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明代楊繼洲撰寫的中醫典籍

針灸專著,又名《針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簡稱《玄機秘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針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針灸臨床經驗編成此書。卷1首載仰、伏人周身總穴圖,針道源流,次載《針灸直指》,包括選自《內經》、《難經》17篇有關針灸論述;卷2為周身經穴賦、百症賦、標幽賦等10篇針灸歌賦;卷3為五運、六氣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賦及針灸問答;卷4為仰伏人尺寸圖、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針論、針法補瀉、針灸禁忌等;卷5為井滎俞原經合穴、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等;卷6、7為五臟六腑、十四經穴之主治、經穴歌、考證法、奇經八脈、經外奇穴等;卷8載《神應經》穴法及諸風、傷寒、痰喘咳嗽等臨床各科疾病針灸取穴法;卷9選錄各家針法及灸法,並附楊氏本人之針灸醫案;卷10附陳氏(佚名)《小兒按摩經》(系現存最早之小兒按摩專書,賴此書之轉載而得以流傳)。本書較全面論述針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針灸醫案,為對明以前針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針灸的重要參考著作。

創作背景


楊繼洲由於祖上與父輩收藏醫籍甚多,因此有機會取而讀之。經多年研習,很有心得,但是“復慮諸家書弗會於一”,因此將祖父纂修的《集驗醫方》與諸家醫籍中之針灸論述,予以“參合指歸,匯同考異,手自編摩,凡針葯調攝之法,分圖析類,為天、地、人卷,題曰《玄機秘要》。趙文炳為《針灸大成》所寫的序言記載,萬曆年間,趙文炳患痿痹之疾,多方延醫診治,“日試丸劑,莫能奏效,乃於都門延名針楊繼洲者,至則三針而愈”。之後,楊向趙出示《衛生針灸玄機秘要》書稿,趙文炳始悉楊氏精於針灸之淵源,並表示願資助其將所著付梓刊行。但楊繼洲認為書稿內容還不完備,還需從更多醫籍中廣泛參考吸收針灸學之論述。因此,在靳賢的協助下,又從《醫經小學》、《針灸聚英》、《標幽賦》、《金針賦》、《神應經》、《醫學入門》、《古今醫統》等20餘種醫籍中,節錄部分針灸資料予以編輯及註解,考繪“銅人明堂圖”,並附以自己的針灸治療病案,編撰成《針灸大成》。

流傳版本


現存明萬曆趙文炳刻本,明萬曆刻清順治李月桂重修本,明萬曆刻清順治、康熙遞修本,清康熙李月桂重刻本,清乾隆章廷珪刻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楊繼洲,又名濟時,約出生於公元1522年,卒於公元1620年,三衢(今浙江衢州)人。年幼時習儒,成年後因遭到上司迫害而棄儒習醫。楊氏由於祖上與父輩收藏醫籍甚多,因此有機會取而讀之。經多年研習,很有心得,但是“復慮諸家書弗會於一”,因此將祖父纂修的《集驗醫方》與諸家醫籍中之針灸論述,予以“參合指歸,匯同考異,手自編摩,凡針葯調攝之法,分圖析類,為天、地、人卷,題曰《玄機秘要》。后又編撰成《針灸大成》一書。楊繼洲因醫術高明,針葯兼精,曾任明世宗侍醫、太醫院醫官等。

作品目錄


卷一針道源流
針灸直指
難經
卷二周身經穴賦(醫經小學)
百症賦(聚英)
標幽賦(楊氏註解)
席弘賦(針灸大全)
金針賦(楊氏註解)
玉龍賦(聚英)
通玄指要賦(楊氏註解)
靈光賦(針灸大全)
蘭江賦(楊氏書)
流注指微賦(竇氏)
卷三五運主病歌(醫經小學)
六氣為病歌
百穴法歌(神應經)
十二經脈歌(聚英)
玉龍歌(楊氏註解)
勝玉歌(楊氏)
雜病穴法歌(醫學入門)
雜病十一穴歌(聚英)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乾坤生意)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四總穴歌
肘后歌(聚英)
回陽九針歌
針內障秘歌(楊氏)
針內障要歌
補瀉雪心歌(聚英)
行針總要歌
行針指要歌
刺法啟玄歌(六言)
針法歌
卷四背部俞穴歌(醫統)
腹部中穴歌
中指取寸
素問九針論
內經補瀉
難經補瀉
神應經補瀉
南豐李氏補瀉
四明高氏補瀉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生成數(聚英)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禁針穴歌
禁灸穴歌
太乙歌
尻神禁忌
人神禁忌
卷五十二經井穴(楊氏)
井滎俞原經合歌(醫經小學)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
十二經納干支歌
流注圖
論子午流注法(徐氏)
流注開闔(醫學入門)
流注時日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聚英)
十二經之原歌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經(楊氏)
九宮歌
八法歌
八法交會八脈
八法交會歌
八法交會八穴歌
八脈配八卦歌
八穴配合歌
刺法啟玄歌(五言)
八法五虎建元日時歌
八法逐日干支歌
八法臨時干支歌
推定六十甲子日時穴開圖例
八脈圖並治症穴
八法手訣歌(聚英)
卷六五臟六腑
十四經脈長短尺寸
臟腑十二經穴起止歌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卷七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任脈
督脈
督任要穴(楊氏)
奇經八脈歌(醫經小學)
奇經八脈(節要)
十五絡脈歌(醫經小學)
十五絡脈穴辨(醫統)
十五絡脈(節要)
十二經筋(節要)
五臟募穴(聚英)
八會
看部取穴
治病要穴(醫學入門)
經外奇穴(楊氏)
穴同名異類(聚英)
卷八穴法(神應經)
諸風門
傷寒門
痰喘咳嗽門
諸般積聚門
腹痛脹滿門
心脾胃門
心邪癲狂門
霍亂門
瘧疾門
腫脹門(附:紅疸黃疸)
汗門
痹厥門
腸痔大便門
陰疝小便門
頭面門
咽喉門
耳目門
鼻口門
胸背脅門
手足腰腋門
婦人門
小兒門
瘡毒門
續增治法
卷九治症總要(楊氏)
東垣針法(聚英)
名醫治法(聚英)
孫真人針十三鬼穴歌
捷要灸法(醫學入門)
崔氏取四花穴法
取膏肓穴法(醫學入門)
騎竹馬灸穴法
灸勞穴法(聚英)
取腎俞法
取灸心氣法
取灸痔漏法
灸小腸疝氣穴法
灸腸風下血法
灸結胸傷寒法
灸陰毒結胸
雷火針法
蒸臍治病法
相天時
千金灸法
寶鑒發灸法
艾葉醫統
艾灸補瀉
艾炷大小
點艾火
壯數多少
灸法
炷火先後
灸寒熱
灸瘡要法
貼灸瘡
灸瘡膏法
洗灸瘡
灸后調攝法
醫案(楊氏)
卷十保嬰神術(按摩經)
手法歌
觀形察色法
面部五位歌
命門部位歌
陽掌圖各穴手法仙訣
陰掌圖各穴手法仙訣
小兒針
初生調護
面色圖歌
察色驗病生死訣
湯氏歌
內八段錦
外八段錦
入門歌
三關
六筋
治小兒諸驚推揉等法
補遺

內容簡介


全書分十卷。卷一在概述針道源流、簡記《針灸大成》引用醫籍之名稱與特點之後,主要是節錄《內經》、《難經》等古醫籍中有關針灸的部分原文,附有楊氏的註解;卷二及卷三系摘引《醫經小學》、《針灸聚英》、《標幽賦》、《金針賦》、《神應經》等20餘種醫籍中的部分針灸歌賦,也附有楊氏所加註解。在古代針灸專書中,《針灸大成》所輯錄的針灸歌賦是較全的。卷四敘述取穴法、針具、各種針刺法等;卷五為十二經井穴、子午流注法等;卷六與卷七記述臟腑、經絡、十二經穴位及主治;卷八為臨床各科病證的針灸治法;卷九包括“治症總要”、名醫治法、取穴法、灸治以及楊氏針灸治療醫案等;卷十主要介紹小兒的針灸按摩治法,特別是轉載的《陳氏小兒按摩經》,是很寶貴的古代小兒按摩專著。
《針灸大成》的主要貢獻與特點為:
(1)主張針灸和藥物配合運用,宜靈活採取適當治法以取得最好的療效,卷三“諸家得失策”中對此作了反覆闡述。如“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葯與針灸不可缺一者也。”進而指出,由於疾病的部位和性質不同,治療的方法也應有所選擇:“然而疾在腸胃,非藥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達;是針、灸、葯者,醫家之不可缺一者也。”文內批評有的醫家只著眼於藥物治療而忽視針灸的偏向:“夫何諸家之術惟以葯,而於針灸則並而棄之,斯何以保其元氣,以收聖人壽民之仁心哉!”在《針灸大成》所載的楊氏醫案中,既有專用針灸,也有針灸與藥物合治的實例。如王西頸項患核腫痛、虞紹東隔氣疾、李義河腿痛,都是先用藥無效,改用針灸治療痊癒。
(2)臨證治療中,楊氏雖主張藥物與針灸配合應用,但一般而言,他認為針灸治療有其優越性。他在引載《通玄指要賦》的“必欲治病,莫如用針”一句話時,解釋說:“夫治病之法,有藥餌,然藥餌或出於幽遠之方,有時缺少,而又有新陳之不等,真偽之不同,其何以奏膚功、起沉痾也?惟精於針,可以隨身帶用,以備緩急。”他對《標幽賦》的“拯救之法,妙用者針”這句話進行註解時,再次強調針灸的有利特點,
說:“劫病之功,莫捷於針灸。故《素問》諸書,為之首載,緩、和、扁、華,俱以此稱神醫。蓋一針中穴,病者應手而起,誠醫家之所先也……又語云:一針、二灸、三服藥。則針灸為妙用可知。業醫者奈之何不亟講乎?”而且,楊氏還強調針法與灸法的靈活運用。他在《勝玉歌》里所寫的“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或針或灸依法語,補瀉迎隨隨手捻”,正是明證。《針灸大成》里所寫的七言韻語《勝玉歌》,主要是介紹楊氏家傳針灸治療各種病症的取穴經驗。所謂“勝玉”,含有勝過前人《玉龍歌》的意思(《玉龍歌》系元代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所記載的針灸取穴經驗,用七言韻語寫成,共86段,開頭一段有:“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痾”)。
(3)發展了透穴針治法。楊氏在元代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對偏頭痛一針兩穴治法基礎上,發展了多種透穴針治法。如《玉龍歌》雲:“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楊氏針對偏正頭風之有痰或無痰,分別用不同的治法,前者採用“風池刺一寸半,透風府穴,此必橫刺方透也”,後者採用“合谷穴針至勞宮”。又如對兩腿疼痛膝部紅腫者,採用針刺膝關穴“橫針透膝眼”。對手臂紅腫連腕疼痛者,採用“液門沿皮針向後,透陽池”的透針法等。
(4)總結並發展了多種針刺手法,如“三衢楊氏補瀉”節所載“十二字分次等手法及歌”,是作者根據針灸醫療實踐,將前人針刺“十四法”予以總結調整為:爪切、持針、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退針、搓針、捻針、留針、搖針及拔針12種手法,用歌訣說明其操作要點與作用,然後總括成簡明易記的“十二歌”:“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醫師穴法叮嚀說,記此便為十二歌”。書中規定“搖針”的操作與作用為“凡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一次,計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狀,庶使孔穴開大也。”上述12法,除“口溫”法需改進外,其餘11法迄今仍在沿用。此外,《針灸大成》還較具體地記述了燒山火、透天涼、龍虎交戰、龍虎升降、子午補瀉等多種針刺手法。如介紹“燒山火”為:“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具體方法為:進針時分三層次,逐步由淺層、中層,進至深層;退針時,由深層一次直接至淺層。即三次進,一次退,可反覆施行。此法體現了徐入、疾出的補法原則。又如記述“透天涼”為“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具體方法為:進針時,由淺層一次直接進至深層;退針時,分三層次,逐步由深層、中層,退至淺層。即一次進,三次退,可反覆施行。此法體現了疾入、徐出的瀉法原則。對於施行針刺補瀉時的刺激強度,楊氏根據要求達到補、瀉的不同程度,分為“平補平瀉”和“大補大瀉”兩種級別。他在《針灸大成》“刺有大小”一節中寫道:“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
(5)告誡對頭部不宜多灸。書中卷三寫道: “首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人之受病固多,而吾之施灸宜別,若不察其機而多灸之,其能免夫頭目旋眩、還視不明之咎乎?不審其地而並灸之,其能免夫氣血滯絕、肌肉單薄之忌乎? 是百脈之皆歸於頭,而頭之不可多灸,尤按經取穴者之所當究心也。”古代施行灸術,往往數十壯甚至百壯以上,而頭部為諸陽之會,肌肉單薄,確不宜多灸,即使現今灸治的壯數已大為減少,但“頭不可多灸”的觀點,仍然是值得重視的。
(6)提出了掌握灸治壯數的原則。楊氏在“穴有奇正策”內寫道:“然灸亦有法矣,而獨不詳其數者,何也?蓋人之肌膚,有厚薄,有探淺,而火不可概施,則隨時變化而不泥於成數者,固聖人望人之心也。”然後舉出少商、承漿、脊中、少沖、湧泉等穴位,灸量不宜太大,過則致傷;章門、膏肓、曲池、足三里等穴位,灸量可大些,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7)對前人的某些針灸記述,楊氏加按語作補充說明。如對《玉龍歌》中針刺肩井穴時防治暈針所寫按語:“倘或體弱針暈,補足三里”;對風府穴加按語說“風府針不可深”;對委中穴,指出其“四畔紫脈上皆可出血,弱者慎之”;對鳩尾穴加按語說“非高手毋輕下針”等。
(8)《針灸大成》記錄了楊氏一些針灸醫案,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經驗。而所轉載的《陳氏小兒按摩經》,對於保存古代小兒按摩專著作出了貢獻。

作品評價


《針灸大成》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針灸專書,雖然選材欠精當,論述顯得繁冗,編次比較雜亂,但因該書廣收前人針灸著述,並結合作者個人體驗,對其中一些論述作了較具體的解釋介紹,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而且很早就流傳到日、法等國,在國內外都有相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