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法

AB法

AB法工藝由德國B0HUKE教授首先開發。該工藝將曝氣池分為高低負荷兩段,各有獨立的沉澱和污泥迴流系統。高負荷段A段停留時間約20-40分鐘,以生物絮凝吸附作用為主,同時發生不完全氧化反應,生物主要為短世代的細菌群落,去除BOD達50%以上。B段與常規活性污泥相似,負荷較低,泥齡較長。

簡介


AB(Absorption Biodegradation)工藝
AB工藝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藝的簡稱,是在常規活性污泥法和兩段活性污泥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技術。
AB法工藝的主要特徵
1:A段在很高的負荷下運行,其負荷率通常為普通活性污泥法的50~100倍,污水停留時間只有30~40min,污泥齡僅為0.3~0.5d。污泥負荷較高,真核生物無法生存,只有某些世代短的原核細菌才能適應生存並得以生長繁殖,A段對水質、水量、pH值和有毒物質的衝擊負荷有極好的緩衝作用。A段產生的污泥量較大,約佔整個處理系統污泥產量的80%左右,且剩餘污泥中的有機物含量高。
2:B段可在很低的負荷下運行,負荷範圍一般為<0.15kgBOD/(kgMLSS.d)水力停留時間為2~5h,污泥齡較長,且一般為15~20d。在B段曝氣池中生長的微生物除菌膠團微生物外,有相當數量的高級真核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世代期比較長,並適宜在有機物含量比較低的情況下生存和繁殖。
3:A段與B段各自擁有獨立的污泥迴流系統,相互隔離,保證了各自獨立的生物反應過程和不同的微生物生態反應系統,人為地設定了A和B的明確分工。
AB 法流程圖
AB 法流程圖
4:流程圖

工作機理


1:開放式系統原理
AB工藝中不設初沉池,從而使污水中的微生物在A段得到充分利用,並連續不斷的更新,使A段形成一個開放性的、不斷由原污水中生物補充的生物動態系統。
2:微生物的生物相及其特性
A段內微生物活性強、世代期短、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
當A段以兼氧的方式運行時,由於供氧較低,高活性微生物為了滿足自身代謝能量的要求,被迫對在好氧條件下把不易分解的有機物進行初步分解,起到大分子斷鏈的作用,使其轉化為較小分子的易降解有機物,從而在後續的B段好氧曝氣中易於被去除。B段主要是世代期長的真核微生物,能夠保證出水水質。

優缺點


優點

具有優良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較強的抗衝擊負荷能力,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和投資及運轉費用較低等。
1:對有機底物去除效率高。
2:系統運行穩定。主要表現在:出水水質波動小,有極強的耐衝擊負荷能力,有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
3:有較好的脫氮除磷效果。
4:節能。運行費用低,耗電量低,可回收沼氣能源。經試驗證明,AB法工藝較傳統的一段法工藝節省運行費用20%~25%.

缺點

缺點一:
A段在運行中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產生臭氣,影響附近的環境衛生,這主要是由於A段在超高有機負荷下工作,使A段曝氣池運行於厭氧工況下,導致產生硫化氫、大糞素等惡臭氣體。
缺點二:
當對除磷脫氮要求很高時,A段不宜按AB法的原來去除有機物的分配比去除BOD55%~60%,因為這樣B段曝氣池的進水含碳有機物含量的碳/氮比偏低,不能有效的脫氮。
缺點三:
污泥產率高,A段產生的污泥量較大,約佔整個處理系統污泥產量的80%左右,且剩餘污泥中的有機物含量高,這給污泥的最終穩定化處置帶來了較大壓力。

在中國歷史


AB法工藝在我國的研究和應用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我國許多專家學者對AB 工藝的特性、運行機理及處理過程和穩定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對“AB法”工藝在我國的應用和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國許多大專院校紛紛開設專題研究課程,尤其是設計研究部門也對AB法處理城市污水、工業廢水進行規模化的實驗研究,為AB法的工程設計和工程應用取得了大量的數據和實踐經驗,為其在我國的工程應用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第三階段: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逐步開始將“AB法”應用到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已建成相當數量的AB法工藝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成效顯著,取得了十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AB法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在處理效率、運行穩定性、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優點。
總體而言,AB法工藝適合於污水濃度高、具有污泥消化等後續處理設施的大中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有明顯的節能效果。對於有脫氮要求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一般不宜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