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塞
巴比塞
亨利·巴比塞(1873—1935)是法國作家。他生於法國一個新聞工作者和劇作家家庭,受父親熏陶,從小愛好文學。16歲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1895年出版詩集《泣婦》,從此獻身於文學事業。他先後在幾家出版社工作,主編通俗雜誌,並創作長篇小說 《哀求者》(1903)和《地獄》(1908)。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巴比塞的思想和創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戰前,他主動要求上前線並屢建戰功。經過戰爭的教訓,他走向了革命,寫出了反戰小 說《火線》(1915)。隨後又寫了《光明》。
亨利·巴比塞
炮火
十月革命后,巴比塞堅決反對干涉蘇維埃政權。他先後發起並且組織了旨在反戰的法蘭西退伍軍人 聯合會和國際進步文藝家反帝團體“光明社”。1923年,他加入法國共產黨,並主持召開第一次反法 西斯大會和國際反戰同盟大會。
巴比塞後期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鐐銬》(1924)、專著《左拉》(1932)以及人物傳記《斯大林》(1935)等。1935年,巴比塞在訪蘇並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病逝。
《悼念》(1895年,印發於1920年)
《 歐萊雅地獄》(1908年)
《消防》(1916年 大獎賽龔古爾)
《清晰度》(1919年)
《幻想》(1919年)
《 我們》(1921年)
《 他的刀齒之間》(1921年)
《劊子手》(1926年)
《耶穌》(1927年)
《 耶穌的猶大》(1927年)
《艙單知識分子》(1927 年)
《 海拔》(1930年)
《 左拉》(1932 年)
《一個新的世界看透一個人》(1935年)
《列寧和他的家人》(1936年)
《光明》是巴比塞的長篇小說。作品中的主人公西蒙·保朗過著庸碌單調的生活。戰爭風雲驟起,西蒙應徵。在前線他看到農莊變廢墟,士兵成炮灰,百姓成流民;與此相對照的是:城市依舊歌舞昇平,大企業家發國難財,當官的作威作福,胡 亂指揮……他重返家鄉時,面對投機家聚斂更多財富,統治者勸說百姓放棄鬥爭,好戰者鼓吹戰爭論調,感到無比憤慨,大聲疾呼:“打破鎖鏈、消滅一切特權,爭取平等”。
西蒙本來是個典型的小資產階級庸人,他以自己不參加體力勞動而得意,並以舊“秩序”維護者自居。戰爭中災難性的經歷使他認識到一切都必須徹底改造。作者真實地描寫了受傳統意識支配的普通居民的覺醒。
《光明》從主人公西蒙的角度來看待戰爭,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他的轉變過程。戰爭前後主人公不同的思想觀念,戰爭中人物的不同命運,作品都以寫實的手法作了生動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