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華

霍春華

霍春華,女,70后,出生於黑龍江省肇東市黎明鄉,中國散文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慶市作家協會理事,大慶市寫作協會常務理事兼常務秘書長,大慶市讓胡路區作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蕭紅文學院第十三屆青年作家研修班學員。

人物簡介


霍春華的精彩瞬間
霍春華的精彩瞬間
霍春華,筆名水落輕沙、霍然,網名伊人。女,70后,出生在黑龍江省肇東市,1歲時隨父母生活在大慶至今。從小熱愛文學,愛旅遊,愛音樂,愛一切與美有關的藝術,喜歡自然,也追求品質,喜愛白色和綠色,夢想走遍萬水千山,追逐筆尖自由流淌的快樂。1995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經濟學院,有十五年的財務工作經歷,五年宣傳工作經歷,2009年正式開始文聯工作,現就職於大慶市讓胡路區委宣傳部。任《讓胡路》文學雜誌執行主編。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新青年》《歲月》《詩林》《地火》《天津文學》《星星文學》《華夏文壇》《當代寫作》《黑龍江日報》《大慶日報》《大慶晚報》《大慶文學》《都市生活報》《縱游大慶》《傾城》等多種報刊雜誌,著有散文集《細草香生》《斑駁的時光》。

主要作品


《細草香生》散文集
《細草香生》散文集
《長大的城市》、《蘆花深處》、《風住塵香》、《我家就在岸上住》、《睡在肩上的星》、 《落地的紅霞》、《最難揮卻是鄉愁》、《一朵開在冬天的花》、《放逐紅塵》、《細草香生》、《也曾劫匪》、《照向回家的路》、《守望你守望愛》、《漁歌聲中的美麗心情》、《生鏽的戒指》、《湖醉月微眠》、《斑駁的時光》、《當華麗轉過身》、《那灣水 那個人》、《別樣的追尋》、《溫暖的薩爾圖》、《與警察對門》、《一季蒼茫 只為等你》、《人生若只如初見》、《小店》、《為伊駐留一段香》、《只為今生遇見你》、《冬雨》、《流年》、《愛到葉落枝殘時》、《紫竹悠悠》、《曲罷》、《淡淡的酒濃濃的情》。

所獲榮譽


中國散文學會《中華頌》一等獎座談現場
中國散文學會《中華頌》一等獎座談現場
作品曾獲“新青年杯”有獎徵文佳作獎;《觸向雲端的梯》第二十一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讓書籍走進生活,讓閱讀成為習慣”新青年杯有獎徵文佳作獎,《最難揮卻是鄉愁》2011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徵文大賽二等獎,《放逐紅塵》首屆全國旅遊散文大賽三等獎;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主題徵文優秀獎;大慶市作協第三屆詠梅詠雪散文類榜眼獎;大慶作家看大慶徵文獎;中國散文學會《中華頌》一等獎; “祖國好”華語文學藝術大賽二等獎,“新星杯”網路文學大賽二等獎,《與警察對門》首屆大慶公安徵文一等獎,《為伊駐留一段香》歲月杯第四屆詠梅詠雪獎。

作品收錄


有作品被收錄到《一個有翅膀的城市》《墨語書香》《2011全國散文作家精品集》《中國散文大系·女性卷》《中國散文大系·抒情卷》等。
蕭紅文學院第十三屆青年作家研修班
蕭紅文學院第十三屆青年作家研修班

作品評論一


蘆花深處的城市鄉愁
蘆花情結
蘆花情結
——讀霍春華散文集《細草香生》
作者:呂天琳
作家的世界性大抵都從故鄉開始,譬如魯迅,走出百草園,他發現了上海和東京,譬如托爾斯泰,他告別了一個地主的早晨,然後像上帝那樣思考戰爭與和平。任何大作家出發的足跡無不沾有故鄉的泥土,遼闊的大地給了他們走向深遠世界的可能性。
霍春華無疑是個“小作家”,她起步很晚,但起點相對較高,這與她生長在大慶這片神奇地域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經歷不無關係,長期對這座石油城市文化精神的耳濡目染,領受著從荒原到街衢,從阡陌到桑田,從原始農牧業到現代工業的人文變遷,這塊土地上浪漫生長的全部現實,悄然鈣化了她內在的文化經驗,讓她情不不禁對身邊的家園生髮出一種本能的熱愛,同時也深化著她對個人地理的深切思考,校正著她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面對滿眼曼妙的蘆花,一城璀璨的燈火,她沉醉在一種回到母體的繾綣鄉愁中,細數所居城市的前世今生,散布著內心細膩而由衷的讚美。
設想一種情境,如一隻露珠大小的瓢蟲,霍春華化身在被動畫的秋陽下深綠的草叢裡,她有意關閉了翅膀,展開了想象的觸鬚,望著融會在天空里的蘆花,放開了朝聖的步履。細草中葆有無窮無盡的“鮮活與亮色”,此刻正合力氤氳出波及萬物的清香正氣,它們在為這座城市默默輸送著來自大自然的福利和美好。《細草香生》的最初意蘊,或許恰恰就來自這暗處的喧嘩與躁動,城市的歷史生態露出了芬芳的姿容,霍春華清潔的筆觸無聲地洗滌著每一個有夢的生靈……
不會炫示任何文學技巧,也沒有借鑒所謂現行“美文”模式,霍春華的寫作屬於“純天然”,真正的“原生態”。她的文字不施粉黛,素麵朝天,每個字都怯生生地躲在華麗的附會和表達背後,眨著單純的大眼睛,偷偷查看著被一大堆泛濫的思想堵截住的文學通道,她不是不屑於維持一種正常表達,而是心甘情願地以白描式地手法展現“小我”話語的魅力,盡己所能地維護本能書寫的尊嚴。你看,她的敘述節奏緩慢,不急不躁,聲調高低錯落,有開有闔,行進式的放縱著抒情的力度,奉獻給你的是一座正在拔高的城市速寫般的畫卷。
喜歡站在蘆花叢中,靜靜享受那種寧靜帶來的愉悅,聽風起葦塘,看蘆花搖動,自己彷彿被掏空,心就像一支盛開的蘆花,從水裡來,裡面卻空空的不載著一滴雨,只有柔柔的暖意如棉般包圍著曾經生長的或池塘、或濕地、或路邊。
……看到蘆花,一種淡淡的情愫不覺蕩漾於心。
也許,一時的美麗未必久遠,而痛苦之後,或許能收穫更為深邃而幽遠的美麗,如蘆花般。(《蘆花深處》)
看不出什麼章法,這些文字似從清水中浮出,簡潔、乾淨,又不乏力道,為一座心愛的城市布置出一處安放夢想的畫廊。只有內心唯美的人,才能闡發出如此富麗的描摹與嚮往。其實她有很成熟的思考,就像蕭紅寫《呼蘭河傳》之前的心境,單純、熱切,所以下筆時才如照相般逼真,且充滿令人神往的詩意。
霍春華的表達就像給一個客居他鄉的親人寫信那樣,誠實並盡量保持認知的準確,恪守著一種“本地人”的本分,極盡所能地介紹“原鄉”的現實生態,語調盡顯樸素平實,看不出任何炫耀,而是極端親切地播撒著她思緒的美麗。
《家在讓湖路》不屬霍春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但通篇都在真實地闡述作為城市一部分“一窺見全豹”的自然主義美感。霍春華把自己的“家”全部納入城市鄉愁的整體觀照視野,通過局部放大為全部,這種近乎理想化的文學策略,實際上是霍春華主觀上的一種升華式表達。
這些年,走過很多地方,很多城市的風景讓我留連忘返,但我始終覺得那是異鄉,我只是那裡的過客,沒有一個地方像讓胡路這樣,讓我有家的感覺。而且,經過多年在外求學,我知道自己的心一離開讓胡路就會變得孤單和陌生,像沒有根的浮萍,像找不到父母的孩子。於是我把自己的心變成舒婷詩里的那棵木棉,根深扎在讓胡路,碧綠的葉和火紅的花朵全部展示在這裡。(《家在讓胡路》)
很多人對所居城市的幸福感受不盡相同,女性更趨敏感,她們往往更願意把城市和家聯繫起來考察,以求證城市的宜居性。相較於大慶整個城市來說,讓胡路只是個“小地方”,霍春華自然沒有考慮這一點,她的感覺里,讓胡路的文化範疇已經不限於地理學意義上的區域性特徵,它更多的是一種家園化的目的存在,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想起它,心裡總有一種歸屬感,覺得它親切,是生命里的一種常量存在,媽就在那裡,抬起頭就能看到一片熟悉的屋檐,不遠處葦塘里盛開的蘆花,即使這裡已經演變成一座現代化城市的格局,可家的文化形態依然沒有改變。
通觀《細草香生》,字裡行間時時涌動著一種無比溫暖的家園意識,凸顯出一種百轉千回的母性情結,讀這樣的文字,你會體會到一種潛在的“詩性哺乳”,體會到某種“被養育”的文化關照,以及某種揮發到血液里的柔情,“親切”在全部文字構成的思想時空內被無限放大,並演化成一種感同身受的城市鄉愁。
霍春華的優勢在於從不刻意迴避“小地方”的單元化嚮往,在她看來,寫真實非常坦蕩,拿起筆就行,不必考慮寫意還是寫實,交給讀者的只要是真誠的記憶和感動就足夠了,沒必要文過飾非,更不要深究創作方法,因為有時候“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愛因斯坦語)
現代城市鄉愁的基本內涵已經日趨多元化了,高樓大廈上可以栽種蔬果,城市廣場的綠地是對鄉村田野的理想化模仿,懷鄉的人心頭都有一粒種子,淚水豐富的人總能讓它們最先發芽。許多城市農民和牧民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如果允許養牛,他們寧可把房間的陽台開闢成牧場,“小農”在中國人的情感基因里始終是最富情調的一種積澱,它只不過遭到了城市文化的誤判而已。
當故鄉以這樣幸福的姿態呈現在我面前,我是欣喜的,心裡卻又忍不住一絲的失落,為不是我鄉愁中的故鄉輪廓。在淺淺的失落中故鄉重又變得模糊起來,不知道自己這些年到底思念故鄉什麼。是一些人?還是一些景?或是一些事?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也許只是一種情感,一種讓我牽掛,讓我思念,讓我無法割捨的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有了根的感覺。(《最難揮卻是鄉愁》)
上述這段話可以看作是霍春華這本散文集《細草香生》的美學宣言,也可以認定是她對大慶這座城市的情感寫真。霍春華的寫作間接透露給我們另一種主題,即梭羅的社會理念,那就是,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公民。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座城市,必備的一種觀念。誠然,一個好公民不一定會成為一個好作家,但一個好作家一定應該是個好公民。
-------------------------------------------

作品評論二


路和橋拉近你和我的距離
——讀霍春華和霍春華的散文集《細草香生》
作者:趙富
夢在遠方
夢在遠方
家裡放著一本書,每當回到家裡,有空就拿出來讀上幾行文字。因書厚和時間的關係,斷斷續續讀著,很長時間才讀完。按理說,我不是個“忠誠”的讀者。
這本書的書名叫《細草香生》,是個散文集子。看書名,你便可推測出,作者可能是位柔情的女性。
猜對了,作者是大慶有名的才女,名叫霍春華。不但散文寫得好,而且雜誌還編得不孬。她作為執行主編的《讓胡路》文學雜誌,又在大慶文化園地里是一枝具有讓胡路特色的美麗花朵,且香飄情溢整個百湖之城。
《細草香生》這本書,很厚重,很真誠,很細膩,作者善於把文學創作的才華與筆尖上流淌出來的真情實感揉和在一起,提煉出生活中的往事、經歷、感想、體會等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鎖事、平常事,折采一根紅線一古腦地穿連在一起,象似串串珍珠的鏈條掛在讓胡路天空和大地上,留給家鄉和生命的是一串串閃光的、溫謦的、深思的記憶。
《細草香生》,作為“丁香花文叢”系列叢書,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全部系列共選編11部文學作品,而《細草香生》就是11部文學作品中的一部散文集;文集按照文章內容分類,選編歸納了“故土情深”、“紅塵有你”、“人在旅途”、“生活碎片” 4個部分,共75篇文章,22萬個字塊;其封面設計精美及裝幀精緻的程度,可達到人們把書拿到手一看,就能推崇到女作者筆下攜永文字的高度。
我原與霍春華並不熟,記得《讓胡路》文學雜誌創刊時,在大慶文聯網站上才知道其執行主編叫霍春華。一次到《大慶體育》雜誌社總編劉戰峰處做客,嘮起大慶各區的文學期刊,他問我你單位在讓區與霍春華熟悉否?並鼓動我寫點東西給她,並介紹她的為人很好,文筆也很不錯。之後因工作忙等原因,我就把這事忘到腦勺后了。2011年的11月份,我到讓區辦事,藉機到區委宣傳部看望拜訪霍春華,順便再想取一本《讓胡路》雜誌,以便以後有針對性地投寫點東西。正好春華在,當我自我介紹姓名時,她熱情地告訴我,她早從戰峰那知道我的名字。她給我找出新出刊的《讓胡路》2011年第三期(總第四期),又送給我一本她新出版的書,書名叫《細草香生》,並在扉頁上留下了珍貴的墨寶:“趙富老師惠存——霍春華——2011年11月09日”。這就是我文章開頭所說的霍春華所著的那本書:《細草香生》。
霍春華給我的第一印象,樸實,真誠,沒有知識分子的架子,清高,孤傲;就象她的散文一樣,每行文字都象樸實地與你嘮嗑,每段敘述都象真誠地與你談心,沒了海闊天空的議論,沒了目空一切的虛眇,話語雖然很短,但字句能讓你領會和感激。
《細草香生》,作者用很多筆墨寫了身邊的讓胡路,或和讓胡路相關的人和事,或和讓胡路相關的風土人情,或和讓胡路相關的讚揚和思考。在第一部分“故土情深”里,寫讓胡路的湖:《我家就在岸上住》,寫讓胡路的葦塘:《蘆花深處》,寫讓胡路的橋:《長大的城市》,寫讓胡路的家:《家在讓胡路》、《家》,寫讓胡路的鄉愁:《最難揮卻是鄉愁》,寫讓胡路的鄉情:《陪他回家》,寫讓胡路的尋根:《尋路讓胡路》等。而書的另外三部分,雖然沒有直接描寫讓胡路,但也是從讓胡路派生出來的“紅塵有你”和“人在旅途”的“生活碎片”,如果沒有讓胡路,沒有讓胡路強有力的支撐點,作者的一切的感悟和思考,都可能是空中樓閣了。
展卷《細草香生》,從這部散文集的字裡行間中,讓我們不難尋找出其作者的成長和思考之軌跡,這並非是誇張。從讓胡路念小學、上中學到去省城讀大學,從參加工作到為人人母,從個人的情感世界到旅途的艱辛感慨,從生活的苦棘酸甜到兒女情長的色彩斑斕……在書中的每個段落和每個字塊中,都能留下作者一路走來的腳印痕迹。
《細草香生》是用心寫的,用淚寫的。特別是書中所描述的那條讓胡路深情的字元匯成的小溪,流淌出“路”和“橋”的歡樂浪花,更讓人感動作者文學創作基礎的紮實、厚實,和那生活的星星點點都是創作素材的文學才華。
《長大的城市》一文,是《細草香生》這部書的代表作品,而《尋路讓胡路》又是《長大的城市》的姊妹篇。兩篇文章相輔相承,一篇從“路”切入,一篇從“橋”入筆,循循漸進,直抒情懷,用文字搭築成人們心中讓胡路的“路的飄帶”和“橋的彩虹”。
《長大的城市》寫得很是打動人,文字娓娓,自然順暢,作者通過從身邊慶虹橋的維修,延伸到其慶虹橋雙肩挑起的讓胡路的道路,從昔日茫茫葦塘矗立起的高樓大廈,又延伸到當年“年輕的我們”變成今天“人父人母”。文章寫到這裡,筆鋒又一轉,用白髮老師嘆出的意味深長的寓意,來詮釋“長大了,長大了”的深遠涵義。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又把一個大空間和扣題扔給讀者,讓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努力地去搜索出答案:長大的豈止只我們,還有這座年輕的城市!這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的點睛之筆。
而《尋路讓胡路》一文,其鋪展的廣度要比《長大的城市》宏闊,全文通貫寫路,寫的路漫長漫長的,時空跨度很大很大的。路的那頭:是爺爺挑擔闖關東踏出的生存路,是父親辛勤忙碌為一群兒女奔波的路,是六哥因路不好耽誤了搶救時間而釀成悲劇的路;路的這頭:是小孩上學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奔向未來的路,是環境舊貌換新顏、四通八達通向致富的幸福路。總之,作者通過上跳下躍的形式,展現出讓胡路的路,是讓胡路人尋找夢想的路。
寫在這裡,我又想到作者《細草香生》一書之外的一件事。在2012年2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霍春華的電話,問我是否寫過一篇《乘風湖,你是一張金色名片》的文章?我回答說有印象,但寄給誰記不清了。她告訴我,在《讓胡路》創刊號上發了這篇文章,是彭荔卡送過來的,當時沒有通信地址和聯繫方式,所以一直沒有找到作者,並說了一些深表歉意的話。之後她讓我有時間到宣傳部來取稿費及給找本《讓胡路》文學雜誌樣本。當時我非常感動,稿費幾個錢沒什麼,可霍春華的工作態度讓人溫暖,有這麼些責任心極強的人“編刊”,《讓胡路》文學“長大了”是指日可待的!
此時,《長大的城市》里的一些文字和情節在眼前閃爍著、跳躍著更強烈,我索性地附加了一些演義成份的解釋話語,來當作本文的結束語:生活中的橋,把路拉近;生活中的路和橋,把城市拉近。《細草香生》,把讀者拉近;《長大的城市》中“路”和“橋”的文字,把現實生活和未來美景拉近。呵,我們的城市長大了,我們的《讓胡路》長大了,我們的春華長大了!
------------------------------------------------

作品評論三


細草香生著春華
作者:郭良正
冬雪凝思
冬雪凝思
和霍春華女士本來並不認識,而現在的認識,也只能是帶引號的認識。這是因為,我們的熟人關係是建立在網路上和作品里。這個熟人關係的建立,起源於作品,可以說成是文緣吧。
記得是去年春夏之交吧,收到《東方散文》樣刊,樣刊里好多作者和作品都是初次晤面。我就靜下心來讀,掩卷之餘,仔細想想,能夠留下深刻記憶的還是霍春華的那篇《睡在肩上的星》。那是一篇凄美的親情故事,凄到讓人唏噓不已,美得讓人流連忘返。正是這樣的藝術效果,促使我在鍵盤上打下“霍春華”三個字,隨後又打下“霍春華新浪博客”七個字,於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霍春華邁著款款的步伐向我走來。
說實話,現在大多數的精神享受和交流,不得不藉助於現代傳媒手段,如果沒有這些的存在,身居中原的我,和遠在北國的霍春華談文學,說人生,簡直是不現實的,但現在現實了。
博客能夠充分展示博主想展示的那一面,在不長的時間內,藉助這個平台,我和她都看清了對方的本來面目。於是,我如約給她寄去刊發有她那篇作品的雜誌(到現在我也弄不明白,為什麼發作品的作者沒有收到樣刊,而沒發我作品的雜誌,居然把雜誌寄到我家裡,哎,這個世界就是有點讓人琢磨不透)。時間不長,我又收到從北國發來的五千里加急,打開一看,竟然是霍春華寄來的散發著濃濃墨香的散文集《細草香生》,並且留有“郭老師指正惠存,因為文字,每一個相識都變得精彩”的贈言。
呵呵,那精彩就先從閱讀《細草香生》開始吧。
整部作品分為“故土情深”“紅塵有你”“人在旅途”“生活碎片”四大部分。瀏覽完目錄,我就認為,春華很會布局篇幅,懂得應有的規矩。我想,這與她多年從事具有嚴格邏輯關係的工作經驗有關(這個事兒在後面我還要談到)。
故鄉是根,根扎得深,扎得穩,以後的人生才能根深葉茂。這個根深葉茂與貧富沒有關係,甚至說不成正比例關係,輝煌的人生往往起源於多舛的初始。正是搖擺不定的童年時光,鑄就了對故鄉的一往情深。此去經年,春華深深體會到“離故鄉越來越遠了,心卻離故鄉越來越近,思鄉的人在漸漸老去,而故鄉還隱約在白雪中,夕陽下”。我不曾目睹她故鄉的今昔,不過,我從她簡單的感嘆里,看到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壯闊,品味出了“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羈旅人生。
故鄉的立意,是為了遠走他鄉做鋪墊;如果整天守著故鄉,也就無所謂他鄉了。走出故鄉,涉足他鄉,在他鄉回過頭來又對故鄉念念不忘,這是一個人生悖論。這一悖論的存在,使人生豐盈充沛起來。在他鄉的滾滾紅塵中,你,他,和他們紛至沓來走進了後來的生活。於是,水到渠成的紅塵中便有了“你”。這個“你”並非特指某一人,而是泛指,既有父母,又有姊妹同胞,還有友、虹、禾、香草和九哥,等等,不一而足,更有那個別人無法取代的“你”。你有你的故事,你有你的經歷,這個第二人稱的主題篇幅,記述的幾乎全是第三人稱“他”的以往。作者與“你”不企然的相遇,碰撞出了人生意趣,用閑適的文字記載下來的是一篇篇有故事的生活片斷,我從散文的體裁里,依稀看到小說的筆調和元素。
人在旅途,俯拾皆成文章,落筆都留余香。人到中年,上老下小一起提上心頭,即使放逐紅塵,漫遊祖國大好河山,也不忘提攜老幼,甘苦同樂。生活沒有間隙,是由片斷和碎片連綴而成,每一個片斷和碎片,經過精雕細琢,都能升華成藝術的篇章。該部分都是作者用匠心對生活的勾勒和刻畫。
春華的筆調和多數女作者一樣,細膩,特別細膩,正是這些細膩的筆端,見證了她生活的真情。
現從篇章里,採摘幾例,略加分析。她從小有病,“因為有病,從小就倍得父母關愛”,父親誤以為她長不成人,所以把特別多的關愛,都給了這個“來日無多”的孩子身上。從“父親背著我去幾裡外的鄰村看電影《金光大道》”,到她“想吃餃子”,飯店領導“讓這個孩子吃好的特殊待遇”,那父女情深的意蘊便躍然紙上了。在親情和藥物的雙重作用下,她已成人,就是到了成年結婚,父親把她託付給老公的時候,仍然不忘囑咐道:“丫頭小,有時候任性,你讓著她點兒”。此時,我不知道在場的當事人是否熱淚盈眶,反正讀到這裡,容易激動的我已是眼圈濕潤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對父輩關愛的最好總結。正當準備報答父愛的時候,父親便溘然長逝了,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她只能用筆尖去寄託無以報答的舔犢之情了。
在《電卡故事》里,她用不厭其煩地筆墨,反覆渲染著姊妹幾個給母親反哺真誠的事情,步步深入,真愛和親情也在進一步彰顯和深化,從一個小家庭里唱出了一區綿綿不盡大愛的頌歌。
生活好,心情好,這些都不再是難以企及的事情,正是這些好的存在,反而讓春華心生疑竇,她不知從那裡得到一個“腰圍和壽命”成反比的不成熟理論,由此生髮了“虐待老公”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故意笑著在我面前說:“晚飯吃飽的感覺真幸福啊!”,她才意識到自己計劃的失敗,反而成功了一個理念。
一個偶然的機遇,我了解到春華做過十幾年的會計工作。我風趣的給她說,這就是為什麼,你的作品寫得如此布局規整、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原因。其實,二十多年來,我也是一致兢兢業業堅守在會計崗位上,這可以說是同行的同感吧。從會計到文學的華麗轉身,她繼承了按部就班,一五一十,循規蹈矩的工作作風,這些在她作品里都能夠體現出來,這些別人能否體會到我不知道,反正我在她作品里讀到了賬房先生的氣息,呵呵,開玩笑啦。
人生的磨礪,並沒有泯滅春華充滿靈性的童趣,雖年屆中年,仍能顯露出她的童心。作品里“拿把斧頭到處亂砍”的女劫匪形象,著實是讓人忍俊不禁,和“家有此兒”的對話,使她在成幼之間變得沒大沒小。尤其是從兩幅照片里更能看出她的童稚來。該書的勒口處,她在蘆花深處,側身向左,縮著脖子,做童趣狀。更叫絕的是,她博客上的那幅照片,身藏樹后,頭從樹榦后伸出,不正是和小夥伴們捉迷藏的嗎?
讀散文,是讀作者人生,看小說,是看他人故事。任何一位散文作者的作品,都是她心靈軌跡和人生履歷的精彩回放。《細草香生》也不例外,未見其人,已聞其“生”,作品給讀者洞開的不僅僅是藝術,也是真實,在這藝術和真實之間,體會她經久不息的人生律動。
霍春華是幸福的,他的家人是幸福的,她的朋友是幸福的,她的讀者也是幸福的。幸福的人們,在品嘗著細草的縷縷幽香,期盼著春華那累累的人生秋實。

作品評論四


一字一句總關情
——讀霍春華《細草香生》有感
作者:曹麗權
一次偶然的聚會,我竟收到一份厚禮,我市作家霍春華新出版的散文集《細草香生》。
讀罷,頗有心得。
縱觀全書,無華章麗藻,無故作深沉,亦無那種無病呻吟的感慨。平凡的敘述,淡淡的基調,卻有深深的一個情字貫徹始終。讀到深處,讓人黯然。
父女情、母子情、戀人情、同學情、朋友情、同事情,每一篇、每一章都流露出暖暖的情,而那份情又是由內心深處自然而然的外泄,毫無做作之感。猶如一隻冬日裡的火爐,溫暖著我們日益麻木的心靈。
“還是小姑娘的時候,無論怎樣的冬天都不覺得冷,多大的雪都要往外跑,玩夠了,回到家,把凍得通紅的手往父親衣服里一伸,父親冷得直咧嘴,臉上卻是慈愛的笑。”短短的幾句話,感情細膩、文筆生動。父親慈愛的形象躍然紙上,慈愛的背後,我們能領略到父親博大的愛與無所不在的包容!
“下了整夜的雨,生病的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但我還有一大堆的工作要做,孩子也知道沒辦法,不出聲地趴在我背上。風很大,一隻手打傘很費力,於是就抱著他走,在換手的一瞬間,兒子看到了我臉上的淚,用小手輕輕地擦掉,冰涼的小臉貼在我臉上。”讀到這幾句,我忽然想起了我小時候的情景,那時我常生病,母親常常是抱著我,還得領著比我大兩歲的姐姐一起去醫院看病。強烈的共鳴在我的心底湧起,每個母親可能都有這種經歷,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過母愛的滋潤。但是我們對這種愛習以為常,並不在意。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作者的筆娓娓道來,鐫刻成生動感人的文字。而每個細節,又讓我們感同身受。
她說她的散文都是她親身經歷過的事,我讚許。不然不會有如此多的情如此多的愛融於字間語隙。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不古,道德缺失,而她的文字又象一汪清泉,緩緩地流入我們的心田,讓我們用一個“情”字來重新衡量我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讀霍春華的文字,一如昨日的那杯下午茶,平淡優雅,卻,有滋有味。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的生活,在作者筆下,卻能讓我們感到愛的偉大與情義的濃厚,或許,這就是霍春華文字的魅力所在吧!
----------------------------------------------------------

作品評論五


遠芳侵古道……
放飛心靈
放飛心靈
——讀霍春華及其《細草香生》
作者:胡彥江
立秋剛過,金風送爽。初升的朝陽,猶如一個將熟未熟的大蘋果,泛著暈紅而生動的光焰,瀏覽書卷般厚重睿智的荒原,聆聽井架豎琴般款款的歌鳴。
這是一個神奇的季節,清清麗麗的春華,似乎一夜間就變成了累累爍爍的秋實。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耕耘者的智慧結晶。
伴著晨光捧讀春華的《細草香生》,封面上一方綠意盎然的田塍,引發了我無限的遐想。眼前彷彿果真有聯翩的細草靈動的顫閃,有不絕如縷的芬芳裊娜的潛滋暗長,一會兒就小心翼翼瀰漫了房間,彌住了心田……
認識春華偶然中也寓含著必然。那是兩個月前的一天下午,我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說是今年第二期《讓胡路》出版了,如方便就到讓胡路區宣傳部把稿費領了。就這樣,我認識了春華與《細草香生》,以及她主編的《讓胡路》季刊。
回來路上,順便到油田電視台小坐。總編輯欒玉昌給我沏上半盞清茶后,竟自埋頭細讀了起來。許久,這位多年忙於幕後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碼字匠慨嘆道:“我看作者儘是些大慶的名人高手,《讓胡路》辦得不錯。《細草香生》寫得也頗有滋味”。如此著實的肯定、嘉許,聽來毫不經意,實則難能可貴。
或許是自身淺陋粗放的緣故,我喜歡和“一眼就能讓人望到底”的人交往。春華質樸如一泓秋水,豪爽如一縷清風,熱誠如一帕暖陽,沒有通常知性女子那種矯情、矜持及做作的嬌羞,我以為她就是這樣的人。
文學中人,性情中人。參加老同學孩子的升學宴,她卻“在大家高聲的推杯換盞中,穿過一桌桌吞雲吐霧的興奮,一個人走到外面,沿路走到喇嘛甸的廣場”,獨享一份夏雨的清涼。一路尋尋覓覓,吟吟哦哦,任思緒在曾經居住過10年的故鄉小路上、花草間恣意流淌。於是這許多斷斷續續的記憶碎片,就葳蕤成了雨中且歌且舞的浪漫詩行。她的這一舉動,在許多人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啊。而文學是喜歡獨處的、寧靜的——春華屬於文學。她認為,喧囂與聒噪終將淪為文學祭品中的雜質、渣滓。
春華讚美《愛是永遠的常春藤》,更是愛的傳播者、編織者。在《與美女為友》中她寫道:“玲玲只有一條腿,另一條在9歲上學時被火車壓掉了。”友誼與愛,把她們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她關心玲玲的學習、生活,更關注、牽掛她的未來與命運。得知婚後玲玲丈夫經常酗酒,往往舉債買醉,她憂心忡忡:“再看到依然美麗的她時,眼裡積滿了憂傷。不知道在那種生活里她還能撐多久。很多時候,命運也好開個不太友善的玩笑,讓人猝不及防”。憐愛之情,惻隱之心,滴滴點點,湮濕紙背。
時下,文學圈搞個採訪、採風之類活動習以為常。一行人遊山玩水,浩浩蕩蕩,瀟瀟灑灑,風風光光。而春華卻組織她周圍的作家們深入基層訪貧問苦。面對一個因車禍高位截癱卧床五年、下肢褥瘡潰瘍慘不忍睹的農民,以及一邊上學、一邊承擔起照顧父親吃喝拉撒及全部家務的年僅九歲的小女孩,來訪的人無不動容,或唏噓或垂淚,或憐憫或同情,或撫慰或捐贈。透風漏雨的茅屋裡,愛在手與手上傳遞,情在心與心間流淌——在社會底層,大家耳聞目睹了什麼是貧困,什麼叫堅強,明確了作家的使命和筆觸必須深入的走向!
童年有些愛戀過的事物,往往在記憶深處揮之不去,並隨著成長盤根錯節。這種“情結”,總是在冥冥之中影響甚至干預我們的現實生活。
“對於草的記憶,可以追溯到嬰兒時媽媽抱我走出土屋的那一瞬吧。那時候的家如同坐落在草原上一樣,推開門,腳下、土牆上、院子里、一直到看不到邊的地方,到處都是草的痕迹。所以,我一直認為骨子裡野草附體般的天性這裡是源頭”……
“不覺中,童年的光陰閃過了幾十年,此刻,又是油城四月天了,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樓下朝陽的草坪上開始有草芽微微拱裂土層探出一絲綠意。站在陽光下,我抬起頭,閉上眼,彷彿聞到悠悠歲月里的細草香生”。
這便是《細草香生》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春華對這本文集最初的、權威的詮釋。草是春天的使者,生命力極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是大地的寵兒,總能在躊躇、沉落或絕望的時候,給人以信心、勇氣與力量。
文如其人。《細草香生》“故土情深”、“紅塵有你”、“人在旅途”、“生活碎片”4個欄目中75篇短章:時而敘事娓娓道來,絕不雲中霧裡;時而描寫惟妙惟肖,絕不畫虎類犬;時而抒情豐盈真摯,絕不矯揉造作。徜徉書頁之間,猶如漫步芳野田疇:細草萋萋,嬌花簇簇;或獨立成景,使人憐生敬意;或暗香浮動,令心向而往之。
“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堅持自己過,守著和父親辛苦一輩子建起的家……地面上、廚房裡,每一塊瓷磚都泛著潔凈的光,屋子裡暖暖的,四季都有花開,貓狗雞鴨都被她養得肥肥胖胖,而且特通人氣”。僅77個字,不僅寫出了母親自立的性格、勤勞的習慣,而且字裡行間流蕩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可觸可感。
春華一歲就隨父母離開了肇東市那個逢秋就飄滿果香的小村莊來到了大慶。因此,她對大慶充滿激情與感動。在《尋路讓胡路》中,她這樣寫道:“爺爺那輩人挑著擔子闖關東,在茫茫草原上踩出了一條生存的路。父輩們辛苦勞碌哺育一群兒女顛簸在路上,探尋一條致富的路。我們小孩子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濘的路上,尋找一條通向未來的路”。“一提到讓胡路,很多外來人就以為是條路的名字。在我淺淺的意識里,一直以為,在這個叫路的城市,一定能夠尋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如今,她果真尋到了——在讓胡路,在文學創作與經營的路上,她以大慶市作家協會理事,讓胡路作家協會常務秘書長的姿態與步伐走得很好——艱辛卻情願,穩健而豪邁。
《細草香生》除了抒發、歌唱親情鄉情,還有愛情。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叮叮噹噹……清脆悅耳,像音符,像溪流,像旋轉的樂章……一定是你——搖曳在夢中的紫風鈴”!“那是個戴望舒筆下結著憂鬱的年紀,在那花叢下,留下了很多青澀而憂鬱的文字。”幾行細膩優美的文字,蓄滿了淡淡的憂傷與繾綣的心事,糅合了間接委婉的抒情與機智的敘事。《哭泣的紫風鈴》就在這紫色的憂傷中徐徐啟幕——它不僅僅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愁腸百結的青春往事,更是一次杜鵑啼血般的緬懷與祭奠,一次悲壯豪邁的精神洗禮與升華。
愛是一帕血染的晚霞,只給執著仰望的人;愛是一首浪漫的情歌,只給用心傾聽的人;愛是一列不定時的巴士,只給耐心等待的人。希望總是在遠方,而路一直在腳下。緣分總是不期而遇,而一旦狹路相逢,想躲都躲不過去。在《相識皆是緣》中,春華以極其儉省的洗鍊文字,敘述了自己喜不勝收的婚姻速成。突兀的“一個陌生的男子闖入了我的生活,49天後,我做了他的新娘,有了自己嚮往已久的家……從此後,人生路上會有一個人陪著我一起風雨兼程”。爽言快語,戚叱咔嚓,文風人性,躍然紙上。
春華“喜歡白色和綠色,崇尚自然,夢想走遍萬水千山,追求筆尖自由流淌的快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在風光旖旎的黃山,她牽雲扯霧,經一線天,穿百步雲梯,登臨天都峰,觸摸光明頂;她去葫蘆島《看海》,《蕩舟千島湖》;她一路風塵一路歡笑《來到麗江》,沒隔多久就《醉在雲南》;她在“牛”氣十足的宏村沉吟漫步,在民風純樸的長山島和漁民傾心交談,在層林盡染的老爺嶺與紅葉慷慨對吟……她寫得動情,我讀得痴迷,不知不覺間,隨著她的屐履處處,我也免費遊歷了大半個中國。
“上車睡覺,下車撒尿,來到景點,一通亂照”。這是許多導遊戲謔遊客的口頭禪。春華可不是這樣,她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寫一路。在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的同時,還收穫了許多美文佳句。在古城麗江,她被太多太濃的新鮮吸引了、迷失了,情不自禁:“此刻,多想邀請隔著千年的詩人一起對飲,不邀明月,不邀賓朋,就對著夜色的古城,夜晚的小橋流水,古老水車,讓詩歌自由流淌,讓千年的文化隨著酒杯不自覺地舉起,飲干。今夜,誰能與我舉杯”?
你看,過去與未來,風情與文化,建築的古色古香,夜色的似夢似幻,遊客的如痴如醉,歌聲、思緒的迷離與流盼,都盛滿在這高高舉起的酒杯里了,然後一飲而盡……率真性情,俠士風骨,呼之欲出——即便一醉千古,也值!
春華是在喇嘛甸參加工作,結婚、生子的。好友施秀華別出心裁把那裡比作她生活、事業起步的延安。若這樣推及,《細草香生》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文集,就當是她文學之路上的西柏坡了,更大的成就,更輝煌的慶典還在前面,在遠方……
歷經了夏的風雨雷霆,酷暑磨難,燦爛的春華即將涅槃為香飄彌遠的秋實了。作為她不離不棄的讀者、作者、文友,我們有理由、有責任在企盼中祝福、在關注中期待這一天光燦燦的到來。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參天大樹自有它耀目的蔥蘢、高聳與偉岸,纖纖細草也有其立世的挺拔、柔韌與剛強。放下《細草香生》的時候,我這麼想。
----------------------------------------------------

作品評論六


記憶深處的縷縷心香
和平天使
和平天使
——讀霍春華的散文集《細草香生》
作者:胡學聰
春夜,時光顯得緩慢而綿長。窗外,正下著濛濛細雨。我似乎聽到了萬物拔節的聲音,這是一種充滿喜悅的膨脹,明天,又會有幾樹花兒要開了吧。在這最適合讀書的夜晚,平心靜氣、深入細緻地品讀一些文字,是一種愉悅和愜意,於是我又從書堆的最高處拿起霍春華的散文集----《細草香生》。
霍春華這個名字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是在去年歲末《大慶日報》百湖芳洲文藝副刊上,在刊有我《雪落大慶》的文章旁是一篇“風住塵香”---署名霍春華,於是我記住了這個名字。一經留意,在後來的文學報刊上經常見到這個名字。碰巧的是在一次全市的文代會上,有幸和她在一桌就餐,於是有緣得到了她的新作《細草香生》。
散文集《細草香生》,分四輯:“故土情深”、“紅塵有你”、“人在旅途”、“生活碎片”,共有散文75篇。是作者對自己走過四十年人生的回顧,從童年出發,回望心靈成長的一次旅程。有幸福,有心酸,有苦澀,有甜蜜,有淚水,有瑣碎,有溫暖,有濃得化釋不開的情,有深得抹不去的愛,記憶深處的縷縷心香。她的散文並不是常見的那種小女人式的,單純抒發些生活的小感觸,小性情。她有自己的思想,對世事有很理性的評判,有很深的文字功底,骨子裡透著真誠和細膩。讀之,猶如在嚼一枚枚橄欖,品得出人生的百般滋味。
“故土情深”,寫的是讓她魂牽夢縈的故鄉、童年。灑滿夢想歡樂和笑聲的湖岸,四季不斷變幻的蘆花,和跟隨自己慢慢長大,越發靚倩和日新月異的家鄉----讓胡路,以及溫暖溫馨的家庭等等。雖然那些往事早已隱沒在歲月的塵埃里,但在她心中,卻是留存在美妙夢囈里的一抹溫情,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童年是美好的,儘管她的童年不像現在的孩子這麼豐衣足食,被百般嬌慣寵愛,但家鄉的一草一木,帶給她兒時的快樂,童真稚氣的畫面成為了她生命中最美的畫卷,最深的感動。家鄉的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兒時,‘啞葫蘆泡’是我和小夥伴的樂園,夏天到了,我們一大群孩子趁大人上田裡勞動的時候,跑到岸邊玩耍,女孩子在岸邊采馬蘭花、黃花、百合、紅黃藍綠搭配著做成大束花環,戴在頭上、脖子上,有的乾脆捧回家放在裝滿清水的瓶子里養著,讓滿屋飄香”。
“冬天,整個湖面到處都是白色,呼啦一大群和我一般大的孩子把整個湖面弄得人雪飛揚,比著滾雪球、蹬爬犁、甩鞭子抽著尜兒在冰上轉,看誰的尜兒轉的時間長,喊聲、叫聲、笑聲飄滿湖面” 《我家就在岸上住》。文章寫得很細,孩子們玩得開心、充滿童趣,歲月的艱辛經過時光的淘洗,留下了溫情的瞬間。風土人情,時代烙印,性格特徵,無不一一在讀者眼前閃過,給人一種流淌著的溫暖。
還有搖曳在家鄉四季中連綿的蘆花,“我喜歡站在蘆花叢中,靜靜享受那種寧靜帶來的愉悅,聽風起的葦塘,所有的煩惱會在瞬間煙消雲散。”是啊,作家馮驥才曾這樣評價過蘆花:“沒有一種花能比它更飄灑、自由、多情,以及這般極致的美!也沒有一種花比它更堅韌與頑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地域的獨有景緻,她雖然身為弱小女子,但是執著頑強。從一個最普普通通的農家走來,靠自強不息考進了高等學府並以優異成績讀完了大學;現又工作在政府為民服務的崗位上,並成為大慶這座英雄城市作家群里備受青睞和關注的重要一員,所有這些與她童年受到蘆花無窮韌性熏陶分不開的。
“家是人走得再遠,心也要歸來的地方。”“春天,天氣回暖,媽媽解開醬缸打耙,醬香味兒惹得我們常常忍不住抿一點兒在嘴裡,然後,到小園子里,摘一些嫩蔥、香菜、小白菜,蘸著新鮮的大醬,二米飯,吃得直喊肚子撐得慌。”“冬天,外面北風呼嘯,媽把炕燒得熱烘烘的,回來的我們都往炕上擠,圍在一起吃凍梨、凍柿子、掛了霜的山丁子,別有一番滋味。”家是溫馨的港灣,讓人心靈放鬆的地方,和睦健康的家庭會給人帶來愉悅,尤其是在少不喑事的童年,和諧的家庭將影響人一生。儘管她兒時的這個家是簡樸的、清貧的,沒有富足和奢侈,但這份陽光和快樂從她筆下流淌出來,是那麼幸福安詳,成為了暖色調的背景,使那些原本呆板的字眼一個個變得活潑起來。“這個家就是我們的天堂……每個人臉上都開了花”一幅天倫之樂真情畫卷《家》。人生在世,還有什麼樣的家能比得上這麼溫暖的家這樣美好,這或許就是霍春華為人善良的滋養,力量的源泉,奮進的不竭動力吧。
相比較第一輯表達生活的樸素情感,第二輯“紅塵有你”所收錄的文章比較耐讀,更有思想性。佔了她散文集的大量篇幅,每一篇洋溢的都是愛,父母善良勤勞淳樸的愛;兄弟姐妹間親如骨肉,情同手足的愛;舅舅、九哥、鄉鄰等無私的愛;同學、文友、朋友、同事的相幫相助的愛;還有她一個情竇初開少女對情感美好追求的摯愛。細讀她的散文,會發現在她的筆下所涉獵的文字並沒有社會的大題材,都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瑣事,被她寫得栩栩如生,津津有味。她是一個豁達開朗的女性,有著良好的心態,沒有冤讎恩怨,沒有小女子的多愁善感,沒有鬱悶、煩惱,沒有對逆境的怨恨和氣餒;有的都是灑滿陽光的心靈,感恩,回報真情,記住的都是別人對她的好,而自己可以乾乾淨淨地、沒有干擾地、心無旁騖的奮進和自強。“愛你,像愛一塊糖,不吃,想著也甜蜜。愛你,像愛一枝花,不摘,看著也歡喜。”只有心底存於愛的人,才會有比喻里的新鮮明朗,才會如此充滿陽光,讓人羨慕和敬佩!
“小時候因為有病,備得父母關愛。一次父親東挪西湊帶我去省城看病,被告知後天做手術,父親帶我吃餃子。排隊的人多,父親怕我吃不上,專門去找飯店領導,說:‘我的孩子有病,要做手術了,想吃餃子,你看能不能照顧一下?’他只站在一邊看我吃,自己一個也沒動。”這是多麼感人的畫面,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在我讀來不亞於朱自清筆下《背影》中的父親,這是最完美的中國父親的形象,不就是羅中立油畫中的父親嗎?這樣的父親又怎能不教育和影響出霍春華這樣善良的女兒,善良的母親和妻子吶?在霍春華眼裡,父親是山,只要父親在,什麼困難都不怕。寫出了一個女兒對父親的仰慕和懷念,讓人動容,禁不住潸然淚下。《父親》。
任何一篇作品,如果沒有注入作者自己的真情,即使詞藻再華麗,技巧再嫻熟,要想撥動讀者的心弦是不可能的。我是學寫作的,從小時候寫作文,到上了大學學寫作課,諸位老師都反覆強調,寫作的真諦,就是“有感而發”。真正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樸素平淡,卻有濃濃真情的作品。霍春華受到了真傳,牢記於心,在她的創作中努力貼近大地,尋找最直接的感知。她是知道感恩的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於在人生之路上,幫助過她的每一個人都銘刻在心。 “寒假家裡來了位舅舅,他大我七歲,在我心裡一直把他當大哥哥。他正在上大學,學習非常好,拿獎學金。每每他都講大學里的故事,鼓勵我努力學習,將來有出息。……說:你有性格,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會看到另一個世界,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後來,我考上了大學,當我的第一篇文字發表;當我站在演講台上接過獲獎證書;當我成功主持了系裡的聯誼會;當我舉起右手向黨旗宣誓……舅舅的預言沒有落空,18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感謝那最初的信任與鼓舞,他無意中為我推開了一扇窗。”《推開一扇窗》。是啊,人生看似漫長,確又短暫,關鍵處就那麼幾步。在家有個好父母,上學有個好老師,參加工作有個好領導,關鍵時有個高素質的人點播,太重要了。她是幸運的,這一切她都擁有,難怪她的事業如日中天,創作熱情如此高漲。因此,她筆下流露出的都是溫馨,看似小女人式的絮絮叨叨,卻是生命中最不能忘懷的記憶。
在這一輯里,她還寫了子女孝敬母親的《電卡的故事》,母親對於她的孝順逢人便說:“不怪村裡人都說我年輕時候沒有白挨累!”是母親對她最好的讚賞!有寫友情的,上大學的時候同學間相互鼓勵的《因為有你》。還有在愛情上不能隨緣的《愛是永遠的常青藤》等等。她對愛情有著自己的理解、詮釋;想得開、放得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取捨,可以用周國平“一生一世的愛情當然很美,但這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也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我個人以為她所以獨立於塵世之外,瀟灑甚至有點執拗地走著自己的路,與她確立的陽光人生坐標有關,與她的大氣豁達有關,與她的甘願奉獻,不怕吃虧有關。現實中的她不但擁有濃濃的親情,還有許多真正欣賞她,愛她的老師、領導和朋友。正是這來自四面八方的愛,才使她用堅定的步伐,走出了一路的繁花似錦。
在我看來最能閃爍她文學創作才華、展現她美好情感和生命意義思考的,莫過於這輯“人在旅途”了。這是一輯遊記散文,作者一改噴髮式的抒情,情感變成一股涓涓清流,平似鏡,細如髮,娓娓道出風景的精髓靈魂,把景寫活,讓生命放飛,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讀她的遊記,最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放一點抒情緩慢的音樂,讓心平靜下來。讓她的這些文字像一泓乾淨的泉水,洗滌去城市裡的浮躁和不安。或是春秋的傍晚,夏日的涼風中,冬日的陽光下,品味她極細膩地對世界的描繪,感受她的心靈智慧。
歷代文人都喜歡寄情于山水,她也一樣,她把關注的目光越過山水叢林,投向歲月深處那些若隱若現的魅影。霍春華是個性情中人,有著浪漫情懷,節假日她可以乘上幾個小時的火車,頭頂大雨,濕淋淋地和長山島見面。“把自己放逐在紅塵,讓心靈做回自己,自由自在地不受拘束,不受世俗的誘惑,把生活變得簡單而寧靜,笑容淳樸而恬淡,生活的本質近在咫尺……”《放逐紅塵》。這是美麗的承諾,也是美好的嚮往。“站在船上,心隨著清澈的湖水蕩漾在碧波間,尋找夢開始的地方,一汪碧水,透徹清涼,清得看得見細小的沙粒,涼得身心舒暢,忍不住與它親了再親,近了再近……盡享這世外桃源的桃源!”“站在甲板上的幾個小時航程,腿酸酸的,腳麻麻的,還是不忍進到船里,哪怕錯過一眼這碧波都覺不忍和遺憾。心想:這湖,一定是神仙的化身,前生自己一定是被她迷醉了,否則怎麼會有這般痴迷和親切。”《蕩舟千島湖》。是美的享受,心靈的凈化。對她來說,瞬間就是永恆。而麗江玉龍雪山用不變的姿態,守護美好的場景,讓她剎那間豁然開朗,升華對生命、愛和幸福的理解。她在陶醉中忍不住追問,“麗江古城,請告訴我,這是人間,還是天堂?”《來到麗江》。
《感受黃山》、《放慢腳步的宏村》等篇,人文交往,飲酒、茶水、美食,她行文走筆簡直呼風喚雨,超凡脫俗。蘊於人們心底的美好感覺,被她輕輕點出,辯譬如里。豐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學功底可見一斑。好一個才情女子,似有魏晉風度豪放瀟灑。
生活在現實當中的人,難免會有競爭的紛爭,和來自諸多方面的攪擾,產生或多或少的浮躁。讀這樣的遊記散文,寄山水而思想,因思想而激活山水,騰出無限開闊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在她眼裡,山既是山,又不是山;水既是水,又不是水;到處是夢幻的風景,飛翔的歌聲。一花一葉總關情,對愛好文學的她而言,精神世界和現實是分離的。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自己人生價值和情感的一次次梳理、質詢、拷問。
“生活碎片”是散文的最後一輯,這真是“生活碎片”!寫的是她自己的小家,兒子、愛人的兒女情長;對門鄰里之間的生活瑣事,即使這樣,在她的筆下也是充滿了濃濃的情,深深的意,溫馨和諧。是她身心的享受,情感的寄託,透著初為人母的驕傲自豪和幸福家庭的愜意。《晨曦的語錄》文字中流露出做了母親的霍春華對自己生產齣兒子這個產品深情的愛,和兒子繼承了自己愛好文字衣缽難以掩飾的得意。“兒子三歲的時候,對文字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哪怕一塊廢紙,一個風吹來的方便袋,只要有字都吸引他的注意。他會不停問你這個字念啥等等。動不動還總結出幾句經典:我們中國的字兒就是含義深,要是不咬,不嚼,根本吃不透。”為了給愛人減肥“像小松鼠搬家似的一點點往家拎菠菜、白菜、油菜……丈夫吃得津津有味,如大力水手般。”字裡行間洋溢著一個女人對丈夫的愛,浸透著夫妻和睦,既有溫馨,又充滿著恩恩愛愛的浪漫情懷,既讓人羨慕又有著淡淡的嫉妒。《減肥計劃》。
鄰里關係確實存在著誤區,在諸多城市裡,人們居住在鋼筋水泥澆固的高樓大廈里,也阻隔了鄰居之情,對門不相識,老死不相往來。以至於有的對門被小偷偷了,還不知道誰拿走了東西。悲哀呀!但是她不是這樣,和自己的對門相處的非常融洽。“我和家人一直習慣了下樓把垃圾袋帶下去,不分自己的還是對門的,沒有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習慣竟讓我們和對門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再陌生。真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慢慢發現和對門處好了是多麼的幸福。諸如家裡的門鑰匙忘了拔,家裡的電閥不好使,氣罐的閥門打不開,都是對門幫想著,幫忙著……”俗語講遠親不如近鄰,緊鄰不如對門,你看鄰里關係多麼重要啊,是幸福江河中的朵朵浪花。《與警察對門》。還有不能不說的《好想有個布娃娃》,“好想有個布娃娃,就一個。只是屬於我自己的。這可是我幾十年的願望,是我這個接近半老女人不好意思的秘密,一直藏在心底。”字裡行間滲透著她未泯的童心,小女子的私密柔情,這確實是一個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說明了她的愛心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可能是她一路走來始終保持著創作熱情的密碼要訣吧!
“文如其人“這四個字用在她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讀她的散文你會感覺到,她是個非常專註於自己內心的人。周國平說:“文學是心靈生活的一種方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自己靈魂中的聲音,為它尋找語言的表達,”我以為她正是這樣的人。她為人真實、細膩,她的語言跟她的人一樣,樸實、風趣、幽默、灑脫,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愉悅和感悟。要說不足之處,我以為在作品的選擇上還不夠精,當然,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每一個作者對自己所寫的作品都難免有點自戀,也屬人之常情,並不影響總體的質量。
夜很深了,不知不覺中,在霍春華營造的世界里作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找到了她童年的碎片,愛情翅膀劃過的痕迹,幸福的婚姻,成功的事業,還有一個又一個的記憶小站。充滿了濃郁的鄉土味,看起來很平常,有的甚至很平淡,但它是溫暖的,真誠的。屬於霍春華的,也是屬於我們的。我相信,一路走來的她一定會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