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塔

光福塔

光福塔位於蘇州西南的光福鎮銅觀音寺後面的龜山上。光福塔始建於梁大同初年(公元535-546年),由九真太守顧野王舍山建光福寺、光福塔,因香火極盛,古鎮也改名為“光福”。

景點簡介


光福塔
光福塔
光福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內原來珍藏著《華嚴經》和光福講寺的開山祖師徹和尚的靈骨。唐代會昌末年塔毀於火為。至唐咸通年間(公元860-874年)奉詔再建。后又毀又建。宋康定元年六月(公元1040年),村民張惠於寺旁泥中獲銅觀音,因此寺又名銅觀音寺。塔為磚身,木檐樓閣式,作七層,平面方形,重檐復宇矗立在三層條石包面的台座上。塔按照原樣修復后,塔體高22.15米,塔剎高8.35米,總高30.5米,底層有迴廊,塔身每邊長5.18米,正南開門,自二層起改為四方辟門。各層有樓板和木扶梯,塔身每層有腰檐平座,每面置柱枋壯舉木共,翼角翬飛,顯得古樸韶秀。

內部景觀


光福塔輕盈秀美,顧野王的後裔唐代中書顧在鎔在《題光福上方》一詩中有這樣的描述:“蒼島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勢翻空。煙凝遠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墜碎紅。溪渚呈棲彭澤雁,樓台深貯洞庭風。六明金磬落何處,偏傍葦叢驚釣翁。”
光福塔選址恰當,踞山臨湖,加上周圍景物襯托,大有“不在畫中,已入畫中”的意境,成為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光福的標誌,給古鎮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