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宗祠

湖南省湘潭市壺天鎮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咸豐六年、湘鄉目前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宗祠——蔣家祠堂,電視連續劇《日出東山》曾在此拍攝取景。青磚灰牆,高大門樓,凌空飛檐。蔣氏宗祠位於壺天鎮山坪村楊樹坡組,佔地面積4088平方米,祠堂分為前堂、中堂、後堂三大部分,堂與堂之間青磚鋪築,兩旁都有寬敞走廊,裡面置有石獅、大鐘、大鼓,莊嚴肅穆。宗祠兩旁圍牆上面,內外飾有明八仙、暗八仙彩繪,共立柱108個,整座建築渾然一體,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每一座古祠堂都記載著歷史的變遷,蔣氏宗祠也不例外。在宗祠兩側的牆壁上,目前還留存有1946年繪製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

目錄

正文


蔣氏宗祠又名安樂堂。祠堂內的對聯“樂安源遠懷英哲,澗水長流孕後代”便暗合了它的名字。
宗祠兩側的牆壁上留存有1946年繪製的清版《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內有《醒獅圖》。
“在這幅中國地圖上,東北3省被分成了興安、嫩江等9個省。”蔣福根指著這幅有些發黃的中國地圖告訴我們,這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一位名叫“瑞麟”的老師畫的,當時,很多地名與現在的稱呼不同。那時,新疆的首府不叫“烏魯木齊”,叫“迪化”。從這幅地圖還可以看出,當時的菲律賓名叫“呂宋”。
大門左側的廊道圍牆上部有動植物、樂器、兵器圖案的泥塑。立柱為38根磚砌圓柱,用洋灰抹面,圓柱上方有類似羅馬風格的構件。“原有108根圓柱,現僅保存了38根。當時沒有石灰,這些圓柱都是進口的洋灰等混合泥材料修建的,修建的成本非常高。”蔣福根說,當時,整個建築用的飛檐、翹嘴、中花、金雞龍鳳及花飾彩陶製品,都是從江西景德鎮購回。
當我們走近宗祠大門,看到中堂端坐的榮臣太祖雄威的雕像時,不由肅然起敬。站在前堂對面,可望見高高的鎦金金雞龍鳳彩陶立在屋脊中央。主體建築的飛檐向外突出上翹,宛如宮殿。“宗祠兩旁的圍牆上面,內外飾有明八仙、暗八仙。”蔣福根介紹,這些“八仙”有的已經重新上色,有的雖然可見制工精細,但色彩已發白。
蔣福根說,蔣琬嗣孫蔣榮臣,元朝時代為湖廣行省潭州侯,明朝繼封為潭州知府,后告老返鄉,遷今湘鄉。歷經多朝數代後嗣發達昌盛,遍布大江南北及海外。為紀念祖宗恩德,有祭祀之所,清咸豐二年,當朝頭品頂戴內閣學士蔣凝學等共計4人商議返鄉選址,後於咸豐六年修建完成,至今有150多年歷史。當時,共三進三廳,佔地面積4088平方米,整個建築渾然一體,嘆為觀止。
新中國成立后,宗祠先被當做糧食局的糧倉,2007年成了一所學校,2008年成立蔣氏宗祠理事會後,學校遷出,宗祠也得以按原貌修葺。
蔣氏後代聚會之所
蔣氏宗祠作為一個總祠堂,它曾是族會議事的地方,現是蔣家人聚集的地方。
蔣福根說,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六日,是蔣太祖生日,各地的蔣家人便會聚集起來,開展祭奠活動。“台灣一些有名望的蔣氏後代也會回來祭祖,祠堂修葺的第一年,蔣氏後代共擺了118桌。”蔣福根說,至此,祭奠活動每年一次已經開展5年,每次至少有二三十桌。
蔣氏宗祠是湘中傳統古建築風格和西洋建築風格相融合的產物,它反映了近代中國人對西洋文化的吸收和運用。
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