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是指由於體位的改變,出現以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綜合征。多見於中年以上的人群,男性為女性的3~4倍。直立性低血壓按病因分可為5類:原因不明的直立性低血壓、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壓、藥物和交感神經截除術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壓、平卧位性低血壓綜合征、其他情況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可表現為眩暈、暈厥、視物模糊、全身無力等。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直立性低血壓可併發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等疾病。單純的直立性低血壓,一般預后良好,如合併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者則預后較差。
● 心血管內科或內科
●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血壓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 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營養不良等。
● 藥物。
● 懷孕後期、長期卧床。
● 體位改變的速度。
● 所處時段(上午容易發生)。
● 長期卧床(血壓自穩功能受損)。
● 環境溫度(熱天、暖氣、熱水澡)。
● 胸內壓升高(排尿、排便、咳嗽)。
● 進食或飲酒。
● 體力勞動。
● 姿勢和體位(向前彎腰、腹部受壓、盤腿、下蹲、腓腸肌泵功能的作用)。
● 藥物。
● 直立性低血壓患者由卧位、坐位或蹲位轉為站立位時血壓顯著降低,出現腦供血不足的癥狀。
● 可出現黑矇、頭暈、乏力、噁心、頭痛,甚至暈厥。
● 少數老年人還可出現心絞痛癥狀(胸骨下段、左心前區或上腹部疼痛)。
● 確診直立性低血壓主要是依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體格檢查和傾斜試驗。
●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主要是了解血壓變化,對診斷的意義重大。
● 體格檢查,主要是為了觀察患者有無陽性體征,可初步判斷病情。
● 傾斜試驗可確定是否是體位所造成的。
● 醫生診斷直立性低血壓主要是依據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 體位改變,可發生低血壓。
● 站立3分鐘觀察其血壓變化,若收縮壓至少下降20mmHg,或舒張壓至少下降10mmHg,而心率不增加,則可診斷。
● 可出現眩暈、暈厥、視物模糊、全身無力等癥狀。
● 頭高位傾斜試驗時引起低血壓。
● 直立性低血壓需與多系統萎縮進行鑒別。
● 對於直立性低血壓的治療可採取對症性治療。
● 體位改變要慢,切忌突然坐起或站立。
● 避免誘發血壓降低,慎用影響血壓藥物。
● 多採用交叉雙腿、蹲位、壓迫腹部、前傾可能會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
● 穿束腹緊身褲和彈力襪能增加回心血量。
● 在床上頭部和軀幹較腿部抬高15°~20°。
● 增加水和鹽分攝入。
● 進食后低血壓者,可少食多餐,飯前喝水或咖啡。
● 可給予氟氫可的松、米多君、促紅細胞生成素、去氨加壓素、麻黃素、消炎痛等藥物。
● 直立性低血壓引起黑矇、頭暈、乏力等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直立性低血壓是老年人暈厥和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易因此導致身體外傷、骨折等發生,嚴重者可引起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等併發症,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的健康事件。
● 直立性低血壓治療后的效果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患者的體質、有無併發症等因素有關。
● 患者年齡較小,沒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一般預后良好。反覆、多次暈厥發作的患者,伴有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者預后欠佳。
● 改變體位時,動作應緩慢,幅度應小,不應立即站起或轉身等。
● 老年人不宜蹲位如廁,從蹲位或坐位到站立宜慢,可以扶扶手或扶其他物體慢慢站起。
● 老年人避免長時間站立,服用降壓藥或其他藥物時更要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
● 加強體育鍛煉,堅持參加適宜的體育活動,提高心血管的儲備功能和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