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山
通山大城山
城山原名蛇山,又名大城山。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和優美自然風光的名山,通山縣第三高山(最高峰海拔912.5米)山上有很多美麗的景點和湖泊平原,整座山有大小山洞上百個,最大有足球場大,冬暖夏涼。兩山頭各有一座廟最為出名屬張衡廟香火很旺。
目前還屬徠於半開發狀態,景點和山林都屬於原始狀態
湖北省通山縣廈鋪鎮
大城山最高峰海拔912.5米,山的四周全是懸崖峭壁,被稱為東、南、西、北門,四面唯有北門有路可上山頂。整個山看起來就象是一個被包圍著的城堡,“大城山”由此而來。山頂上是一個大盆地,四周是密密麻麻的石林,第一次去山頂,感覺這些石林都是活的,有如千軍萬馬在守衛著這個非常傳奇的大城山。
山頂上有奇石“石和尚”,高約5米,它奇就奇在和尚的頭是向後翻轉的,據說是和尚啟程雲遊時,回望寺廟。也有說是和尚塵念未斷,思念戀人,身向佛門,頭卻望著戀人所在的方向。
大城山[通山大城山]
大城山的古迹遺址有大王廟、鐵船廠、張衡讀書處。相傳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讀書、造船於此。據“湖廣總志”記載:“東漢永元乙未年張衡造鐵船於城山,在永興(現陽新),迷潭而沉沒。”大王廟,又稱張衡寺,是後人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始建於明朝萬曆,復修於清乾隆。鼎盛時據說有和尚僧人300餘人,香客上千人。現在的寺廟是前幾年修建的,規模和輝煌都不可與歷史相比了。唯有站在空曠的山頂,任由思想飛躍,暢想當時的盛況了。
大城山有三寶:“一猿二蜜三谷”,只可惜現在大城山上由於交通不便,已無人居住,也無人在山上耕種,此三寶只能是一個傳說了。
因大城山地形特異,在軍事上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東吳大將甘寧曾屯兵于山上。隋大業元年,朝廷在城山北門屯兵5000人,後設新豐市徵收稅賦。清咸豐四年,太平軍駐守在城山。抗日戰爭時,國民黨第十五師所部,憑藉天險,扼守拒敵,全殲日軍一個中隊。
城山中大小各樣的溶洞星羅棋布,有天然八景:倒掛金鉤、仙人摸石、漁翁撒網、偏頭和尚、試劍石、鐵船廠、老君洞、龍王尖。山中有洞,洞中有瀑,瀑中有景,惟妙惟肖,別有韻致。現在藕塘村的很多居民都曾到溶洞中去探尋過,對一些神奇的現象都有印證。如在洞中有金樹,由山頂洞口入可直達山下的大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