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垓下之圍的結果 展開
- 垓下之圍
- 楚漢兩軍進行的戰略決戰
垓下之圍
垓下之圍
《徠垓下之圍》記敘的是項羽這位悲劇英雄的最後生涯,主要表現他失敗時的英雄風采。作者通過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的描寫,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別姬的兒女情長,又有東城潰圍的勇猛善戰;既有陰陵迷道、歸敗於天的寡謀、自負,又有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的知恥重義、純樸仁愛。作者還善於在歷史事實進行藝術加工,寫出了許多生動傳神的細節,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紿曰”的生死機緣、愧對父老的知恥良心、贈馬賜頭的臨終義舉等,使這篇文字達到雄奇悲壯的美學境界,讀之令人蕩氣迴腸。
ɡāi xià zhī wéi
垓下之圍
司馬遷《史記》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鬥,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所攻擊的敵人都被降服,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衝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衝,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衝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對面細看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徵求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說“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聽說項羽也是重瞳子。難道項羽是舜的後代嗎?不然為什麼發跡得這樣突然呢!秦朝失卻了能治國的政道,陳涉首先發難,豪傑們蜂擁而起,相互之間爭奪天下,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沒有尺寸的封地,乘勢興起于田間隴畝中,經過三年的時間,結果就率領五路諸侯的軍隊滅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項羽制定,號稱為“霸王”,他的職位雖然沒有善終,但在近古以來也是未曾有過的。等到項羽離開關中而懷思楚地,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又怨恨王侯們背叛自己,這樣想成就大事就難了。他自己憑藉著功勞而驕矜,按照他個人的想法辦事而不師法古代,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服來治理天下。五年後最終使他的國家滅亡了,身死東城,仍然不能覺悟不能自責,這實在是極大的失誤。他卻用“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失造成的”作為借口,難道這不是非常荒謬的嗎?
1) 地方:地方千里(土地方圓千里)
2) 逝:賓士 時不利兮騅不逝
3) 歲:年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
4) 憐:同情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5) 被:遭受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6) 垓下:地名,在今安徽靈璧東南。
7) 壁:營壘;此處用作動詞,即在.......紮營。
8) 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響起用楚方言所唱的歌曲。喻指楚人多已降漢。
9) 幸從:得到寵愛,跟隨在項羽身邊。
10) 騅(zhuī):毛色黑白相間的馬。這裡是以毛色為馬命名。
11) 慷概:悲憤激昂。
12) 奈若何:將你怎麼辦。若,你。
13) 數闋(què):好幾遍。樂曲終止叫闋。
14) 莫:沒有人。
15) 騎(jì):名詞,一人一馬為一騎。
16) 麾下:部下。
17) 直夜:當夜。直,介詞,當……得時候。
18) 潰圍:突破重圍。
19) 平明:天亮時。
20) 騎能屬者:能跟從而來的騎兵。屬,隨從。
21) 陰陵:秦時地名,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
22) 田父:農夫
23) 紿(dài):古同“詒”,欺騙、詐騙。
24) 東城:秦時地名,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
25) 度(duó):揣測,估計。
26) 脫:脫身。
27) 身:親身參加。
28) 所當者:所遇到的敵方。
29) 嘗:曾。
30) 敗北:戰敗,敗走。
31) 卒:最終。
32) 固:必,一定。
33) 快戰: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34) 刈(yì):割,砍。
35) 四向:向著四面。
36) 期:約定。
37) 山東:山的東面。
38) 為三處:意謂分三處集合。
39) 披靡:如草隨風而倒,形容驚潰散亂的樣子。
40) 赤泉: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
41) 赤泉侯:漢將楊喜,因破項羽有功,封赤泉侯。
42) 瞋(chēn)目:瞪大眼睛。
43) 叱(chì):大聲呵斥。
44) 辟易:倒退。
45) 伏:同“服”,心服。
46) 烏江:即今安徽和縣東北之烏江浦。
47) 亭長:鄉官。秦,漢時制度,十里一亭,設亭長一人。
48) 艤(yǐ):移船靠岸。
49) 縱:即使。
50) 王我:擁護我為王。
51) 長者:性情謹厚的人。
52) 創:創傷。
53) 顧:回頭看。
54) 故人:舊相識。呂馬童系項羽舊部,後背楚投漢。
55) 面之:面對著項王。
56) 指王翳:把項王指給王翳看。
57) 吾為若德:我給你個好處。
58) 涅陽侯:同上面的中水侯、杜衍侯、赤泉侯、吳防侯,都是封號。涅陽,在今河南鎮平南。中水,在今河北獻縣西北。杜衍,在今河南南陽西南。赤泉,見上。吳防,在今河南遂平。
59) 太史公:即太史令,司馬遷自稱。《史記》每篇傳記文後均設“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以抒發他對傳主一生行事、遭遇的總結性意見。
60) 周生:周先生,漢時儒者,名不詳。
61) 蓋:表推測,“或許是”、“可能是”之意。
62) 重瞳子:舊說指一隻眼睛里有兩個眸子。
63) 苗裔:後代。
64) 暴:驟然,突然。
65) 尺寸:尺寸之地,指極少的封地。
66) 隴畝:田野,指民間。
67) 將:率領。
68) 五諸侯:齊、趙、漢、魏、燕五國。此處泛指楚以外的各路義軍。
69) 政:政令。
70) 不終:沒取得較長遠的好結果。
71) 背關懷楚:項羽之叔項梁起兵時,立楚王後代熊心為懷王,滅秦後項羽尊其為義帝。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徙義帝往長沙郴縣,並密令於途中殺之。
72) 難矣:意思是說,項羽在這種情況下還想成大事,那就太困難了。
73) 自矜:自誇,自負。
74) 攻伐:指武力征伐之功業。
75) 私智:一己之能。
76) 師古:以古代成功立業的帝王之師。
77) 經營:治理,整頓。
78) 過矣: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79) 引:援引,以........為理由。
1. 通假字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佩服
2. 馬童面之 面通“湎”,面向
3.逝:通“馳”(chi) ,賓士的意思,乃根據司馬遷陝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賓士,項羽坐騎騅馬日行千里,為項羽稱霸數年立下汗馬功勞,乃是馬中極品。
4.騅:通“追”意思速度極快,騅:願意為毛色相間的青馬,但本文中所包含的意思有兩種,故通“追”,良馬的速度快到極點。這也是陝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的原因。
5.辟易數里 辟:通“避”,退避。
: 騎能屬者百餘人
項王乃引兵而東
未嘗敗北
期山東為三處
漢軍皆披靡
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持短兵接戰
固定格式:奈何 奈……何 何如 無以 何……為
項羽,是一個在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剛愎自用,才會失了江山,最後落得烏江邊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賞他的豪情,寧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我難得欣賞的古人之一。喜歡他的豪氣和俠義。試問:如果,不是他對劉邦絕對的信任,又怎麼會有機會給劉邦的暗渡陳倉?當時,項羽已算是奪下秦朝的天下,當時,若是他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又怎會有後來的劉邦?項羽就是項羽,他為人爽直,暗箭傷人是他所不屑的。
虞姬,是項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摯愛。到後來,虞姬在項羽的帳內,聽到四面楚歌,以為已經被劉邦的軍隊包圍,為了不拖累項羽,自刎於帳內。作為霸王,他絕不會讓自己深愛的女人為他而死。可歷史總是殘酷的,就算當時能殺出重圍,雙雙到烏江邊上,必也會雙雙殉情。虞姬又怎麼割捨得對項羽得情和一份承諾?有人說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為項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與後宮三千爭寵,不會在年老色衰之際感嘆“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但是,不會的,因為,項羽是當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現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會懷疑他的臣子會有作亂之心,萬一亂臣賊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來也是不信,必定會稀里糊塗的丟了皇位。錯就錯在他不應該生在亂世。
最後一幕,就好像放電影那樣清晰。項羽的烏騅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躍入烏江。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上,噴薄而出的鮮血映紅了烏江。至今似乎還能聽見項羽蒼涼的唱道:時不利於兮,騅不失,騅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時不利於兮……”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項羽這位叱吒風雲的悲劇性英雄形象,並在各種矛盾衝突中,展現了秦漢之際錯綜複雜的社會變革。
文章寫了四件事。—是項羽已窮途末落,已被漢軍重重圍住;兵少食盡,戰士厭戰,四面楚歌。二是項羽把戰敗歸咎於“時不利”、“天之亡我”、“騅不逝”,卻沒看到自己致命的敗因——狂妄、輕敵。三是作者重點寫項羽突圍,盡顯英雄本色。渡河之後楚軍一百餘人,最後僅二十八人,與當時重圍的五千漢軍相比可說是九牛一毛。四是項王不肯回江東重旌旗鼓。他對亭長之言,反映了項羽的自愧,無顏回江東。到底回江東是成是敗,作者未加評定。但杜牧太樂觀了,他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垓下之圍》自《項羽本紀》的最後一部分。司馬遷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選擇影響項羽命運發展的關鍵事件(場面),具體描述項羽既是一位叱吒風雲、氣蓋一世的英雄豪傑,更是一位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的悲劇英雄。霸王別姬時,項羽被圍垓下,四面楚歌,表現出項羽英雄末路、情深無奈的俠骨柔腸。東城突圍中,項羽雖兵剩無幾,卻能連斬數將,展露了其勇冠三軍、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兵退烏江,本可渡江以期東山再起,但項羽因愧見江東父老而自刎,展現了他寧死不辱、知恥重義的性格特徵。這三個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個性,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達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本篇還巧於構思,善於將複雜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絲毫沒有雜亂之感。作者在激烈的軍事衝突中,插入情意纏綿的悲歌別姬一段,使情節發展急徐有致,節奏疏密相間成趣。突圍快戰,高潮迭起,情節連接緊密,過渡自然,結構渾成,氣勢磅礴。篇末的“太史公曰”,熱情歌頌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建立的豐功偉績,充分肯定了他的歷史貢獻,同時也批評了他自矜武力以經營天下的錯誤,對他的失敗給予了惋惜與同情。作者的評價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項羽這個悲劇人物形象具備了濃厚的抒情色彩。
本篇在塑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法,最主要的是選擇最能影響項羽命運發展的關鍵事件,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他個性特徵的事件來展開具體的描述,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來展示人物的命運與人物的性格特徵。《垓下之圍》主要寫了三個事件:垓下絕唱、東城快戰、烏江自刎。當項羽大軍被圍垓下,軍情何等急迫!作者卻以舒緩的筆調去寫項羽夜起帳飲,慷慨悲歌,傾訴對虞姬與駿馬的難捨之情,唯有如此描寫,才能表現出項羽一腔怒憤與英雄失路託身無所的悲情。東城突圍,項羽兵剩無幾,面對失敗,他認輸但不服氣,為了證實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過失,他賭注似地為部下表演“快戰”,斬將搴旗,再現當年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的英姿,然而描寫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無良謀的特徵了。兵退烏江,本可渡江以期東山再起,但項羽因愧見江東父老而寧死不辱,體現了他知恥不苟活卻又自暴自棄的性格特徵。至於以自己的坐騎贈亭長,將自己的首級送故人,則進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義氣的風度。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后返回。這時候鍾離昧正被漢軍圍困,漢軍因為害怕項羽都開始逃竄。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徠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漢軍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后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四面楚歌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后,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烏江決戰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后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劉邦稱帝於汜水北岸,建立西漢政權。(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也即漢高祖五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接下來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為當年的第5個月。)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高祖本紀》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垓下遺址”即古戰場遺址於一九八六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