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

中藥

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當歸味甘、辛,屬於溫性藥物。歸肝、心、脾經。當歸的成分為有揮髮油、機酸類、多糖等。其中,揮髮油和有機酸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當歸按乾燥品計算,揮髮油的含量不得少於0.4%,阿魏酸的含量不得少於0.05%。

簡介


● 正名:當歸
● 英文名:Danggui
● 別稱:秦歸、馬尾歸、干歸、馬尾當歸、西當歸、雲歸、岷當歸

功效與作用


● 當歸具有活血補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當歸具有調節血壓、促進造血、抗肝損傷、抗凝血、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降血脂等作用。
● 當歸可以用來治療血虛萎黃、心悸眩暈、痛經經閉、月經不調、心胸疼痛、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扑損傷、瘡瘍癰疽、腸燥便秘等。
● 目前,當歸還可以治療急性腦梗死、膝骨性關節炎、瘙癢症。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當歸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
● 熱盛出血者,禁止使用當歸。
● 感染風寒者出現惡寒發熱的癥狀時,禁止使用當歸。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使用當歸前,請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當歸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溫馨提示

● 用藥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並遵醫囑規範用藥,可以有效降低服藥產生的不良反應。

如何使用當歸


● 當歸煎汁內服時,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
● 當歸的每日常規用量為6~12克。
● 當歸可以和其他藥物泡酒飲用。
● ● 獨活當歸酒:與獨活、制杜仲等中藥配伍,具有活血祛風、通絡壯腰的功效,可用於風濕性腰腿疼痛。
● ● 獨活杜仲酒:與獨活、川芎、熟地黃、炒杜仲等中藥配伍,可除濕祛風、溫經止痛、活血滋陰,用於腰腳冷痹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油膩、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酒水和茶類等,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藥物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沒有發現文獻報道當歸有毒性作用,也沒有資料顯示按規定劑量服用當歸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
● 超量使用當歸,出現面紅、口乾口渴等癥狀時,請立即停止用藥。停服后癥狀沒有緩解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我該如何選購當歸


● 當歸主要分佈在寧夏、甘肅、山西、貴州、雲南、青海、四川、湖北、陝西等地區。
● 當歸為橢圓形、類圓形或者不規則的薄片。表皮為棕褐色。切面平坦,多為黃色,有裂痕,中央部位有淺棕色的環樣紋路,且有許多油點。當歸聞起來香氣濃郁,味甘、辛,伴微苦味。
● 酒當歸的形狀和當歸一樣。切面為淺棕黃色或深黃色,有些許焦斑。聞起來香氣濃郁,且有酒香氣。
● 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潮、防蟲蛀。

以當歸為主要成分的中成藥有哪些


● 當歸養血丸:具有養血、益氣、調經的功效,可用於氣血兩虛引起的月經提前、經期延長、經血量少或量多、身體乏力。
● 當歸拈痛丸: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閉阻引起的關節或足脛紅腫熱痛,也可以治療瘡瘍。
● 當歸龍薈丸: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頭暈目眩、心煩不寧、耳聾耳鳴、大便秘結、腹部脹痛、脅肋疼痛等。

當歸和杠板歸的功效一樣嗎


● 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杠板歸為蓼科植物貫葉蓼乾燥的地上部分。二者功效不一樣。
● ● 當歸具有調經止痛、活血補血、通便潤腸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眩暈心悸、血虛萎黃、經閉痛經、月經不調、虛寒腹痛、癰疽瘡瘍、跌扑損傷、腸燥便秘等。
● ● 杠板歸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紅腫疼痛、小兒頓咳、肺熱咳嗽、尿少水腫、濕熱瀉痢、蛇蟲咬傷、濕疹癤腫等。

用藥誤區


● 誤區:當歸無毒,可以大量服用
● ● 當歸具有活血補血、調經止痛、通便潤腸的功效,可用於眩暈心悸、血虛萎黃、經閉痛經等。而且已於2014年被納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種名單》,可以自己購買服用。但是感冒、陰虛內熱以及大便溏泄的人不宜服用,月經期間服用可使月經量增加。另外,當歸性溫,服用時不宜過量,否則可能會引起面紅、口乾等不適癥狀。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找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學和藥學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上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鍾贛生。中藥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