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屬於脂質代謝異常的一種。與冠心病發生密切相關,男性冠心病患者中75%有血漿脂質代謝異常,其中血漿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1.09mmol/L)者佔36%。脂質來源、合成、代謝等過程出現障礙,均可導致脂質代謝異常。原發性因素是遺傳與環境;繼發性因素包括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庫欣綜合征、腎病綜合征、梗阻性肝病等疾病,以及某些藥物,如利尿葯、糖皮質激素、雌激素、尼古丁等。多無明顯癥狀,於體檢時或治療其合併症時發現。少數患者可有異常的局限性皮膚隆起等癥狀。治療上主要是控制飲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體重、戒煙限酒等。此病可導致冠心病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同時增加腫瘤的發病風險。脂質代謝異常的防治對降低心血管病患病率、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積極控制飲食、改善生活方式后,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或內科

病因


● 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引起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

環境因素

● 包括藥物、飲食、肥胖、吸煙、缺乏運動等。

遺傳因素

● 遺傳基因是決定個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的主要因素。

癥狀


● 多無明顯癥狀,於體檢時或治療其合併症時發現。少數患者可有黃色瘤、早發性角膜環和眼底改變。多與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等相伴發生。
● 黃色瘤:是一種異常的局限性皮膚隆起,由脂質局部沉積引起,顏色可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多呈結節、斑塊或丘疹形狀,質地柔軟,最常見於眼瞼周圍。
● 角膜環:位於角膜外緣,呈灰白色或白色,由角膜脂質沉積所致,常發生於40歲以下患者。嚴重者可出現脂血症眼底改變。
● 動脈粥樣硬化:脂質在血管內皮下沉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病變。某些家族性脂質代謝異常可於青春期前發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

檢查


● 確診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主要依據血生化檢查。
● 可檢查血漿或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A、載脂蛋白B水平,可確診本病。
● 檢查前應空腹(禁食12~14小時),最後一餐忌食高脂食物和禁酒。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血生化檢查結果診斷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表現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降低(<1.0mmol/L),膽固醇、甘油三酯濃度正常,即可診斷本病。

鑒別診斷


●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需與原發性脂質代謝異常和繼發性脂質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庫欣綜合征、腎病綜合征等疾病相鑒別。
● 醫生通過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對於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1.0 mmol/L)者,主張控制飲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目前無藥物干預的足夠證據。

飲食控制

● 改善飲食結構,減少每日食物總能量攝入。
● 在滿足每日必需營養和總能量的基礎上,限制膽固醇攝入量,補充植物固醇。
● 限制飽和脂肪酸攝入量,脂肪攝入優先選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 攝入碳水化合物佔總能量的50%~60%,補充可溶性膳食纖維。

增加運動

● 肥胖是脂質代謝異常的重要危險因素,保持合適的體重指數。
● 增加身體活動,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每周5~7天。

其他

● 戒煙、限鹽、限制飲酒。

危害


●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易導致心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病變。
●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多與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等相伴發生,與胰島素抵抗有關。

預后


● 堅持飲食控制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情況下,預后良好。

預防


● 接受健康教育,積極參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宣教活動。
● 均衡飲食,少攝入油炸等不健康食物,多攝入膳食纖維。
● 增加體力活動及體育運動,預防肥胖。
● 戒煙、限酒,避免不良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