程耗時6年。
公元142年,羅馬人在哈德良長城以北又修築長達37公里的安敦尼長城。 長城的修建,一方面顯示了羅馬人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標誌著羅馬人開拓疆土的示威。
但當時間來到公元3世紀,整個羅馬世界都開始出現滑坡跡象。處於最偏遠地區的不列顛,自然無法能逃脫這種隨大廈傾覆的命運。哈德良長城的沿線駐軍開始遭削減,幅度可達驚人的50%。這是由於新繼位的塞維魯皇帝不信任地方軍隊,為確保地方實力派不能威脅中央,索性將原有的行政區域都切割得更為細碎,軍隊也隨之變得更加分散。不過,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後方機動兵力。這才確保哈德良長城防線能堅持到更加不堪的4世紀開始。
君士坦丁皇帝深化軍制改革后,由於資源有限,羅馬軍隊的所有武裝被劃分為邊防軍和野戰軍,位於一線的守備部隊不再傾向於機動作戰,而是固守在要塞里等待後方的野戰軍來解救自己。如此一來,整個長城都失去了其積極反抗措施,便很容易被佔據主動權的入侵者擊破。公元368年,南下的皮克特人就終於突破了這條邊境。此後的不列顛尼亞,更是頻繁遭到海上與陸地的雙重攻擊。
到公元5世紀,不列顛行省開始迎來自己的最終的命運。此時這座孤島的兵力只剩下約1萬人,海軍艦隊早已不復存在。此時羅馬的核心區也危在旦夕,於是要抽調島上兵力去馳援義大利戰場。當西羅馬隨著斯提利科一起走向衰亡,整個不列顛也終於被遺棄。從公元410年開始,皇帝不再向這個遙遠的行省徵收稅賦,也不再派遣兵力以及發放薪水給尚在編的士兵。任由這裡被撒克遜人和皮克特人襲擊。哈德良長城也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而逐漸廢棄,取代其保衛職責的是不列顛各大城市修築的城牆。
但哈德良長城的命運並未就此終結。隨著不列顛島在入侵浪潮中改弦更張,它的部分堡壘遺址被當地人再次修葺使用。不堪使用的部分也沒有被浪費,有大批石料被拆下來用於修建瑟爾沃爾城堡、拉納科斯特修道院教堂和波爾柏沙教區禮拜堂。直到18世紀中期,哈德良長城依舊發光發熱,它優質的石料仍被用於鋪設軍用道路。直到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學發展,餘下部分才免於被歷史塵埃所湮沒。
哈德良長城現已破敗不堪,只能從少數斷壁殘垣和殘存的基座一窺昔日的雄風。英國政府自19世紀80年代起開始有組織地保護哈德良長城。上個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制定《古迹與考古地區法》,哈德良長城的保護遂有法可依。

歷史沿革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北部皮克特人(羅馬人稱其為喀里多尼亞人,Caledonia)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人稱為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誌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1987年,哈德良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公元43年,羅馬人侵佔不列顛。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公元76-138年)巡視不列顛,決定在英格蘭北部修建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長城全長73公里,高約4.6米、底寬3米、頂寬約2.1米,上面築有堡壘、瞭望塔等,工程耗時6年。
公元142年,羅馬人在哈德良長城以北又修築長達37公里的安敦尼長城。長城的修建,一方面顯示了羅馬人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標誌著羅馬人開拓疆土的示威。
哈德良長城現已破敗不堪,只能從少數斷壁殘垣和殘存的基座一窺昔日的雄風。英國政府自19世紀80年代起開始有組織地保護哈德良長城。上個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制定《古迹與考古地區法》,哈德良長城的保護遂有法可依。
公元122年,哈德良國王命令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邊界上修築一條長約118千米的長城。哈德良長城既是當時軍事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例的說明了當時羅馬人的技術水平,戰略思想和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2世紀建造的英國哈德良長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於英格蘭北部綿綿的哈德良長城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羅馬帝國宏偉標準來衡量,它仍是一項驚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築工程。幾個世紀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會使辯論繼續下去。哈德良長城的傳記作者作了簡單的闡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長城是為了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

建築風格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從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頸部,全長117公里,要過河,要通過大段不毛之地,先要克服地質方面的困難。建成時高約5米,2.5-3米寬,從西段開始,用草泥建造,後來全部改用石塊,共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城牆上本來還有木柵。材料方面也是非同小可。
城牆的南北兩側挖有壕溝,約3米深9米寬。南壕溝離城牆較遠,兩側各有一道高土屯,高土屯與城牆之間有一條軍用道路。北壕溝離城牆較近,可能更深更寬一些,兩側無高土屯。長城每隔一羅馬里(約為1481米),建有一座里堡(mile-castle),每座里堡大概能容納60人。在兩座里堡之間有兩座塔樓(turret),作為哨所。如果有敵情,守衛者能很快地以火光為信號,並沿長城傳遞,如同中國長城的狼煙烽火。這樣,一些軍人駐守在長城上,但大部分軍隊駐紮在長城的南面。沿途建有16座要塞(fort),裡面有指揮部、營房、糧倉、醫院、甚至廟宇等。一座要塞能容納500到1000名士兵,這時哈德良沿線成了一萬多軍隊的駐地,開始是騎兵部隊,後來又增加了步兵。這些軍人來自帝國各地,獨立編製,保留各自習俗,宗教,人數多的建有自己的廟宇。
哈德良長城更象是形象工程,代表了羅馬帝國的富庶和強大。同時也傳達了一個不言而喻的信息:羅馬帝國無意揮師北進。哈德良長城加快了不列顛島的和平進程。大量的軍隊在這裡駐守,隨之而來的,有各種各樣的工匠、商販,再加上部分隨軍家屬,這些人大大帶動了當地的經濟。長城以北的人,也可通過關口進行交易。長城兩邊逐漸出現了不少的小城鎮,見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嚴格說來,哈德良長城和其他邊境設施一樣,也沒能阻止羅馬帝國的進一步擴張:帝國的富庶吸引著大批移民和平湧入。羅馬帝國沒能逃過成也擴張,敗也擴張的運數。
哈德良長城從未發生過太大的戰事,也沒有太多的英雄傳奇。無論是羅馬詩人,還是不列顛詩人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詩篇。隨著羅馬帝國衰落,哈德良長城383年終於棄守。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不列顛長期陷於割據狀態,這條羅馬人強加的邊界長城不再有任何意義。自然侵蝕和主要是人為破壞,如大量石塊被盜、長長一段被平整造路等,哈德良長城已成殘跡。面對哈德良長城,人們會懷想羅馬帝國的榮耀,也會感嘆歲月的無情。
除了軍事方面的需要,哈德良長城的設施同樣照顧到了駐軍生活。長城沿線配置了16座要塞(fort),當中有儲物室、禮拜堂、事務大廳和醫務室。甚至還有商店與作坊,為士兵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一座要塞能容納500到1000名士兵,這時哈德良沿線成了一萬多軍隊的駐地,開始是騎兵部隊,後來又增加了步兵。如此複雜的建築群自然是耗時耗材。據後世學者統計,建造哈德良長城的石料就達到371.35萬噸。再考慮到不列顛難以完全自己供應全部石材和混凝土,工程的後勤調度困難也可想而知。何況羅馬當局也也沒有徵發當地民夫,完全讓軍團士兵依照傳統進行作業。此後經過6年的不斷加強,才終於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

文化內涵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早在幾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羅馬軍人入侵了不列顛。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蒙斯·格勞匹斯戰役中最終征服了當地的一些騷亂的蘇格蘭人的部落。然而羅馬的勝利是短暫的。在122年哈德良到來之時,羅馬軍隊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區。在那裡,他們早已修築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從科布里奇到長萊爾長128公里西部地區的邊界。哈德良似乎已得出這樣一個氣餒的結論:北不列顛的異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龐大帝國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羅馬政權的象徵。
哈德良長城建在離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得架橋過河,還得通過荒野的不毛之地。這項工程召來了技術嫻熟的工程師,建築師和石匠。羅馬軍隊中巨大的兵力使這項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這段時間裡,計劃幾經改變。例如,長城的寬度一變再變;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後來用石塊改建。原先的長城有間隔的城堡(一羅馬里的間隔,約為1481米一個城堡)和塔樓(在每兩個城堡之間,兩座塔樓均等地間隔著)。這些城堡可供一些軍人居住,但大部分軍隊駐紮在長城的南面。不久所有這些都發生了變化,在長城沿線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爾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線成了約1萬軍隊的駐地。除了有城堡、塔樓和要塞和長城,還有道路,給養基地和土木工事。人們在兩個堅實土丘之間仍然看得見平底的萬勒姆壕溝。它與城牆平行,向南伸展。沿著這條軍事通道、長城和萬勒姆壕溝之間有一條小道。斯坦格特路旁的哈德良長城南面有兩處特別有趣的遺址:科布里奇和文多賴達兩地都有交口稱譽的博物館,也都有令人矚目的考古發現。這些被挖掘出來的遺跡撲朔迷離,展現了幾百年來佔有和使用的許多變化。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1964年在科布里奇發現的一個木質棋子,上面有公元2世紀的羅馬紋章。在文多賴達有一座羅馬里程碑仍然屹立在斯坦恩蓋特原來的地方。這裡的現代修復工程有助於參觀者欣賞哈德良長城,它是一道令人驚嘆的屏障。在這遺址中最著名的發現是一批木簡,論述羅馬給養和人事問題。幾個世紀以來,哈德良長城上的石塊被盜(這個地區的許多建築物上留有證據),在一些地方,因開採使用炸藥而遭到破壞。約在18世紀,哈德良長城的長長一段被平整造路(系今天的6318乙級道路)。儘管這樣,哈德良長城至今仍然宏偉地透迤在陡峭險崖之巔,成為大不列顛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除哈德良長城各處的博物館外,其他博物館也不應忽略。靠近泰恩的紐卡斯爾大學四方院內的古迹博物館有哈德良長城的模型。在卡萊爾一個塔利家庭博物館收藏了不少碑文和其他許多有用的展品。在卡佛倫的一座羅馬軍事博物館詳盡地展示了士兵的生活。近豪斯特茨,長城橫卧孤零零的小丘上。那裡,人們目睹一座城堡的斷牆殘壁。它曾擁有可容納1000官兵和一所醫院的營房。

發展保護


中國有萬里長城,英國則有哈德良長城。但與中國長城相比,哈德良只能說是“短”城,而且今日所存,只是考古發掘出的小部分遺址。
立法保護政府為主
哈德良長城保護和管理工作的複雜性和操作難度十分可觀。它支離破碎、不相連續地穿越了英格蘭北部的3郡12縣和兩個政府行政區,90%以上地段屬於私人地產,管理工作因而涉及50多個機構和700多名私人業主。而且,不同地段的地貌也大不相同,從西部的鹽沼到中部壯觀的丘阜再至東部人口稠密的城市,對哈德良長城的保護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從哈德良長城管理和保護工作可以看出,英國各級政府在保護本國世界遺產方面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英國政府早自1880年代起,就開始介入哈德良長城的保護工作。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制訂了《古迹與考古地區法》,並於1928年把哈德良長城置於該法律保護之下。如今,英國政府不僅通過各種立法保護遺產,也是遺產保護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各景區的門票收入往往由地方政府處置,但只能用於維護景區及其服務設施,以及景區工作人員的工資,不能挪作他用。
規劃監測注重細節
哈德良長城的保護有3個顯著特點:首先,每5年制訂一份統一的管理規劃,不僅確定5年內要達成的中期目標,也確立了對未來30年保護管理工作的長期指導原則。從規劃所確認的對保護工作的四項基本要求中,亦可略為了解英國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思路。這四項要求是:第一、保護考古遺址和周圍有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第二、促進符合世界遺產保護的農牧業體系的發展,以免現代農耕或畜牧方式改變原有景觀;第三、合理規劃公眾遊覽路線和遊覽方式,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第四、通過遺產管理促進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其次,設立了定期監測長城保護狀況的機制,利用一切可行機會改善長城的保護工作。
重建仿建保護為先
和中國長城一樣,“重建”或“仿建”在哈德良長城的保護與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管理工作中,也是一個敏感和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奧斯汀先生說,任何世界遺產,其價值完全在於它的真實。不論“重建”還是“仿建”,其目的應主要是為保護遺址,並幫助遊客加深對世界遺產的歷史背景和獨特價值的理解。其前提則是原址業已經過充分的考古發掘。並且,仿建物絕不能覆蓋、取代或破壞原址。以新覆舊,以假亂真,是一種嚴重的破壞世界遺產的行為。
管理得當共創雙贏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開發和利用世界遺產的旅遊與經濟價值,常被認為與遺產保護相矛盾。但在哈德良長城,由於管理得當,遺產利用與保護已經形成長期的良性循環。遺產的得當保護大大擴充了哈德良長城的旅遊開發空間,景區從1987年獲得世界遺產資格時的5個增加到二十一世紀初的11個,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達6000多個,年收入高達1.34億英鎊。當地居民深受其惠。因此,對於哈德良長城,英國無需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宣傳保護世界遺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哈德良長城在制訂新的管理規劃時,也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可持續的農牧業發展,哈德良長城所在人文與自然景觀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對哈德良長城保護構成嚴重打擊。奧斯汀說,絕不能把當地居民和他們的經濟活動視為遺產保護的敵人,相反,應當考慮他們的需要,獲得他們的理解與合作。比如,在選擇新的考古挖掘地點時,哈德良長城管理規劃會把失業率較高的地區作為優先考慮對象,因為新的考古發掘景點勢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哈德良長城的保護,遠不僅限於保護長城本身,也包括長城所處自然與人文景觀。英國共有5處世界自然遺產,20處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巨石陣以其神秘和壯觀著稱,邱園不僅集世界植物搜集與研究大成,園林設計也賞心悅目。而哈德良長城,假使不是建築在連綿起伏的壯觀丘阜之上,沒有那無限遼闊的蒼茫大地作為依託,恐怕也不會具有如此令人屏住呼吸的魅力。

長城活動


除了中國的萬里長城,英國也有一條長城,而且在歐洲頗有名氣。這個英國版長城,是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的,所以也稱為哈德良長城。日前,英國人用舉行了照亮哈德良長城的活動,這條有著1800年歷史的長城,第一次被火光全部照亮,同時主辦方也希望,哈德良長城可以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條紐帶。
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
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
哈德良長城始自英國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威灣,全長約135公里。羅馬人統治英國期間,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22年下令修建了這道永久性屏障。它的建立,標誌著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擴張的終止,哈德良長城在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進入新千年後,哈德良長城附近的一些學校,紛紛與中國長城附近的學校建立聯繫,希望以兩條長城為紐帶,讓兩國青少年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和認識。英國博塞德學校學生: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將去中國河北省,去認識中國的長城。中國長城始自河北省,到了那裡的學校后,他們將向他們提一些問題。比如,為什麼要把長城比喻為一條龍。丹·斯托里:英國博塞德學校學生他們將用火光照亮哈德良長城,全部照亮,他們也想與中國同學照亮中國長城。
千年來首次用火光照徹哈德良長城,也成了英國旅遊業的一個亮點。參加點亮活動的人都是志願者和當地學生。組織者模仿古代長城上用狼煙烽火傳遞情報的形式,用煤氣罐替代了牛糞和木柴,在135公里的長城上,每隔250米放置一個煤氣罐。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順序點亮,共用時一小時五分鐘。在點亮過程中,長城周邊地區的民居都自動關燈一小時,讓火焰在夜空中顯得更加明亮,遊客和參與者可以更真實地體驗到古代烽火傳遞信號的場面。為了抵消煤氣燃燒釋放出的二氧化碳。當地居民決定在這一壯觀節目結束后,開展植樹活動。每使用一個煤氣罐,需要植樹四棵。他們希望通過這一活動可以吸引到更多遊客,也讓民眾對長城在歷史文化中的作用有更多了解。

世界紀錄


哈德良長城是古羅馬世界最長的牆:這是古羅馬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建築。(吉尼斯)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羅馬帝國邊界 Frontiers of the Roman Empire
入選時間:1987年——英國的哈德良長城
2005年——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牆
2008年——英國安東尼長城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v)
地理位置:N54 59 33.4 W02 36 03.6
遺產面積: 526.9ha
緩衝區面積: 5,225.7ha
遺產編號:430
遺產描述
羅馬帝國的邊界由英國的哈德良長城、英國的安東尼長城和德國的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三部分組成。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1987年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哈德良長城,而英國的安東尼長城和德國的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也相繼在2005、2008年被列入該世界文化遺產的擴增部分。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北部皮克特人-,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人稱為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誌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哈德良長城長約120公里,幾乎向正西方,從泰恩河畔沃爾森德到索爾威灣。哈德良長城包括城牆、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戍邊系統。A69和B6318公路大體沿城牆而行,從紐卡斯爾到卡萊爾。城牆全部在英格蘭境內,西端離蘇格蘭南界15公里,東端離蘇格蘭南界110公里。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v),世界遺產委員會首先將英國的安東尼長城作為羅馬帝國邊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5年,上日耳曼—雷蒂安界牆和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哈德良長城合併成為一項世界遺產——羅馬帝國邊界。2008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又擴展英國的安東尼長城為該項遺產項目的一部分。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羅馬石灰牆”代表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疆域的邊界線。它延伸超過5000公里,跨越大西洋沿岸北部的英國、歐洲黑海,並從那裡到紅海和整個北非大西洋沿岸。今天還遺留了石灰組成的殘餘建圍牆、壕溝、炮台、碉堡、瞭望塔和平民定居點。某些部分的線路已經出土,有些經過重建,有的被毀。德國的這兩個部分覆蓋長度為550公里,從德國西北部直至東南部的多瑙河。118公里長的哈德良長城(英國)是公元122年在哈德良皇帝的命令下建造的,是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省的北部邊界。這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證明了古羅馬的軍事組織狀況,並說明了防禦技術和地緣政治戰略。蘇格蘭的安東尼長城是一個長達60公里的防禦工事,是公元142年由安東尼·庇護皇帝用以防禦北部“野蠻人”的。這是羅馬帝國邊境的最西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