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岩土所)創建於1958年,是專門從事岩土力學基礎與應用研究、以工程應用背景為特徵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已故國際著名岩土力學專家陳宗基院士為研究所的創始人。
研究所定位於岩土力學與工程的應用基礎研究,致力於重大工程安全與災害控制﹑深部資源及能源高效安全開發﹑廢棄物地質處置和利用方面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工作,在中國重大工程建設﹑資源與能源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崗職工484人,在站博士后21人,在讀研究生220名(博士生107人,碩士生113人);有的科研部門包括2個重點實驗室,2個研究中心以及1個檢測中心。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959年發展為五個研究室、二個組、一個綜合加工廠,規劃主要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
1961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貫徹黨和國家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於年底決定將武漢力學研究所110人、武漢機械所44人、廣州力學研究所籌備人員39人,合併建立中南力學研究所,所址設在武漢。其學科方向放棄空氣動力學,轉為岩土力學為主,水動力學為輔。
1962年1月1日正式啟用中國科學院中南力學研究所章。
1962年12月14日,根據所從事的研究內容,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石力學研究所。
1963年9月26日,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岩體土力學研究所,並於1963年12月10日啟用新章。
1970年7月中國科學院岩體土力學研究所實行以地方為主的雙重領導,同年12月15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湖北岩體土力學研究所。
1978年6月20日,中國科學院湖北岩體土力學研究所改為雙重領導,以院為主。同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決定將中國科學院湖北岩體土力學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體土力學研究所。
1985年4月23日,由所申請、中國科學院批准,改名為現名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987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科學儀器廠編製取消,正式併入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成為所屬下級單位,有關情況另行介紹。
1998年,研究所定位為高技術應用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12月經過調整充實的岩土力學自費開放實驗室被批准成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2002年3月,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體系,同年12月,根據創新任務重新組建的環境岩土工程研究室被批准為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07年1月,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科技部的立項批准。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崗職工484人,其中科技人員309人,科技支撐人員65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38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8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
國家入選者:劉繼山
國家青年入選者:楊典森、葉劍紅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武漢岩土所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此外,該所還擁有能源與廢棄物地下儲存研究中心、湖北省節能環保產業環境岩土工程技術創新基地、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武漢岩土工程檢測中心、岩土力學與工程實驗測試中心等研究、開發與支撐平台,以及武漢中科岩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武漢中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武漢中科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武漢中力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和武漢中科科創工程檢測有限責任公司等產業轉化平台。
國家重點實驗室: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環境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武漢岩土所有儀器設備97台(套),設備價值5500餘萬元,擁有MTS剛性試驗機、岩石溫度-應力-滲流耦合三軸流變儀、岩石低滲透伺服儀、硬岩高壓伺服真三軸試驗機、數字式岩石細觀力學試驗系統、岩石高壓動力三軸儀、大型岩土工程模型試驗機、大型粗粒土動靜試驗系統、多功能應力路徑土三軸儀、土動三軸試驗儀、地質雷達透視儀、岩石聲發射儀、超聲波測壁測定儀、隧道無線激光放樣裝置、掃描電子顯微鏡、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X-射線衍射儀等多種大型儀器設備,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宏細觀以及靜動態結合的室內試驗系統、岩土工程模型試驗系統、現場監測系統及原位測試系統的綜合性研究平台。
國際會議
2015年7月4-7日,“2015國際地質工程論壇”在瀋陽東北大學召開。
2013年10月2日至10月5日,“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清潔煤技術聯盟(CERC-ACTC)雙邊全體會議”在美國懷俄明州傑克遜城成功舉行。
2013年6月2日-4日, “國際樁基最新技術與發展會議”在萬隆召開。
2008年11月22~26日,“第五屆亞洲岩石力學大會及國際岩石力學學會2008年年會”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2006年6月19-21日,“岩石應力國際會議”在挪威Trondheim市召開。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二期創新中(2002-2005),獲含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內省部級二等獎以上成果1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共獲軟體著作權、專利49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申請8項授權,軟體著作權登記12項。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以下簡稱《學報》)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主辦,創刊於1982年,為中文核心期刊,被EI和中國國內外較多收錄機構收錄。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學報總被引頻次:1997年103篇,1998年272篇,1999年346篇,2000年433篇,2001年557篇,2002年758篇,2003年1564篇,2004年2647篇,2005年2521篇。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2個二級學科博士、3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
二級學科博士點:岩土工程、工程力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工程力學、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與控制工程
博士后流動站:土木工程
學科方向:智能岩石力學、特殊土力學、計算岩石力學、施工過程力學、流變力學、土動力學、地質災害與3S技術研究、環境地質與力學、地下工程、邊坡工程、岩體工程動力響應、土體相互作用、路基工程、數字鑽孔攝像技術、二氧化碳地中隔離、非連續介質力學與工程、環境土力學與工程、海洋工程地質
自1981年恢復招生以來,共招收研究生500餘名,已畢業300餘人(博士生近180人),在讀研究生180名(博士生97人)。多年來,研究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始終為100%(以上統計數據截止在2009年9月)。
研究所結合學科目標,推行研究助理(RA)和教學助理(TA)、管理助理(MA)制度。與此同時,研究加強與中國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面向海外及港澳台地區招生,推進多種方式的聯合培養。研究所計劃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7人,碩士研究生25人。
根據科發人教字[2004]313號文《關於公布首屆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審結果的通知》,武漢岩土力學所盛謙的博士學位論文《深挖岩質邊坡開挖擾動區與工程岩體力學性狀研究》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首屆50篇優秀論文之一。
截至2009年7月,該所參加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已有5篇論文獲獎。在2006年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中,該所有2篇論文獲獎,分別是:由楊春和研究員指導的2005屆碩士畢業生殷黎明,論文題目是“深部岩體滲透張量計算分析及應力滲流耦合的試驗研究”;任偉中副研究員指導的2005屆碩士畢業生陳浩,論文題目是“雙層反翹型滑坡變形破壞力學模型的建立”。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圓型表示地球,代表岩土所科研對象;
2、e代表engineering工程,變形m代表mechanics力學,同時代表信息時代與多學科的交融;
3、線條旋轉象徵邊坡、隧洞,代表岩土所學科與工程緊密結合;
4、線條旋轉象徵著岩土所學科涉及多領域,整體完整表達了“唯實、求真、協力、創新”八字院風,同時體現岩土所”團結協作,重在實踐,開拓求真,敢為人先”文化精神。
• 院風
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 文化精神
團結協作,重在實踐,開拓求真,敢為人先
所長:李海波
黨委副書記(主持)、紀委書記:陸凱陽
副所長:盛謙
副所長:安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