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藥
瀉下藥
凡能攻積、逐水,引起腹瀉,或潤腸通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瀉下藥用於里實的癥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點:一為通利大便,以排除腸道內的宿食積滯或燥屎;一為清熱瀉火,使實熱壅滯通過瀉下而解除;一為逐水退腫,使水邪從大小便排出,以達到驅除停飲、消退水腫的目的。
● 英文名稱:Purgative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 大黃氣味大苦大寒,性稟直遂,長於下通。(《本草經疏》)
● 能促進排便,甚至引起腹瀉,不僅治療便秘,且能將積滯、實熱、停飲等逐出體外的一類藥物。
● 凡能潤滑大腸,甚至引起腹瀉,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 本類藥物主要作用是瀉下通便,排除胃腸積滯、大便秘結及有害物質(毒、瘀、蟲等)。
● 清熱瀉火,使實熱壅滯之邪通過瀉下而清解。
● 逐水退腫,使水濕停飲從大小便排出,達到排除體內積水、消退水腫的目的。
● 根據本類藥物作用的特點和使用範圍的不同,可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及峻下逐水葯三類。主要適用於大便秘結、胃腸積滯、實熱內結及水飲內停等里實證。
● 攻下藥多為苦寒,其性沉降,主入胃、大腸經,既能攻下通便,又能清熱瀉火,作用較強。主要適用於大便秘結、實熱積滯之證。佐以行氣葯,可加強瀉下和消除脹滿作用;配伍溫里葯,可治療冷積便秘。
● 潤下藥多為植物種子或種仁,富含油脂,味甘質潤,能潤滑大腸,促進大便軟化、易於排出,而不致峻瀉。適用於年老津少、產後血虛、熱病傷津,或失血等引起的腸燥便秘。
● 峻下逐水葯大多苦寒有毒,瀉下作用峻猛,服藥后能引起劇烈腹瀉,使體內瀦留的水濕從大便排出。部分藥物兼能利尿,適用於全身水腫,胸腹臌脹,及痰飲積聚等病症,也適用於一般利水消腫藥無法奏效者。
● 攻下藥和峻下逐水葯的瀉下作用峻猛,尤以後者為甚;潤下藥藥性相對緩和,潤滑腸道。
● 使用瀉下藥應注意里實兼表邪者,應先解表後攻里,必要時可與解表葯同用,表裡雙解;里實而正虛者,應與補益葯同用,攻補兼施,攻邪而不傷正。
● 攻下藥、峻下逐水葯瀉下作用峻猛,且部分藥物具有毒性,易傷正氣,故年老體虛當慎用;婦女胎前產後及經期忌用。
● 用瀉下藥時,需嚴格遵守炮製法度,避免中毒;嚴格掌控藥物用量,病除即止,避免損傷正氣,確保用藥安全。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4] 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