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也稱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是指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低下,外周血白細胞不增多,可見於任何一種類型白血病,臨床相對比較少見。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電離輻射、苯及含苯的有機溶劑、烷化劑等化療葯、某些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等有關,多見於於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與急性白血病一樣,是一種全身性惡性疾病,肝、脾、淋巴結、骨骼、皮膚、口腔等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都可以受到浸潤。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現為蒼白、乏力、心悸、氣促、發熱、輕中度皮膚黏膜出血、骨關節疼痛等,淋巴結增大、肝脾腫大比較少見。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以藥物治療為主。預后一般較差,部分患者經過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后可提高治癒率。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若併發嚴重貧血、出血和感染,會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血液病科

病因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接觸電離輻射、苯及含有機溶劑、病毒感染等有關。
● 相對多見於於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兒童少見。

癥狀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臨床進展與表現與急性白血病相同。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現為近期內出現皮膚黏膜蒼白、乏力、心悸、氣促、發熱、皮膚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骨關節疼痛、頸部腫物等。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若未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嚴重貧血、出血和感染,甚至死亡。

檢查


● 確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需要進行體格檢查、血常規檢查、骨髓檢查、細胞化學染色、免疫學檢查、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染色體和基因檢測)等。

血常規

● 血常規可檢出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數量異常。

骨髓檢查

● 可以顯示骨髓增生低下。

其他檢查

● 包括細胞化學染色、免疫學檢查、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染色體和基因檢測)。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血常規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癥狀
● ● 近期內出現皮膚黏膜蒼白、乏力、心悸、氣促、發熱、皮膚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骨關節疼痛、頸部腫物等。
● 體格檢查
●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因白血病不高,全身浸潤癥狀不明顯,少數可以有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增大,一般無觸痛,肝脾腫大。
● 血常規
● ● 血常規檢查一般為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分類可以見到幼稚細胞。
● 骨髓檢查
● ● 骨髓增生低下,某一系原始細胞明顯增多,正常造血細胞減少。
● 其他檢查
● ● 免疫學檢查細胞表型、染色體異常、基因改變等。

鑒別診斷


● 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疾病相鑒別。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血常規、骨髓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
● 支持治療
● ● 有發熱的患者實行物理降溫。有感染的患者,正規應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嚴重貧血患者,可以輸注紅細胞治療;有出血傾向患者,及時輸注血小板製品。
● 一般治療
● ● 注意補充營養和水分,防治高尿酸血症等代謝合併症、鼓勵進食、適度活動、心理治療等。
● 抗白血病治療
● ● 聯合化療,治療方案個體化、誘導、強化、鞏固維持治療。
● 造血幹細胞移植
●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癒急性白血病的手段。

危害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化療后可能骨髓抑制、正常細胞再生比較緩慢,若未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嚴重貧血、出血和感染,甚至死亡。

預后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以藥物治療為主。部分患者接受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后可提高治癒率,長期生存。

預防


● 家庭裝修盡量選用環保無害的材料。
● 合理用藥。
● 注意飲食衛生。
● 避免輻射。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 注意飲食均衡,多吃水果和蔬菜。
●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 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