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林苗族鄉

團林苗族鄉

團林苗族鄉位於筠連縣南部山區,距縣城48公里,東北與鎮舟鎮、落木柔鎮接壤,東南與聯合苗族鄉、高坪苗族鄉為鄰,西南與蒿壩鎮接壤,西北與武德鄉沐愛鎮為界,幅員面積49.5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5個村民小組。

2021年,筠連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團林苗族鄉人口為4279人。

簡介


總人口為651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31%。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平均海拔1240米,常年平均氣溫17.4℃,降雨量為1153.3mm,常年日照1146.34小時,屬深丘地帶,適宜種養殖業的發展。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土豆、紅苕、黃豆、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茶葉、烤煙為主。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該鄉屬高縣定邊鄉轄地,民國時治團、聯保、鄉,屬鎮舟、民治兩鄉政區。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土改建政,始置團結鄉。一九五三年划入筠連縣,一九五八年建置團結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成立團林苗族鄉。

鄉土風情


苗族是中國古老民族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炎徼紀離》載:苗人,古三苗之裔也。《國語·楚語》載:三苗、九黎之後也……。苗族自稱“蒙”,有自己的語言。團林苗族鄉苗族以及筠連縣苗族都是在明清時朝陸續從雲南貴州方向遷入的。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族苗族語支,西部方言川滇黔次方言。服裝屬川滇裝束,四季服飾不一,節服與常裝差別大,男女束裝更不相同。男子頭頂包青帕,身穿小開領長服,腰系青綠帶,誇腰大褲腳,打綁腳,節裝、時裝亦是如此,只是新舊而已。婦女節慶服裝十分艷麗,隨著便服、蓄髮,挽於頭頂帶青絲帕,小領右衽花邊長服,小袖口大花邊,腰系紅、綠帶,拴到背後長2尺,短一尺漂帶,面前帶四邊鑲花中間綉大花的圍腰帕,內穿貼身百褶裙齊膝下,打裹腳。苗族住房與當地漢族住房沒有區別,生活用膳與漢族一樣,凡是能生產的糧食,家庭飼養的家禽家畜都可以食用。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男耕女織,平等作業。尊老愛幼,互為體貼。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神、祖先十分敬仰。喪葬是土葬。青年男女較為自由,走親訪友,一切社會活動都可參加,接此機會,自選情人,不分民族,可以成親,姑娘出嫁都是走路。苗族能歌善舞,大小節慶,紅白喜事對歌娛樂,爭個輸贏。各種樂器,舞蹈品類繁多,特別是喜歡吹蘆笙,跳蘆笙舞。苗族人有共同的禁忌,也有各姓氏的禁忌……。
彝族是明朝時期,奢從明反對明王朝,舉族起義失敗,流落團林苗族鄉的,歷經幾百年的隔絕,已經消失本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習慣。

旅遊資源


鄉境內山勢莽莽,峰峭峽谷,多系斷層山相間,鄉政府海拔750米,西南有五穀山,海拔達1574米,東南有長嶺山,海拔1265米,東有犁平山,海拔1032米,故四周高,中間低,間有一條小溪溝流往鎮舟河,另有一條小河溝流入落水洞,潛入地底。團林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后溝河、燕子洞、追呼泉、原始桫欏群等景觀,還有生態農業觀光旅遊、苗家風情等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

社會經濟


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施“12345”工程,搶先發之機,激后發之勢,全力推動團林社會經濟跨越發展。“12345”工程即:堅持一個主題(以發展為主題),打造兩塊牌子(全力打造國家級農業標準示範區和省級生態園區),突出三大重點(突出農民增收,民族教育,社會穩定三個重點),落實四項措施(建好班子,帶好隊伍,強化管理,抓好落實),力求五個新突破(力求基礎建設、生態建設、結構調整、社會事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突破)。目前,團林苗族鄉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善,村道總長65公里,組道總長40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道、組組道公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民飲水安全工程正在實施當中,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場鎮建設不斷加強,通過實施亮化、飲水、移民三大工程,場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已實施“美好新村”建設二個。生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依託生態產業,堅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全鄉正全面推進以沼氣池為重點的農村新型能源開發工作,已建好沼氣池100餘口,逐步改善團林的人居環境,2004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生態園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穩定以苦丁茶為代表的茶業,鞏固以香桂、苦竹為代表的經濟生態林業,大力發展以生豬、黃牛、烏骨雞為代表的無公害畜牧業,全面開發以水能發電為代表的生態能源產業,努力實現團林烤煙的恢復性發展,堅持“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協會”的發展模式,統籌兼顧,協調發展。2004年被國家農業部和質檢總局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目前全鄉苦丁茶種植面積達5000畝,香桂、苦竹3000畝,生豬8000頭,黃牛3000頭,山地白毛烏骨雞特色產業通過“千百十”工程的全面實施,力爭用三年的時間,使1000戶農戶,每戶養殖100隻,最終達到10萬隻的養殖規模。招商引資建設總裝機容量為1500kw的三個小水電正在抓緊建設,即將投入運營,另有總裝機容量為3000kw的四個小水電正在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團林工業經濟實現零的突破。烤煙是團林的傳統支柱產業,2005年烤煙種植面積達1500畝,收購煙葉3500擔。社會事業不斷發展,把民族教育擺到優先發展的位置,千方百計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目前全鄉有學校8所,有教師70人,在校學生1200人,中心校“雙語”教學大樓已投入使用,全鄉教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民的文化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衛生事業


農村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有鄉衛生院1個,醫生3名,村衛生室8個,防保醫生8名。扶貧開發得到全面實施,通過危草房改造、移民搬遷、項目帶動、救助救濟、對口幫扶等,困難群眾的溫飽問題已得到解決,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05年全鄉糧食總產量63.4萬斤,人均佔有糧食986斤,國民生產總值為2217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742元,財政收入達75萬元。

人口


2021年,筠連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團林苗族鄉人口為427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