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鳥
五色鳥
五色鳥(學名:Megalaima nuchalis)為體型壯碩之鳥類,除了綠色身體外,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色彩,故名為五色鳥。眼部畫有一道黑粗的眉,依照全身比例來看,頭部顯得較大,嘴粗厚且短,上嘴略長於下嘴,嘴鬚髮達。尾部及羽翼略為短小,不善飛行。羽色翠綠艷麗,除頭頸的五色彩妝,全身翠綠,在綠葉叢中為極佳保護色。
該種為中國台灣的特有種。原被認為是黑眉擬啄木鳥(Megalaima oorti)的5個亞種之一,Feinstein et al.(2008)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各亞種的遺傳物質后,判斷其為台灣特有種,並恢復 Gould(1863)原來的種名。
![五色鳥](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6/m2644ebbc98add23bd1b49d1214d79e97.jpg)
五色鳥
大小量度:體重♂59~64g,♀51~64g;嘴峰♂24~25mm,♀22~26mm;翅♂97~101mm,♀90~98mm;尾長♂60~74mm,♀62~65mm;跗蹠♂28mm,♀26~33mmm。(註:♂雄性;♀雌性)
喜歡在平地至中高海拔闊葉林或公園中樹木枝葉較濃密處活動,同時也較易在庭園中枝葉不濃密處見到。
不能持久飛行,飛行距離也不遠,常單獨或成群在樹上活動。
食性:以野果、水果及少量的昆蟲等為食。五色鳥為廣食性及必要性果食性動物,並且為機會性覓食者。結果林木密度越高或結果生物量越高的物種,五色鳥取食的比例也越高,其中又以林木密度的影響較大。另外,五色鳥對於不同種類的果實仍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取食次數最多的前15個物種中以恆春楊梅偏好度最高。
遷徙:留鳥。
鳴叫聲:會將“咯、咯、咯”等單音組成約四種不同節奏與高低變化的鳴叫聲。清晨第一聲鳴叫會隨日出時間的早晚而改變。另外在驚嚇或警戒時會發出連續的咕咕聲。
![五色鳥圖集](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0/m407e39a1542ce55bdad46d99f52d6577.jpg)
五色鳥圖集
每巢約產卵3至4枚,卵略呈橢圓形,白色沒有斑點。雌雄鳥輪流孵卵。在台北植物園中,白天平均僅有58.2%的時間有親鳥孵卵,雄鳥孵卵的時間較雌鳥多,但雌鳥會在洞中過夜。台北植物園的卵孵化率為53.5%,雛鳥13至15天孵出。雛鳥孵出後由親鳥共同負責育雛,幼雛需要約23至29天離巢。台北植物園的幼鳥離巢率是52.2%,一個繁殖季平均每對會繁殖1.6窩。
僅分佈於中國台灣。
整體種群未量化,但被描述為常見物種(del Hoyoet al. 2002)。該鳥在台灣約有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