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是南天的一個星座,其代表物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為Pieter Dirkszoon Keyser和Frederick de Houtman在1595-1597年巡航南半球,觀測和創立的12星座之一,1603年首次在拜耳的《測天圖》中出現。

星座簡介


基本信息

【星座名稱】印第安座
【英文名稱】Indi
【英文縮寫】Ind
【赤經數值】21.5h-23.5h(J2000)
【赤緯度數】赤緯-49°20′~-74°20′(J2000)
【中心位置】赤經21時20分,赤緯-57°
【星座象徵物】印第安人
【面積大小】294平方度
【星座位次】第49位
【亮星數目】1
【最亮星等】3.11

星座位置

中心位置:赤經21時20分,赤緯-57度。
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北鄰顯微鏡座,南抵南極座,望遠鏡座與天鶴座之間。座內α星是3等星,β星是4等星。其餘的星都在5等以下。

發現命名

德國業餘天文學家巴耶1603年劃定:16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見到了來自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所以德國天文學家巴耶爾就把這個星座起名為“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

觀測事項

哈勃拍到印第安座的最亮塵埃星系
哈勃拍到印第安座的最亮塵埃星系
緯度變化在57°和−90°之間可全見,最佳觀測月份為 9月。

天體


恆星

印第安座ε星,距離地球11.83光年。印第安座ε星的自行運動速度在肉眼可見的恆星中排名第2,只在天鵝座61後面(不過自行運動比印第安座ε星大的Groombridge 1830亮度為6.4等,在異常黑暗的夜空中可以用肉眼觀測到它)。
從印第安座ε星的角度來看,太陽會成為大熊座的第2亮星,並在北斗七星的杓底附近。

性質

印地安座ε星屬於一顆主序星,質量只有太陽的4分之3 。
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
天文學家在2003年1月宣布發現一顆棕矮星繞著印第安座ε星公轉,它的質量為木星的40-60倍,距離至少有1500天文單位。到了2003年8月時天文學家發現它其實是一對棕矮星雙星,彼此相隔2.1天文單位。這兩顆棕矮星的光譜都是T型,其中質量較大的印第安座ε星Ba是T1型,而另一顆質量較小的印第安座ε星Bb則是T6型。天文學家則根據演化模型、光譜學與光度測定分別來計算這兩顆棕矮星的質量、直徑與表面溫度,根據他們觀測的結果顯示印第安座ε星Ba與印第安座ε星Bb的數據分別是47 ± 10與28 ± 7倍木星質量、直徑為太陽的0.091 ± 0.005與0.096 ± 0.005倍,表面溫度則分別是1280±40K與850±20K。

行星適居性

天文學家瑪格麗特·端貝爾(Margaret Turnbull)與吉兒·塔特(Jill Tarter)曾經列出一份名單,其中包括17,129顆最接近太陽並且很可能擁有可以孕育出複雜生物的行星的恆星,印第安座ε星在名單里名列第一位。端貝爾與塔特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卡內基科學機構(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進行研究。

彗星

2008年3月15日,一名澳大利亞天文愛好者特里-拉夫喬伊在南天星座印第安座天區發現一顆亮度為9等的彗星,這顆彗星在照片上呈綠色。彗星被命名為拉夫喬伊彗星,編號為C/2007 E2。
發現這顆彗星后,拉夫喬伊向美國麻省劍橋市的中央天文電報局提交了報告。他表示,彗星的彗發呈綠色,略向西南方向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拉夫喬伊並不是使用天文望遠鏡,而是使用數碼相機發現了這顆彗星。這也是利用相機發現的第一顆彗星。
拉夫喬伊當時使用了一台佳能350D相機,焦距調至200毫米,光圈為f/2.8。通過每次90秒的16次連續曝光在照片邊緣發現了這顆運動天體。
紐西蘭波蘇姆天文台的約翰-德拉蒙德在3月16日首次獨立確認了這顆彗星。他採用了一台41厘米反射式望遠鏡,目測估計彗星亮度為9.5等。這個亮度比肉眼可見最暗天體弱15倍。德拉蒙德估計該彗星彗發直徑為2.6角分。
該彗星的綠色彗發用肉眼難以看到,但是在望遠鏡中清晰可見。中央天文電報局的布萊恩-馬斯登在3月19日第一次計算出該彗星的軌道。他確定彗星的近日點日期為3月27日,近日點距離為1.63億公里。
這顆彗星與曾經在紐西蘭上空出現的麥克諾特彗星類似。但不同的是,麥克諾特彗星經過太陽后直接向南,而拉夫喬伊彗星4月後將向北移動,進入北半球觀測範圍。不過由於亮度相當於7.5等星,因此仍需使用望遠鏡進行觀測。
對北半球觀測者來說,拉夫喬伊彗星直到4月第2周才會從黎明的曙光中出現,將在摩羯座和人馬座中間。彗星將在4月24日至26日抵達近地點,距地球距離6600萬公里,這也將是它最亮的時候。

亮星介紹


重要主星

下列是印第安座 (Indus) 內主要的亮星,它們大多比6 視星等 亮。我們將依據星座內亮星的亮度,依序以希臘字母的排列順序命名,星座內較亮的星除了標識星座名稱外,附加上 α (Alpha)、β (Beta)、 γ (Gamma)、 δ (Delta)、 ε (Epsilon)、 ζ (Zeta)、 η (Eta)、θ (Theta)、 ι (Iota)、κ (Kappa)、 λ (Lambda)、 μ (Mu)、 ν (Nu)、ξ (Xi)、ο (Omicron)、 π (Pi)、 ρ (Rho) 等標識。並表列它們在 天球 上的坐標位置、亮度、與我們的距離、視覺觀察大小、光度(相當與太陽的光倍數),以及亮星 發光譜線 等特質資料。經過和古代曆書的對照,並盡量還原自行速度較快的恆星,得出較為準確的中國星官名。如下表:
拜耳命名法中國星官赤經(時 : 分 : 秒)赤緯(度 : 分 : 秒)視星等絕對星等距離視大小(角秒可見光光度(l⊙)光譜類型
α波斯二20 : 37 : 34.047 : 17 : 293.110.64101.260.04046K0III
β20 : 54 : 48.558 : 27 : 153.65-2.68602.880.005900K1II
γ波斯四21 : 26 : 15.454 : 39 : 386.122.08208.010.00812F1III
δ波斯五21 : 57 : 55.054 : 59 : 344.400.98184.790.02032F0IV
ε波斯七22 : 03 : 21.356 : 47 : 104.696.8511.200.2910.12K4-5V
ζ20 : 49 : 28.946 : 13 : 374.89-0.57404.660.012140K5III
η波斯十一20 : 44 : 02.251 : 55 : 164.512.5878.820.0498.6A7III+A9V
Θ21 : 19 : 51.953 : 26 : 594.392.0897.130.04312A5V
ι波斯十20 : 51 : 30.051 : 36 : 305.05-1.15567.230.001240K1II-III
κ122 : 05 : 50.959 : 00 : 456.121.99216.860.02513F3V
κ222 : 05 : 50.959 : 38 : 105.62-0.39514.440.007120K4III
μ波斯八21 : 05 : 14.154 : 43 : 375.160.00348.830.02386K2III
ν22 : 24 : 36.772 : 15 : 205.982.95100.260.0455A3V+F9V
o21 : 50 : 47.269 : 37 : 475.53-0.67555.490.029155K2-3III
π21 : 56 : 13.957 : 53 : 596.190.04543.590.01182Am
ρ22 : 54 : 39.570 : 04 : 266.053.8886.490.0412.5G2-3IV

其他亮星

編號中國星官視星等絕對星等距離光譜類型
hip154025波斯三6.401.16364.42K3III
hip108626波斯六6.00-0.62627.42B9V
hip103260波斯九7.003.68105.72K0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