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第一中學

高州市第一中學

高州市第一中學,創辦於1934年2月,原名為高州德明中學,解放后改名為高州一中。

毗鄰風光秀麗的潘州公園,現在已發展成為有超過百個教學班,師生員工過萬人(包括附屬實驗中學)的粵西名校。

2019年,高州一中獲授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特色學科基地校”牌匾。

學校歷史


高州市第一中學原名德明中學,創辦於1934年2月14日。是胡漢民、陳濟棠等國民黨元老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以中山先生的族名——“德明”為校名創辦的學校,先(1934年2月14日)在香港九龍創辦香港德明中學,后(1937年11月13日)在高州創辦分校。
1942年2月日本佔領香港后,在日軍的控制下,為方便殖民統治,日軍將香港島分成12區,九龍分成9區,新界分成7區,香港人民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為求學校師生之安危,香港德明中學1942年3月校董會毅然決定內遷與高州分校合併,並逐步發展壯大。
解放后先後易名為“茂名縣第二中學”、“茂名縣第一中學”、“高州縣第一中學”,1993年經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實行“高州市第一中學”和“高州德明中學”兩名同用,國內用名為“高州市第一中學”,海外用名為“高州德明中學”。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有110個教學班,9000多名師生員工(含附屬實驗中學)。

校容校貌


學校位於市區中心,佔地203畝,背靠風光旖旎的潘州公園和古色古香的冼太公園,面朝掛榜嶺,東鄰引鑒河,環境幽雅,科學布局,內分教學區、運動區、學生生活區、教師村和休閑區五大部分,區區相互連成一體,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既有雅緻幽靜的讀書公園,又有展示學校師生博大胸懷和凌雲壯志的大型雕塑。高品位的校園文化,頗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使學校被評為“廣東省美麗校園”和“廣東省書香校園”。

校園文化


校訓校風

秉承“嚴勤篤實”的良好校訓,形成了“尊師守紀,勤奮進取”的優良校風。教育做到管導結合,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標本兼治。在抓好德育常規管理的同時,充分發揮團委會和學生會的作用,努力培養學生尊師守紀、勤奮學習的自覺性和自我約束能力,把創建安全文明小區與校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為師生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師生安心,家長放心,社會各界讚譽。
學校於1997年被茂名市政府授予“最佳安全文明小區”稱號;1998年被茂名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文明學校”和“文明單位”稱號。學校歷年為高州市德育先進學校,茂名市事故為零學校。2007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學校團委被評為“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和“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先進創建單位”。

校徽

高州市第一中學校徽
高州市第一中學校徽
由"高州一中"第一個漢語拼音字母"G"及中文"一中"組成,底色為黃色,象徵陽光與希望;"G"為藍色,象徵知識的海洋;"一中"為綠色,象徵青春與活力;
"一中"組成"風帆",象徵高州一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探索,又象徵高州一中乘風破浪,再造輝煌;"一"字突破"G"的外圈,象徵一中師生開拓進取,奮發向上,"一中"外形又象金字塔,象徵高州一中師生勇攀高峰。

校歌

寬廣美麗的校園,一方成才的沃土。遠矚園托起明天的太陽,筆架山招引我們不懈攀登。愛我祖國,愛我一中。嚴勤篤實,勞記心中,尊師守紀、勤奮進取。今日我們刻苦學本領,明天我們成才報國家。成才報國家!
高州市第一中學校歌
高州市第一中學校歌
高州市第一中學的精神:留下自立,勝過留下一切。

傳統

古今貫通、文理滲透

校慶日

每年的11月13日為高州市第一中學的校慶日。

外界評價


省市領導十分重視高州一中,省教廳前廳長許任之、江海燕、鄭德濤多次蒞臨學校視察,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視察學校時,對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和發展前景給予極高的評價。2003年的廣東省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現場會,該校作為參觀現場,與會領導、同行也盛讚該校的校園建設和辦學業績,並建議該校申評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6年該校申請報告獲得批複。高州一中全體師生員工正滿懷豪情、信心百倍地朝著“校園環境一流、教學設備一流、師資水平一流、校風校紀一流、辦學質量一流”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目標邁進。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美麗校園、廣東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茂名市書香校園。其中,
學校榮譽
學校榮譽
1999年5月獲廣東省百所“美麗校園”
2000年1月獲廣度省創建“美麗校園”活動先進單位
2002年7月獲廣東省學校系統團組織紀念建團80周年系列活動先進集體
2002年9月獲廣東省愛國衛生委員會、衛生廳授予衛生先進單位
2004年4月獲全國紅旗團委先進創建單位
2005年2月獲2004年全國中小學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高州市第一中學獲得的榮譽
高州市第一中學獲得的榮譽
2005年3月獲2004年度先進女職工委員會
2005年8月獲弘揚茂名特色文化單位
2006年2月獲2005年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優秀單位
2006年2月獲2005年穩維及綜治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4月榮獲廣東省“書香校園”稱號
2009年12月獲廣東省“創爭”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2010月1月榮獲“廣東省模範職工之家”稱號
2017年3月,該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2020年6月17日,獲得2020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活動特色單位”稱號。

師資力量


468名專任教師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14人,一級教師248人,2位教師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3位教師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外出學習培訓等途徑,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獲省級以上獎勵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的有94篇,其中有兩篇獲廣東省吳漢良教育科學管理基金三等獎,有四個CAI課件製作獲2000年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黃華獎的優秀獎,申報立項的國家級課題有14項,省級課題有13項,其中26項已通過結題驗收,一項獲省創新成果三等獎。

設施設備


學校設施設備完善。1996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后,更是投入巨資,按廣東省示範性普通高中標準,拆建或新建了校舍,教學用房和功能場室大大增加。完善了1千兆校園網、電子閱覽室、數字監控系統,所有教室均配套了多媒體電教平台,並為教師配置了手提電腦,校內外教學資源均可共享,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實現備課辦公的高效化。學生食住條件也大大改善,在全市率先為每個宿舍建成空氣能熱水供應系統,開通電話和直飲水,校內初步實現了一卡通管理。
學校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設備先進,有各種功能室25個,全都按省一級學校的標準配備設施,既有傳統的理、化、生等實驗室,又有先進的計算機室、電子閱覽室、電化教學平台等。位於市區中心背靠風光旖旎的潘州公園和古色古香的冼太公園,面朝掛榜嶺,東鄰引鑒河。

高考成績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高。學校實施“科研興校”戰略,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大膽實施教育教學改革,辦學特色越來越明顯,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中考、學科競賽連創佳績。近幾年來,學生參加全國、省級學科競賽有88人次獲獎,其中黃邦傑同學參加全國化學競賽獲一等獎;黃智同學參加2000年全國第十六屆物理競賽獲廣東賽區一等獎,被中山大學免試錄取,成為茂名地區五名保送生之一,也是茂名市非重點中學唯一的一個。高考從1996年以來,上省線以上人數穩居茂名市面上中學第一名,且成績越來越突出:1996年157人,1997年207人,1998年237人,1999年352人,2000年552人,2001年665人,2002年974人。特別是2002年高考,上地專線以上人數1356人,居茂名市第一;省專線以上人數973人,居茂名市第三,高州市第一名;重點線、本科線、省專線以上人數分別比前一年增20人、221人、309人,增幅均為全市第一;總分800分以上人數1人,實現了零的突破,總分700分以上人數15人;單科800分以上的有5人,單科700分以上的117人,均為茂名市非重點中學第一,首次實現了總人數及增幅的全市第一。中考綜合評價連年榮獲高州市一等獎,其中2002年中考,物理、化學、政治三科平均分為高州市第一,馮傑 同學以665分的總成績榮膺茂名市中考狀元。2003年高考上省專線人數1838人,再次雄居高州市第一,成為茂名市高考第一升學大戶。2004年高考再創歷史新高,上本科線人數1056人,上省專以上總人數2110人,居茂名市第一名;中考方面,劉莉同學奪得茂名市中考文化課總分狀元,上省一級學校人數居四大省一級中學之首。2005年高考再奏凱歌,繼2004年本科人數超“一千”、專科超“兩千”的輝煌成績后再度飛躍,其中上本科線1100人,上專科線2637人,上專科線以上人數連續四年高州市第一。這是該校實施“科研興教、教研結合”戰略,全體師生齊心協力、努力拚博的結果;中考方面再創輝煌!首屆四班初三畢業生參加中考,有59考上高州中學,居高州市面上中學第一名,余聰玲同學以總分644分榮獲高州市第二名,部分學生還取得數學、化學科的單科在高州市第一名的好成績。

著名校友


陳樹柏教授
陳樹柏教授
陳樹柏:將門虎子(1929-2013)廣東茂名(現高州分界鎮)人,1948年01月成都中央軍校第二十二期,後任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聖克拉拉大學教授。1929年10月10日,陳樹柏出生於廣東茂名(現高州)。陳樹柏的父親陳濟棠,曾以第八路軍總指揮、第一集團總司令和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身份,執掌粵省軍政大權長達八年之久。其母莫漱英(因粵語“漱”與“秀”讀音相近,街坊誤傳為“秀英”而叫開了)是廣東茂名(高州)縣人,婚後一直從夫隨軍生活。生樹柏那年,陳濟棠軍務在身,莫秀英認為在那裡生孩子不方便,便從梧州軍營返回茂名分界娘家待產。不久,就順利生下了陳樹柏。

歷任校長


學校歷任校長如下:
解放前(1934-1949)歷任校長:
林翼中首任校長合浦曾任廣東省民政廳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廣東省參議會議長。1934.1—1940.7
黃麟書首任副校長龍川日本師範大學畢業,曾任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委、廣東省教育廳廳長。1934.1—1940.7
曾如柏代校長田陽國立北京大學畢業、德國柏林法學博士,曾任廣東省教育廳長。1936.8—1937.7
江茂森校長高州台灣中山大學學士,廣東省營產物處經理。1940.—1942.10
江友松校長高州曾任廣東省營產物經理處駐港主任,茂名參議會議長。1941.11—1943.3
李士秀代校長高州廣東國民大學學士,曾任廣東省參議員,廣東政府視察。1943.3—1949
解放后(1949-今)歷任校長:
姓名職務任職年月姓名職務任職年月
曾邦政校長1949.11—1951.7劉北漢副校長1985.2—1989.7
朱耀文副校長1949.11—1951.7丁衍權副校長1988.5—1990.7
陳耀發副校長1949.11—1950.8熊克本副校長1989.8—1992.7
張文光副校長1951.8—1959.3梁齊河副校長1989.8—1992.7
吳**華副校長1954.7—1957.8羅信熙校長1992.8—1997.7
鍾雄才校長1959.7—1965.8龔銓興副校長1992.8—2004.7
張兆鈞副校長1958.11—(病休)嚴仁輝副校長1992.8—1995.7
李克夫副校長1958.11—1959.7賴海權副校長1994.9—
李 緯副校長1958.11—1959吳漢召副校長1995.8—2004.7
張文光第一副校長1962.8—1971.8楊 播副校長1996.9—1997.7
盧顯文副校長1963.8—1965.8楊 播校長1997.8—2001.7
鄭 棠副校長1964.8—1966.2賴海權副校長1994.9—
周汝欣副校長、校長1965.8—1975.7龔銓興副校長1992.8—2004.7
陳加傑副校長1972.5—1987.8吳漢召副校長1995.8—2004.7
甘光正副校長1972—1974黃仕綿校長2001.8—2004.7
屈偉昌校長1973.8—1978.12賴海權副校長1994.9—
譚天笑副校長1975.8—1977.7龔銓興副校長1992.8—2004.7
張文光副校長1977.8—1984.4吳漢召副校長1995.8—2004.7
梁廣鑒副校長1978.2—1978.8潘裕岳校長2004.8—2008.8
李克夫校長1978.12—1985.2賴海權副校長1994.9—
陸治乾副校長1979.8—1981.8蔣祖恆副校長2004.8—
蔡偉平副校長1981.8—1983.6賴 力副校長2004.8—
鍾廷輝副校長1980.8—1983.3朱 雪副校長2004.8—
黃正珍副校長1981.12—1987.8揭章武校長2008.8—2013.12
曾文江校長1985.2—1992.7杜錫孟校長2013.12—

附屬實驗中學


附屬實驗中學
附屬實驗中學
高州市第一中學附屬實驗中學是經茂名市教育局、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利用高州一中的名校優勢(省一級學校、美麗校園、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而創辦的一所初級中學。她創立於2002年7月,是高州市唯一一所最早利用名校效應而創辦的示範性實驗中學。學校現有17個教學班,學生876人,教職工39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兩年來,該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法治校,科學管理,務實求真,不斷探索,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名校辦實驗中學的新路子,贏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真正成了社會關心、學生安心、家長放心、教師開心、領導稱心的學校。中考成績進一步印證了該校的辦學路子走對了。新的校風,具有時代特色
高州一中附屬實驗中學緊跟時代的步伐,敢為人先,走創新辦學之路,使學校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全新校風、教風和學風。
首先,該校確立“以人為本,發展個性,拓展創新,人人成才”的全新理念,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形成了“尊師守紀、團結友愛、關心集體、樂於助人”的優良校風,師生呈現出高尚的道德修養。
其次,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新理念,充分信任學生,點燃學生智慧之火花,教者全身心投入學校工作中去,熱愛學生,充分發揮教者獨特的個性,展示教育魅力,溝通學生情感,以德修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一種不僅是愛校愛生的責任,更是追求一種教育教學藝術享受的教風,確立全新的人才觀。因材施教,運用現代教學理念,創設教學情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主動、民主、探究、互動”的新教學模式,營造一個輕鬆、緊張、民主、融洽,熱烈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善學,大有長進。來自邊遠山區長坡鎮石龍村委會的盧自勇同學,剛來時成績一般,英語不合格,後來經老師耐心教導,發奮學習,進步很快,英語躍升級第二名,期末總分名列級前五名。
再次,學生在科學的管理、優良傳統氛圍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學風,學生樹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的壯志,在幽雅的環境里,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自覺形成一種勤奮好學、積極拼搏、勇於創新的學風,在優良傳統的教化,先進榜樣的熏陶,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嶄新模式學習,呈現出“互學互助,比學趕幫,共同進步”的良好態勢。

四新理念


新的園丁,名師雲聚一堂
名師出高徒。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高州一中附屬實驗中學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由原高州一中部分骨幹教師和面向全市公開挑選教育教學雙優且任教初三多年的教師組成。師資隊伍呈現“三高一低”特色:即學歷高、水平高、榮譽高、年齡低,平均年齡33歲。教職工中,有高級教師8人,獲南粵優秀教師獎的有3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優秀輔導員、省骨幹教師共10人,被評為高州市、茂名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有25人。
高州一中原校長黃仕綿,是實驗中學的創辦人,研究生畢業,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茂名市優秀中學校長,其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曾在市、省、國家級的報刊發表及推廣。特別是他撰寫的《講究領導藝術,提高辦學質量》論文榮獲全國一等獎,並在北京召開的基礎教育會議上宣讀交流,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
高州一中附屬實驗中學校長張世玉是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輔導員,市優秀教師,市學科帶頭人,有多篇論文在市、省、國家級報刊刊登並獲獎,教學成績顯著,他所輔導的學生,曾有三人成為茂名市中考狀元。
數學教師梁權是中學一級教師,全國優秀教練員,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長期任教初三數學,成績顯著,特別是2003年輔導學生參加全國數學競賽,取得優異成績,12人蔘賽,全部獲獎,其中一等獎3人(全市只有7人獲得一等獎)。他所撰寫的論文獲廣東省創新成果一等獎,是一個專家型的教師。
教師素質高,教學能力強。雄厚的師資實力,為該校創一流的示範性實驗學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的管理,展示新世紀風采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管理對質量具有決定作用。俗話說:管人先管心,只有心心相通,才能力量無窮,才能最大地調動師生積極性。高州一中附屬實驗中學非常重視校領導、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情感溝通,重視三者之間的良好互動,終於得到了“三個三”的新鮮經驗: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的情感溝通、領導班子與教師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提高班子的管理積極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三個顯著效果——領導管理實績顯著、教師教學實績顯著、學生學習成績顯著。
其次,實行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管理。為了更好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該校過去根據教師工作量的多少,實行了量化的管理,即把教師的獎金和工作量結合起來。這種方法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原則,但不能體現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該校又在此基礎上實行質化管理,即把教師的獎金同教學質量掛鉤。每一學期非畢業班的中段試和期末試,學校都統一出題,統一組織考試,年級交換改卷,統一登分,整個過程都由教導處操作,考出的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的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管理,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原則,可操作性強,透明度高,教師十分贊成,教師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出現了爭上課、上好課的現象。
再次,實行年級領導分工包干責任制。高州一中附屬實驗中學的每一個年級都安排一位行政領導專抓,並實行包干責任制,即級領導要負責把一個年級的學生從初一管到初三畢業,效果好的,給予表彰和獎勵。這樣,把級領導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避免了管理不到底或半路撒手的情況。
新的質量,達到高標準要求
高州一中附屬實驗中學在深化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堅持“質量立校,師資興校,科研強校,特色亮校”的辦學策略,狠抓“立校之本”,面向高州市從各鎮及市區挑選思想、學習雙優學生,保證生源的整體素質。該校師生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03—200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測試,所有學科達標,其中初一英語科平均分112.3分,全級有128人滿分;初二級數學平均分113,優秀率85%。
2004年全國初中“五羊杯”競賽,該校陳冠鵬獲得全國一等獎(茂名市唯一);在2004年全國數學競賽中,該校學生張倚豪榮獲全國一等獎(高州市僅4名);組隊參加高州市作文競賽,四人全部獲獎,賴權東等同學的作文發表於各級各類的報刊,首次組隊參加2003年高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取得總分第四名的好成績。此外該校還被評為茂名市治安事故為零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高州市衛生評比第一名。該校先進的辦學經驗先後在《茂名日報》、《茂名晚報》、《廣東科技報》、《廣東電視周報》等報刊登。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度評價該校的辦學成績,先後有省內外兄弟市的20多間學校組隊到該校參觀學習。團省委又在該校召開“扶貧助學”現場會,把該校經驗向全省推介。
2005年五月,茂名市教育督導評估組對該校進行評估后,給予“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管理最嚴、質量最佳、聲譽最好”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