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中藥

白薇是蘿藦科植物蔓生白薇或白薇的根及根莖。白薇藥性寒,味苦、咸。歸肝、腎、胃經。白薇的主要成分有揮髮油、甾體皂苷、微量元素等。

簡介


● 正名:白薇
● 英文名:Baiwei
● 拉丁名:Cynanchi Atrati Radix Et Rhizoma
● 別稱:白微、龍膽白薇、白幕、白龍鬚、薇草、山煙根子、拉瓜瓢、白馬薇、骨美

功效與作用


● 白薇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涼血療瘡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白薇具有抗炎、解熱、祛痰、平喘、抑制黑色素的作用。
● 白薇可以用於治療陰虛發熱、骨蒸癆熱、溫邪傷營發熱、熱淋、血淋、產後血虛發熱、癰疽腫毒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有白薇過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
●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白薇。
● 如果您正在服用洋地黃類或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服用白薇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老人及兒童服用白薇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白薇


● 白薇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白薇的每日常規用量為5~10克。
● 外用時,白薇搗爛外敷可以治療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等。
● 白薇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泡酒飲用。
● ● 澤蘭酒: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用於閃腰岔氣。

溫馨提示

● 白薇服用過量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一定要嚴格遵醫囑用藥,以便提高提高藥效,減輕不良反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避免和洋地黃類藥物同時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未見文獻報道白薇有毒性作用。但如果長期服用白薇,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並就醫治療:
● ● 心悸
● ● 腹瀉
● ● 頭暈
● ● 頭痛
● ● 噁心
● ● 嘔吐
● ● 流口水。

我該如何選購白薇


● 白薇的道地產區在陝西華縣,安徽、山東、湖北、河北、河南,東北等地區也有分佈。
● 白薇的顏色多為棕黃色。根莖粗短、彎曲,表面有結節。根莖的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和兩側有許多細長的鬚根。白薇質地脆,容易被折斷,斷面的皮部為黃白色,木部為黃色。氣味清淡,有微微的苦味。
● 蔓生白薇的根莖比較細長,根多彎曲。
● 炒白薇由白薇切片或切段后經火炒而得。炒白薇形狀多為片或段,顏色焦黃,部分有焦斑。
● 蜜白薇由白薇攪拌蜂蜜水后炒制而得。形狀為片或段,表面深黃,有黏性。
● 存放於乾燥的容器內,炒白薇需要密封,置於通風、乾燥的地方。

含白薇的中成藥有哪些


● 小兒感冒顆粒: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的功效,可以治療小兒風熱感冒,緩解發熱、頭痛、咳嗽、咳痰、咽喉腫痛,也可用於流感的治療。
● 人蔘女金丸:具有調經養血、逐瘀生新的功效,可以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宮冷不孕、赤白帶下等。
● 三蛇膽川貝膏:具有化痰止咳、清熱潤肺的功效,可以治療痰熱咳嗽,也可用於肺炎的治療。
● 散風透熱顆粒:具有散風透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感冒、上呼吸感染,緩解發熱、頭痛、咽痛、口感、咳嗽等。
● 參七心疏膠囊:具有通絡止痛、理氣活血的功效,可以治療胸痹、冠心病,緩解胸悶、心悸、胸痛等。

白薇和青蒿功效一樣嗎


● 白薇是蘿藦科植物的根及根莖,青蒿是菊科植物的地上部分,兩者功效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 ● 白薇和青蒿都有清虛熱、涼血的功效,可以治療溫邪傷陰、陰虛發熱、勞熱骨蒸等。
● ● 白薇還有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的功效,可以治療熱淋、血淋、陰虛外感、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等。青蒿還有解暑、截虐的功效,可以治療暑熱外感、瘧疾寒熱等。

用藥誤區


● 誤區:白薇可以長期大量服用
● ● 白薇雖然無毒,但並不能長期或大量服用。現代研究表明,白薇內服過量容易出現噁心、嘔吐、心悸、頭暈、頭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因此,用藥時一定要嚴格遵循醫囑,切忌自行大量用藥。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 [5]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6]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7]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