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淵銘
童淵銘
童淵銘,等級分2510分,男,1972年10月出生於江蘇鎮江,男子國際象棋大師。
10歲學棋,1989年獲得國家大師稱號,1987年底進入國家隊,1993年獲全國國際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1994年獲得雅加達國際大師邀請賽冠軍,並獲得國際大師稱號,1997年全國“棋王賽”冠軍,曾獲世界青年錦標賽第三名。1998他從國家隊一線激流勇退,到沒有任何國際象棋基礎的濟南培養孩子,輸送了4名世界青少年冠軍,培養了像侯逸凡、魏晨鵬、劉慶南等一大批全國和世界少兒冠軍,被譽為少兒培訓全國最好的教練。
童淵銘:山東在青島國際象棋生活
種種機緣,時值2004年夏,在得到諸多支持鼓勵后,我來到青島。開始了又一輪追求又一次未知參與發展山東另一大城市青島的國象後備事業。
不知是否可用好奇慕名疑惑這般詞語來形容青島棋童和家長。有的說:童應該是個老頭或者是個小老頭;有的說:你該是濟南人怎麼不會說山東方言;有的說:你下棋能下過誰和誰嗎?…。在和孩子們快樂共處之際也不禁啞然而笑,別和孩子們解釋了,還是好好習棋吧。我不喜歡聽人稱為學棋,更喜歡稱之為習棋或練棋;我不喜歡聽什麼高級班,藝無止境,不停探索超越,謂之提高;不喜歡提高訓練費,別讓家庭有壓力孩子更有壓力,每個人都能下棋,不怕經濟壓力。比賽嘛,一年一次足矣,少花錢多練棋最好。
我是外鄉人,對青島國際象棋由來和環境了解甚少,知道由紀蘊奇先生等等很早就起推廣普及國際象棋。最重要的是青島日報社的重量級介入,使青島的國際象棋發展日新月異。帶動了不少單位和個人投身其中。
到青島時,行逢棋界形勢變化。有些著名老師教練離開了青島或準備離開,也有培訓機構分散重組,一如深秋之後卻顯蕭條。有些好苗子一度失去了訓練環境,於是便有了對我的邀請及期待。
既得眾望,不敢懈怠,當兢兢業業努力共進。在日常訓練中,了解到許多孩子潛質頗佳,基本功也好(應是得益於一些著名教練的啟蒙訓練成果,其中有孫永中,田其意,孫旗男,紀蘊奇,李春等等,感謝他們支持並發展同一事業)。只是孩子們在棋的大局觀上不夠理想,技戰術上不夠全面,開局方法不夠系統。尤是各級老師們甚少參加專業賽事,棋藝風格趨向保守。孩子們在賽事中發揮不夠穩定,進攻缺乏自信。既發現了問題,在訓練中尤作調整。半年多后,孫方卉取得了“李成智杯”冠軍,孩子們各有突破。一年後,有八名棋童獲得了首屆全國等級賽一級運動員的稱號(兩年後三年後更多的棋協大師,一級運動員,全國少兒賽佳績獲得者紛紛出現,孩子和家長們欣喜之餘也使我倍感振奮,看到了希望)。
參加了我訓練班的棋童多為資質聰穎。棋分興趣,投入,天賦三類,顯然的是在此訓練集體中具投入和具天賦者過半。他(她)們隨後紛紛加入了青島市的名校育才中學,和此前我訓練班的佘飛,杜少龍,高睿等一起組成了中學國際象棋校隊,代表學校比賽亦獲佳績。卻也發現了青島市棋童和家長的獨特心態,不少孩子家長將下棋之特長作為報考這所名校的條件。只是入學之後就放棄了習棋,難道對棋的愛好和追求僅限是報考學校的敲門磚嗎?一部分棋童退出了習棋,小部分棋童勉強保持了下去,只是可用的業餘時間越來越少。習棋殊為不易。
作為曾經的專業棋手,我對堅持強走棋路的優劣,獨木橋愈走愈窄的風險素來有知。也是反對棋童過早進行專業化訓練的擁護者。只有極少數天資上乘的小棋手才能在獨木橋上走下去,多數棋童只是作為愛好和特長而保留和持續的。
小學起步發展,初中提升,高中保持,大學鞏固。弈棋作為一種公平競爭,理性思維,個性發展,勝負意志的磨礪手段是可當終身的愛好。我青少年時參賽曾見國外華僑對國際象棋弈棋的釋解:棋藝其異,友誼由弈。蓋知棋理人生。銘記在心。是以對棋童們半路而止為之惜憾。中學階段,既是生長期也是求學和習棋的黃金階段。若是更進一步,學優者入著名大學深造報效社會,棋優者入國家隊參世界賽為國爭光。
於是有了機會,便向育才學校的老師談及,為使在中學就讀的棋童們繼續習棋減少在路途時間上的耗費。希望能用在校課餘時間為棋童們建立訓賽課堂,盡我的綿薄之力,將弈棋這一愛好特長保持下去,也使小學階段的傾情投入不至斷續。育才學校其時剛建立了一支校國際象棋隊,聘用了一位業餘棋士擔當教練,該棋士業務能力頗強也是青島市國際象棋的骨幹人員。只是訓練方法和系統不同,該棋士的棋力恐難調教校隊主力。但學校滿意於現時成績,婉拒了我的提議。所幸的是孩子們天資聰穎,歷經錘鍊,代表依舊保持了良好的棋弈狀態,為自己為學校爭得了榮譽。此為後話。
回想2005年時,訓練集體中湧現出數名優秀棋童,極具發展潛質。恰逢全國甲級聯賽於2005年初揭帷幕,想到青島市國象人才濟濟,只惜未能攀升全國聯賽舞台,也為傳承青島國際象棋之傳統,發展支持更多卜祥志式的尖子出現,於2005年春組織四名優秀青島棋童代表青島江蘇路小學隊參賽磨練,也是本土少兒後備人才征戰全國甲級聯賽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