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犭」基本解釋,狗之懸蹄形是犬之範式。

● 犭 quǎn ㄑㄩㄢˇ ◎ 同“犬”。用作偏旁。俗稱“反犬旁”。

基本介紹


犭
基本字義
● 犭 犭:U+72AD : CJK UNIFIED IDEOGRAPH-72AD:quǎn
◎ 同“犬”。用作偏旁。俗稱“反犬旁”。
部首:犭,
示例:猶、狗、貓、狐、狼、狠等
【五筆】 qte
犭嬰如:《山海經》: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塗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於諸資之水;塗水出焉,南流注於集獲之水。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犭嬰如。

基本釋義


● 犭 quǎn ㄑㄩㄢˇ
◎ 同“犬”。用作偏旁。俗稱“反犬旁”。

字形源流


犭用作偏旁。俗稱“反犬旁”。
犭

康熙字典


犬【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畫:4畫部外筆畫:0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切,圈上聲。《說文》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埤雅》傳曰:犬有三種,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禮·曲禮》效犬者,左牽之。《疏》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為犬,小者為狗。故月令皆為犬,而周禮有犬人職,無狗人職也。但燕禮亨狗,或是小者,或通語耳。
又《禮·曲禮》犬曰羹獻。《周禮·秋官·司寇·犬人疏》犬是金屬,故連類在此。犬有二義,以能吠止人則屬艮,以能言則屬兌。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其親名之曰犬子。
又《左傳·隱八年》遇於犬丘。《注》犬丘,垂也。地有兩名。

方言集匯


◎ 粵語:hyu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