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僑批的結果 展開
- 方言
- 歌仔戲
僑批
方言
僑批,簡稱作“批”(在福建方言、潮州話和梅縣客家話“信”為“批”,不僅僅是閩南方言,福州一帶的方言也是這樣指稱的,迄今為止仍舊是這般指稱),俗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廣泛分佈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閩南話把書信叫“批”,閩南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
僑批封
福建、廣東與海南三省,是我國的著名僑鄉,三省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僑胞有數千萬之巨。早年,華僑先輩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謀求生存,冒險泛海南渡、前往東南亞及其它國家。他們刻苦耐勞、奮鬥拼搏、樸實守信、克勤克儉,並將來之不易的血汗錢托寄回家鄉,力盡贍養父母妻兒及家(族)人的義務;有的還捐資家鄉各種公益事業,扶貧濟困;更為普遍的是通過積蓄謀求發展,爭取早日返回祖國故里與親人相聚。由於在三地僑胞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而我國迄至清末,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因此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主要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這種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贍家匯款暨平安家書,就叫做了“番批”或“銀信”,清末有專門從事該業的行郊,叫做“批郊”,如福建漳州郭有品之“天一批郊”,即後來成為僑批業翹楚之“天一信局”;民元以後,這類銀信才改稱為“僑批”。
申報“世界記憶文化遺產”
2010年4月,閩南“僑批”入選國家檔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同時,福建泉州將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僑批”為“世界記憶文化遺產”。閩南“僑批”主要收藏於泉州市檔案館、晉江市檔案館以及民間收藏家手中。據統計,泉州市檔案館現有實物“僑批”2592封左右、掃描件3.1萬餘件,晉江市檔案館也有近2500封“僑批”。在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的基礎上,泉州市檔案館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僑批”為“世界記憶文化遺產”。同時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還有敦煌寫經、《本草綱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檔案文獻等,足見閩南“僑批”的歷史價值。
入選世界記憶遺產
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在韓國全羅南道光州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會議上對4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推薦的82項文獻遺產進行了評審,並提名54件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批准,這54個新增項目最終列入名錄,通過率低於66%,競爭可謂激烈。僑批檔案能夠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與其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關。
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真實見證,有著深刻文化內涵和較高的研究價值。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其中,有父親為剛出生卻不曾謀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父親要求贖回被賣女兒的;有父母鼓勵兒子發憤讀書的(來批);也有國內僑眷盼兒早日回歸,或是惦念著海外的親人,終日以淚洗面、望眼欲穿的(回批)……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里和親人的一片深情,昭示著他們對家鄉、骨肉的責任感。僑批反映出來的海外僑胞“熱愛祖國、情系故里、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拓展,因此,僑批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值得我們去作進一步重的視和深入地研究。
閩、粵、瓊三地有志於闡揚華僑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僑批文化的研究者,正在努力發掘僑批實物文獻,並積極將其申報成為國家檔案文獻遺產,進而申報成為世界記憶遺產(Memory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