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幻獎
世界奇幻獎
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s )是奇幻文學界最重要的獎項。它創立於1975年,該獎由世界奇幻小說協會提名,由在奇幻文學和藝術方面有很高成就的專家組成評審團進行評選,每年舉行一次,以獎勵在奇幻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
世界奇幻獎通常在10月底的世界奇幻大會(World Fantasy Convention)上頒發,舉辦地點每年不同。獎項設置包括最佳長篇小說獎(Novel)、最佳中篇小說獎(Novella)、最佳短篇小說獎(Short Fiction)、最佳文集獎(Anthology)、最佳個人文集(Collection)、最佳奇幻藝術家(Artist)和特別貢獻獎:包括職業人士(Special Award, Professional)、非職業人士(Special Award, Non-Professional)、終身成就獎(Life Achievement)。
世界奇幻獎的評選方式是世界奇幻小說協會通過投票方式在每個項目中選出2名候選者,評審團在每個項目可再加入幾個候選者,這樣就有了一個候選名單,最後評審團從名單中評選出獲獎者。由於評委是優秀的專業人士,所以改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有趣的是,歷年來評委們的觀點經常存在矛盾,所以有時會存在2部作品並列獲選的情況;還有幾次評選中由於評委分歧較大,久久爭執不下,導致最後的優勝者只能由當年的大會管理者裁定。另外,由於採用這種專業人士裁判方式,所以比起其他獎項來,世界奇幻獎的口味更偏重文藝水平,而不是流行程度。
世界奇幻獎的獎盃是一尊已故著名超自然恐怖小說家H. P. 洛夫克拉伏特的半身像。
歷屆獲獎長篇小說
年份 | 獲獎作品 | 獲獎作家 | 國籍 |
1975 | 《女巫與幻獸》 | 派翠西亞·麥奇莉普 | 美國 |
1976 | Bid Time Return | 李察·麥森 | 美國 |
1977 | Doctor Rat | William Kotzwinkle | 美國 |
1978 | Our Lady of Darkness | Fritz Leiber | 美國 |
1979 | Gloriana | 麥克·穆考克 | 英國 |
1980 | Watchtower | Elizabeth A. Lynn | 美國 |
1981 | The Shadow of the Torturer | 吉恩·沃爾夫 | 美國 |
1986 | Song of Kali | 丹·西蒙斯 | 美國 |
1987 | 《香水》 |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 德國 |
1989 | Koko | 彼得·斯陶伯 | 美國 |
2002 | 《地海奇風》 | 娥蘇拉·勒瑰恩 | 美國 |
2005 | 《大魔法師》 | 蘇珊娜·克拉克 | 美國 |
2006 | 《海邊的卡夫卡》 | 村上春樹 | 日本 |
2010 | 《城與城》 | 柴納·米耶維 | 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