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軍釗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內地導演
- 勞動局調配工資科科長
- 深圳市羅湖區勞動局公務員
張軍釗
中國內地導演
張軍釗(1952年10月—2018年6月9日),出生於北京市,原籍河南省,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82年,擔任電視劇《路》的執行導演。198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一個和八個》 ,該片獲得中國廣西藝術節一等獎“銅鼓獎” 。1988年,執導心理電影《弧光》 ,該片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生活之毯特別獎” 。1990年,執導犯罪劇《生死之間》 ,該劇獲得西南六省市電視劇一等獎(金獎)、中南六省市電視劇一等獎(金獎) 。1993年,執導劇情電影《花姊妹風流債》 。1997年,執導劇情電影《伍千萬美金歸你》。2002年,執導民國愛情劇《玲瓏女》 。2008年,執導紀實警匪劇《福州國際綁架案》 。2011年,執導刑偵犯罪劇《重刑犯》 。2018年6月9日早晨6時58分,張軍釗在大連病逝,享年66歲。
作品
198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后,開始擔任廣西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同年,擔任電視劇《路》的執行導演。198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一個和八個》 ,該片獲得中國廣西藝術節一等獎“銅鼓獎” 。
1985年,自編自導由馬征、袁啟明共同主演的體育電影《加油,中國隊》 ;同年,執導劇情電影《孤獨的謀殺者》 ,該片參展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1986年,執導電視劇《綠之歌》 。
1987年,由其執導的愛情劇《愛在夏夜裡燃燒》播出。1988年,執導由張光北、白靈聯合主演的心理電影《弧光》 ,該片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生活之毯特別獎” 。1989年,擔任廣西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並成為了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員。
1990年,執導犯罪劇《生死之間》 ,該劇獲得西南六省市電視劇一等獎(金獎)、中南六省市電視劇一等獎(金獎) 。1992年,自編自導由朱琳、李強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台北女人》 。1993年,執導由金風、黃錦善等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花姊妹風流債》,該片講述了被人稱做花神的花農鍾大農和三個生得如花似玉的女兒的故事。
1995年,由其執導的傳記劇《李正海》播出。1997年,執導劇情電影《伍千萬美金歸你》。2000年,執導由李婷、史可、劉冠軍聯合主演的紀實劇《紅蜘蛛》 。2001年,執導劇情電影《花季有風》,該片講述了16歲少女蘊韻成長故事。2002年,執導根據高鋒同名小說改編的民國愛情劇《玲瓏女》 。
2007年,由其執導的電視劇《紅蜘蛛4墮落天使》播出,該劇講述了部分女性在痛苦和絕望之後,報復男人的故事。2008年,執導紀實警匪劇《福州國際綁架案》,該劇以福建的“3·11”跨國綁架案為藍本改編而成。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1年 | 《重刑犯》 | 電視劇 |
2008年 | 《福州國際綁架案》 | 電視劇 |
2007年 | 《紅蜘蛛4:墮落天使》 | 電視劇 |
2002年 | 《玲瓏女》 | 電視劇 |
2001年 | 《花季有風》 | 電視電影 |
2000年 | 《紅蜘蛛》 | 電視劇 |
1997年 | 《伍千萬美金歸你》 | 電視劇 |
1995年 | 《李正海》 | 電視劇 |
1993年 | 《花姊妹風流債》 | 電影 |
1992年 | 《台北女人》 | 電影 |
1990年 | 《生死之間》 | 電視劇 |
1990年 | 《死拼上下集》 | 電影 |
1988年 | 《弧光》 | 電影 |
1987年 | 《愛在夏夜裡燃燒》 | 電視劇 |
1986年 | 《孤獨的謀殺者》 | 電影 |
1986年 | 《綠之歌》 | 電視劇 |
1985年 | 《加油,中國隊》 | 電影 |
1983年 | 《一個和八個》 | 電影 |
1982年 | 《路》(執行導演) | 電視劇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92年 | 《台北女人》 | 電影 |
1985年 | 《加油,中國隊》 | 電影 |
榮譽獎項 |
▪ 1990 西南六省市電視劇一等獎(金獎) 《生死之間》 (獲獎) ▪ 1990 中南六省市電視劇一等獎(金獎) 《生死之間》 (獲獎) ▪ 1987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生活之毯特別獎” 《弧光》 (獲獎) ▪ 1983 廣西藝術節一等獎“銅鼓獎 《一個和八個》 (獲獎) |
張軍釗是一個能沉得住氣,很穩張的導演。在學生時代,他很上進,也很認真,絲毫不敢懈怠。他身體微胖,須髯滿腮,目光睿智,口氣和藹,語調輕微,是一位修養頗深的文化人。他在電影事業上喜歡新奇,喜歡探索、喜歡不斷地嘗試新的題材、新的手法。《一個和八個》屬於戰爭心理片,《加油,中國隊》屬於體育情緒片,《弧光》屬於心理探索片,《孤獨的謀殺者》屬於武打片,要追求嚴肅的藝術,也要求得生存,因此,他的影片有純藝術的,也有追求商業性質的較高檔的娛樂片(新京報、《福建藝術》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