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時亮的結果 展開

李時亮

中國葯香第五代傳人

李時亮,男,1980年出生於北京。現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葯香手工製作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李時亮自幼受家族熏陶,對中醫及傳統葯香製作技藝有濃厚的興趣,不但傳承了祖上的香方,更對傳統葯香製作技藝以及歷代香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發展,研發出三大系列葯香產品。2010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OV評選的優秀青年傳承人大獎和最美中國手工藝大獎。

人物簡介


葯香傳人李時亮相冊
葯香傳人李時亮相冊
李時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葯香手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北京羽亮
手工制香研究工作室創立者、香港乾恆香業集團董事長、大連乾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個人履歷


2008年7月 在繼承老字號的傳承下,創立公司乾恆香業集團。
2009年7月 羽亮手工制香研究工作室成立
2009年 申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並獲批准。
2009年 應邀參加深圳文博會,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香道表演首次面向全國
2010年2月 應邀參展“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
2010年6月 應邀參加北京首屆民俗藝術節
2010年6月 創立乾恆老號第一家葯香門店
2010年6月 創立乾恆香堂
2010年7月 成立乾恆集團大連旗艦店
2010年11月應邀參加北京文博會
2011年 獲得世界教科文組織(IVO)頒發的世“最美的手工藝”大獎和“傑出青年傳承人”大獎
2011年 應邀參加“榮寶齋文化交流會”及首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拍賣會

人物經歷


北京老字號“中華葯棧”,創建於清中期,在民間懸壺濟世,其手工製作之葯香為清宮所用。從開辦起,中華葯棧就與同仁堂第一代掌柜岳從生合作。同仁堂從中華葯棧採購大量藥品,包括“明目羊肝丸”、“拔毒膏”、“肥兒散”、“哭來笑去”牙痛葯、中華膏藥系列,以及葯棧自製葯香。現今,同仁堂陳列館保存的五隻葯香,為中華葯棧光緒年間所制,並有發往外埠的印章。
中華葯棧,男傳藥方,女傳香方。李時亮作為其唯一傳人,兼得家傳醫學、香方和傳統葯香手工製作工藝。李時亮自幼受母親熏陶,對家族傳統葯香有著不同尋常的喜愛:兩歲背葯、六歲背方、十歲識百草。1999年從部隊退伍后,年輕的李時亮正式繼承家傳葯香手工製作技藝及祖傳香方,將中華文明的“香火”傳承下去。
中華醫學博大精深,能人輩出。然而,自清朝末期,社會動蕩、傳統文化衰敗,中華傳統香文化漸漸走入低谷仍未復甦。葯香蘊含著藝術領域、中醫學術領域、傳統手工藝、禪道等多方精華,其原料純源於天然,集天地之靈氣。
由於葯香原料多為黃花梨、沉香等名貴香葯,國內市場良莠不齊,李時亮經常走訪越南、尼泊爾等原料產國搜集香料。先後又創建了北京羽亮手工制香工作室、乾恆香業集團,設立了傳統葯香手工生產基地,不但傳承了祖上的香方,還將香方和製作技藝更進一步發展,新研發出幾大系列葯香產品,將葯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市場。

成就及榮譽


1.傳承中華傳統葯香手工製作技藝;
2.將中華傳統葯香手工製作技藝申報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
3.獲得世界科教文組織IVO“優秀青年傳承人大獎”;
4.將傳統葯香產業引向市場;
5.致力弘揚中華傳統葯香文化;
6.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評審意見


李時亮,自幼學習制香技藝,師承其母親時雅莉,譜系清晰。他出了繼承祖傳香方外,還廣泛收集民間的香方,能夠熟練掌握香的選料、配伍和研磨工藝等製作技藝。為了進一步提升技藝水平,又到國內外多個中醫學校深造,系統學習了中醫理論,並把它應用到香方的製作,具有獨立研究、研製、及延伸產品的能力,同時建立了葯香生產基地。聘請多位國家級中藥專家對技藝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研究和指導,結合養生文化,推廣葯香。招收了多名學徒,學習傳統葯香的製作技藝,現在大部分學徒已經能獨立操作香方的選料、配伍和研磨工藝。專家組評審,同意推薦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家族傳承


中國醫藥源遠留長,自神農開藥學之先河以來,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貢獻。香療作為內病外治的方法之一,始終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葯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配料精良,講究順應天時,陰陽和地道的產地,合方研究配伍,炮製工藝要求嚴謹,大量的文獻經典都記載了傳統葯香的功效和製作技藝及文化功能。
自先秦始,中國香傳承著中國的古老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傳說嫘祖的父親生病,拒絕吃藥,孝順的嫘祖便把中藥磨成粉,製成香,卧床的父親聞葯香之後病癒傳為佳話。裊裊香煙,靈動飄逸,上通蒼穹,下怡性情。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的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我國用香民俗主要表現在農曆端午節,當天,百姓掛香包,洗香湯浴,抹雄黃酒,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習俗幾近消失,葯香也曾被視為迷信品而一度中斷。
北京第五代傳統手工制香工藝完全秉承了中國香的製作工藝,一直在民間傳承了上百年,傳統葯香全部採用純天然、無污染的植物和可再生的珍貴樹木及部分動物香為原料,完全符合健康環保的現代理念;在加工上,嚴格按古法手工炮製加工,2009年傳統葯香製作技藝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個人手記


文化就像一爐檀香,手制的工藝,遼遠的香馨,自然的結合與固執的堅守。。。。。。當我們在喧鬧中尋找一絲寧靜,在古典中融合幾分現代,在人潮中保留一片冰心,文化的寬容,魅力,博大自然盡在心中。
一爐檀香,一抹青煙。可以上溯到先秦以前,那時對香的記載大多與祭祀有關,所以現在許多人認為中國的香起源於祭祀應用於祭祀,而人們恰恰忽略了古時候香更多被用於生活,而且到了唐宋時期,更是功用甚廣,包括;居室熏香,熏衣熏被,祛穢致潔養生療疾等。公共場所更是常常設爐熏香,文人雅士達官顯赫們香更是必備之物。
而據我觀察,現在的香市場卻以化工香料為主導,也成了香的主要原料,因其價廉,味香而被廣泛使用,但人們卻不知,長時間使用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用其禮佛祭祖也少了幾分虔誠而我們乾恆百年的制香工藝,因其取材名貴天然,工藝繁雜,純手工製造,百餘年來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
乾恆自古以來秉承著“香氣養性”的理念,就用香而言,不僅用其芳香;更用其養生養性之功,從而大大擴展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進一步引導了生活用香。使品香,用香從享受芬芳,進而發展到富有詩意,禪意,靈性與養生。就制香而言,我們則是遵循法度,講究選葯,製作,配方,從而與中藥藥理有很大關係,將香視為養生養性之“葯”,形成了“香葯同源”的傳統。香是人類最美好的文化感受,更是人類生命中最美麗,最令人動心的高峰經驗。“香,氣芬芳也。”“馨,香之遠聞也。”香的文化就是一種藝術。
—— 李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