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陽氣的結果 展開

陽氣

中醫理論

陽氣,生理學名詞。就功能與形態來說,陽氣指功能;就臟腑機能來說,指六腑之氣;就營衛之氣來說,指衛氣;就運動的方向和性質來說,則行於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強的、輕清的為陽氣。

簡介


● 英文名稱:Yang Q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

古籍摘選


●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名詞解釋


● 事物及運動中具有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輕清的、功能性的等具有陽屬性的一面。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陰陽是古代哲學家對事物屬性的概括與區分。任何相關聯又矛盾的事物或現象均可以用陰陽進行劃分。氣根據其屬性不同,可分為陰氣和陽氣。陽氣為氣之陽性的一方,尤其指作為功能活動的一方。

氣與陽氣

● 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氣既是物質的,也是功能的。
● 陰陽是對物質世界的一種劃分,陰陽最初的含義指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其後從具體概念逐漸演變為抽象的屬性概念,凡是運動的、積極的、明亮的、上升的、溫暖的均為陽。
● 陽氣概念是將氣學說與陰陽學說結合的產物,氣從功能角度而言,有陽氣與陰氣,陽氣具備陽的屬性。

陽氣的作用

● 陽氣是周身之氣的一種,氣從陰陽屬性進行劃分則有陰氣與陽氣。陰陽二氣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的平衡狀態。
● 陽氣的屬性為外在的、上升的、運動的、積極的。陽氣可以制約陰氣,防止體溫過低及氣血運行過慢而產生寒涼病症。
● 陽氣也會協助陰氣,在某些特殊狀態下,陽氣會轉化為陰氣,以維持陰陽的平衡。
● 如脾為土臟,其運化及升清功能均需要陽氣的支持;心屬火,主血脈,血液在脈中運行主要依靠陽氣的推動作用,心陽氣同時制約陰氣,防止心跳過緩,或血行減慢。

陽氣異常的治療

● 陽氣異常主要包括有餘和不及。
● 陽氣有餘會消耗陰氣,產生火熱或亢盛的病理變化,機體會出現口乾口渴、精神狂躁等新陳代謝加速的癥狀表現,治療當以清瀉火熱之氣為主,選用寒性藥物,如黃連、黃芩、大黃、石膏等。
● 陽氣不足則陰氣相對有餘,出現虛寒性病症,表現為畏寒肢冷、喜溫喜按、脈沉遲等,當以補陽為主,選用甘溫藥物進行治療,如人蔘、肉桂、乾薑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