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湯

李述湯

李述湯,1947年1月出生於湖南邵東,材料化學和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院長。

196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1971年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香港城市大學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理化技術所納米有機光電子實驗室主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述湯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曾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發展出一種高產率製備硅納米線的新方法,提出了“高溫NPB”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製備新方法。

人物經歷


1947年1月,出生於湖南邵東;
1965年-1969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畢業並獲學士學位;
1969年-1971年,在美國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化學系獲碩士學位;
1971年-1974年,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
1974年-197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力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6年-1994年,在美國柯達公司任研究員;
FUNSOM相關圖片
FUNSOM相關圖片
1994年,到香港城市大學工作,任物理與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及“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教授及“納米有機光電子實驗室”主任;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8年6月9日,李述湯教授負責組建的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實驗室(Functional Nano & Soft Materials Laboratory,Soochow University;FUNSOM)正式揭牌成立,該實驗室是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述湯
李述湯
李述湯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在金剛石研究方面,開展了硅襯底上金剛石成核、生長及異質外延的機理研究,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用含烴的低能離子束在硅襯底上直接生長出異質外延的立方金剛石納米晶,揭示了其形成機理,並用於製備其它超硬薄膜在納米材料的研究中,發展出一種高產率製備硅納米線的新方法,提出了氧化物輔助生長的機制,並將此方法推廣到合成其它半導體材料的納米線,得到量子效應導致硅納米線能隙展寬的實驗證據在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中,提出用電偶層的概念解釋金屬/有機界面能帶的突變,用嵌入無機層和修飾有機發光層表面的方法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提出了“高溫NPB”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製備新方法。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剛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與生長”,“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應用。”
• 科研成果&科研項目
李述湯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剛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與生長”,“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應用”先後榮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成就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和香港裘槎基金會高級研究成就獎(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並於2003年及2005年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其研究成果在國際材料科學界佔有重要地位,其學術水平得到了廣泛的肯定,是香港和內地納米和材料科技界的領軍人物。1994年以來在香港地區先後成功策劃、主持了30餘項大型研究項目,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和創新科技基金6000餘萬港元的研究資助。
據2018年5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李述湯在內地也分別承擔了多項國家863和973項目。
• 論著發表
李述湯在國際化學、物理、材料等領域的著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撰寫專著9部、獲美國專利20餘項,論文被他人引用超過26000餘次。據ESI 和 ISI 資料庫檢索結果顯示,李院士研究論文的引用次數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全世界排名位於前列,H-index達到85。其中有5篇研究論文發表在著名的《科學》(美國)及《自然》(英國)期刊,另有多篇學術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代表論著
1.D.D.D. Ma, C.S. Lee, F.C.K. Au, S.Y. Tong, S.T. Lee, “Small diameter silicon nanowire surface”, Science 299, 1874-1877 (2003). (March 2003)
2. S.T. Lee, Y. Lifshitz, “The road to diamond wafers“, Nature 424, 500 (2003).
3. X.H. Sun, C.P. Li, W.K. Wong, N.B. Wong, C.S. Lee, S.T. Lee, B.K. Teo, “Formation of silicon carbide nanotubes and nanowires via reaction of silicon (from disproportionation of silicon monoxide) with carbon nanotubes” J. Am. Chem. Soc.124,14464-14471 (2002). (November 2002)
4. X.H. Sun, C.P. Li, N.B. Wong, C.S. Lee, S.T. Lee, B.K. Teo, “Templating effect of hydrogen-passivated silicon nanowires in the production of hydro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onions via sonochemical reactions with common organic solvent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J. Am. Chem. Soc. 124, 14856-14857 (2002). (November 2002)
5. J. Y. Li, D. Liu, C. W. Ma, O. Lengyel, C.-S. Lee, C.-H. Tung, S. T. Lee, “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a single-emitting-componen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dv. Mater. 16, 1538-1541 (2004). (September, 2004)
6. L.S. Hung, S. T. Lee, et al., “An efficient pure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low driving voltages”, Adv. Mater. 14, 1317-1321(2002).

人才培養

在香港城市大學8年多的時間裡,李述湯教授指導了50多名碩士、博士生以及從事博士后工作的研究生。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社會任職


李述湯兼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和納米有機光電子實驗室主任。曾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COSDAF)主任,美國柯達公司高級研究員、項目主任。先後受聘為復旦大學顧問教授、山東大學、中南理工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所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及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及大連理工大學等客座教授。
李述湯院士在多本國際科研雜誌上擔任編輯的工作。他是《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國際雜誌的副主編,《Physica Status Solidi》國際雜誌亞太區的主編(2004-2007),《New Carbon Material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國際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Applied Nanoscience》國際雜誌的顧問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李述湯多有“帥才”、“將門虎子”之稱。(鳳凰網江蘇評)
李述湯就是這樣,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爭,眼光很高,姿態卻很低,還喜歡幫人,特別是年輕人,幫得也很到位,“我不一定要全部做到最好,但我要讓跟著我的人做到最好”。這讓人很難不喜歡他,也很難不與之同奮鬥。我們的科學需要李述湯,更需要他的風度與“帥”才。(中國教育新聞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