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瓶

瓶的式樣之一

瓶的徠一種式樣。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製,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目錄

簡介


徠瓶的一種樣式。橄欖瓶 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欖。有素身與瓜棱式之分。為清代流行器形,始創於順治朝,雍正、乾隆時最為常見。
清康熙釉里紅纏枝蓮紋橄欖瓶
清康熙釉里紅纏枝蓮紋橄欖瓶
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汲水器。紅陶質,手工製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及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馬家窯文化的尖低瓶為侈口,直頸,折肩,腹有雙系以細泥橙黃陶製成,器表塗淺紅色陶衣,以黑彩繪旋紋,紋飾充滿動感,製作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