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惟忠

明朝抗倭名將

吳惟忠(1533年~1611年),字汝誠,號雲峰,浙江金華府義烏縣吳坎頭人。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以武舉人任把總,性聰慧,志剛勇,好習史書,精於韜略,累功授海門衛僉事,松門衛指揮。嘉靖四十年(1561年),隨戚繼光首戰台州,在花街、白水洋、小藤嶺數戰數勝,援閩橫嶼之戰立首功。隆慶二年(1568年),奉調薊鎮。隆慶五年(1571年),因修城有功,提升標下右營游擊將軍,再升沌營標下左營游擊。萬曆四年(1576年),升山海參將。

萬曆十九年(1591年),奉旨迎敵,授石匣游擊,轉海防參將,總督南兵,出國援朝鮮。在平壤之戰中左脅中彈受傷,論功升海防加銜副總兵。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升任為都督僉事。次年因年老病殘辭職,竟被免職回家。后蒙應天府巡撫辯護,才改任應天軍門標將。他堅持不受,遂隱居夏演裹金岩谷間。

人物生平


性聰慧,志剛勇,好習史書,精於韜略。嘉靖中,東南沿海倭寇為患,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浙江寧、紹、台參將戚繼光赴義烏招募新兵,吳惟忠等四千青年應募投軍,擔任把總。戚繼光撰寫《紀效新書》,並創製出一種新式武器“狼筅”和一種新的陣法“鴛鴦陣”,訓練義烏兵。十一月,吳惟忠等義烏兵奔赴台州抗倭前線。
吳惟忠雕像
吳惟忠雕像
嘉靖四十年三月,倭寇兩萬多人,戰船數百艘,大舉進犯浙江沿海。四月中旬,倭寇直逼台州。台州、金華、嚴州三府參將戚繼光命令胡守仁率部馳援新河。四月二十六日拂曉,倭寇開始攻城。適胡守仁和樓楠率軍趕到,發起突然襲擊,倭寇大亂,慌忙退至城南,殘部乘大霧向樂清方向逃竄。四月二十七日中午,戚繼光先頭部隊到達台州,以義烏人、把總丁邦彥為左路,把總陳大成、哨官王如龍為右路,自率中路,列鴛鴦陣迎敵,倭寇擺開一字長蛇陣迎戰。戚繼光下令火銃手發銃射擊,義烏人朱珏衝鋒陷陣,斬殺倭寇前隊頭領,挫敵銳氣;把總吳惟忠連斬倭首5顆,他帶的兵斬敵15人。戚繼光兵分兩路,奮勇追擊,共殲敵308人,生擒2人,淹死不計其數,奪回被擄民眾5000多人,史稱台州大捷。五月初五,倭寇沿山向仙居進犯,中午到達上峰嶺南側。戚繼光令將士埋伏在上峰嶺。當倭寇半數進入伏擊圈時,戚繼光令士兵鳥銃齊發。倭寇倉惶應戰,紛紛繳械投降,殘部搶登山界嶺,負隅頑抗。丁邦彥、吳惟忠等率領士兵攀崖上去,奮力衝殺,趕敵下山,繼續追擊,倭寇退至白水洋,義烏兵蜂擁而入,將倭寇全部消滅。嘉靖四十年秋,浙江倭寇基本蕩平。九月,戚繼光第二次赴義烏招募新兵3000人,戚家軍已達6000多人。倭寇從浙江敗逃福建。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初一,戚繼光奉命入援福建抗倭,率軍自溫州抵達福寧(今福建霞浦)。八月初八日,戚繼光從張灣出發,涉海攻島,命令把總張諫留守東牆鋪,以防倭寇掩襲戚家軍側后;兵分兩路,戴都閫率領向東山鋪前進,戚繼光督王如龍、吳惟忠等由蘭田涉渡;調張諫部屯金垂渡,參將張岳屯石壁嶺,為左右翼,以防倭寇遁逃;以水兵都司張漢率舟師一隊泊於橫嶼外洋,準備夾攻。八時左右,戚繼光命令陳大成、吳惟忠、陳子鑾、童子明各部乘退潮涉渡。陳子鑾、童子明從正面沖其陣,吳惟忠以右翼攻其巢,陳大成部從左翼沿山腳繞敵側后。當接近橫嶼島時,陳子鑾、童子明帶兵衝擊南線敵陣,陳大成沿山麓登山從山頂后包抄,吳惟忠帶兵攻打木柵城,雙方展開激戰。擔任斷敵退路的王如龍帶兵過海,趕到島上投入戰鬥。吳惟忠點火燒毀木柵,島上衝起一股股濃煙,倭巢被燒。眾將見吳惟忠得手,四面合圍,搶佔全島各要道和制高點。倭寇到處亂竄,企圖逃命。義烏兵乘勝追擊,斬敵2600多人,奪回被擄男女3000多人。吳惟忠斬倭6人,他帶的部隊斬敵477人,收復了被佔三年之久的橫嶼島。八月十五中秋節過後,戚繼光揮師南下,經過羅源、連江,抵達福清縣城。福清縣有倭寇近萬人,盤踞在縣城以東的杞店、上薛、西林、木嶺、葛塘、新塘、聞瀆、牛田,結寨為巢,相互聲援,戚繼光決定先清除縣城東南30里牛田的倭寇,由義烏兵主攻牛田,駐地守軍擔任鉗制、配合。義烏兵分兵三路,將倭巢團團圍住,王如龍、朱珏、金科攀登寨柵,潛入倭巢,打開寨門,義烏兵蜂擁而入,全殲杞店倭寇,又乘勝搗毀上薛、聞瀆等地倭巢,直逼牛田。戴沖霄率部從倉下進牛田,堵住倭寇退路。戚繼光督師奮戰,連克敵巢數十處,斬殺倭寇數千人,救出被擄男女幾千人。九月十三日,戚繼光率部從山間小道進入興化,令王如龍、張諫直插黃石大道,從正面進攻,吸引敵人,自己帶陳大成、吳惟忠、丁邦彥等督兵強攻寧海橋,令陳大成奪橋,親自率領吳惟忠、丁邦彥由黃石大道進攻。王如龍、張諫突破黃石大道后,插入倭巢心臟。陳大成乘機奪取寧海橋,與王如龍、張諫兩面夾擊,將倭寇一網打盡。十一月,戚繼光因功升任台州、溫州、福寧、福州、興化副總兵、都督同知兼統水寨,率領義烏兵回浙駐防。此時,倭寇重新糾集殘餘部隊,入犯福建。廣東總兵劉顯援閩大敗,興化再次失陷。戚繼光奉命入閩抗倭。
吳惟忠畫像
吳惟忠畫像
嘉靖四十二年二月,戚繼光同福建兵備按察副使汪道昆再次來義烏招兵一萬。吳惟忠的弟弟吳惟賢等一大批青年參軍。四月二十日,巡撫譚綸以戚繼光為中軍,福建總兵俞大猷為右軍,廣東總兵劉顯為左軍。次日黎明,胡守仁等一萬多將士與兩千倭寇開戰,左路劉顯、右路俞大猷從兩翼猛殺過來。倭寇大敗,逃向老巢許家屯。明軍分路追擊,奮勇拼殺,不到三個時辰,搗毀了平海衛倭巢,殲敵3451人,繳獲兵器3961件,救出被擄百姓3000多人。是為平海衛大捷。接著明軍又橫掃連江、寧德、福清、同安、漳州之敵,福建沿海暫告平靜。
嘉靖四十三年一月,從仙游潰逃的近萬名倭寇向同安方向竄犯,企圖與漳州之倭會合。戚繼光帶五千義烏兵追擊南逃之倭,二月初四至王倉坪,兵分四路,誓死拼殺。倭寇從東、西、南三面同時進攻王倉坪。戚繼光親督張元勛、朱珏、吳惟忠等與倭寇激戰,殲敵2000多人,還有2000多人南竄蔡坡嶺,據險築巢。二月十五日,戚繼光在蔡坡嶺至漳浦一線西側設伏兵,數百倭寇向漳浦方向運動,張元勛、陳濠、王如龍、李超、樓大有伏兵驟起,沖入敵陣。焚死和掉入海崖淹死的敵人1000多人,殘倭繼續南逃。戚繼光帶兵追至韶安,又殲滅2000多人,焚毀倭船20多艘。少量殘倭從海上逃回日本。到嘉靖四十三年十月,福建沿海的倭患基本蕩平。
嘉靖四十四年四月初三,戚繼光令傅應嘉率水師從金門出發,至梅嶺海外。吳惟忠隨戚繼光從漳浦出發,挺進梅嶺。傅應嘉與廣東參將湯克寬頻水師合擊海盜吳平於大潭澳,擊沉賊船20餘艘。吳平慘敗,逃入南澳島。八月,吳惟忠又隨戚繼光至韶安進攻南澳島。九月二十三日,在龍眼沙登陸成功,將士奮勇殺敵。二十五日,戚家軍大獲全勝。俞大猷、湯克寬乘三百餘只戰船到南澳,兩軍會師,搗毀敵巢。十月初四,水陸兩軍夾擊南澳,吳平只剩八百多人出海而逃。
此時,西北邊境虜患大熾,蒙古韃靼部落屢次入侵,逼近京師,北邊告急。隆慶元年九月,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從西北侵入山西內地,蒙古左翼察哈爾部圖們札薩克圖汗與朵顏衛都督影克從撫寧縣北界嶺口入境,撫寧、昌黎、盧龍等地軍民數萬人慘遭殺害,朝野震驚。古北口游擊將軍張臣與石門寨參將董一元奉命追殺,十月大敗之於石門寨傍水崖。十二月戚繼光奉命調任京師神機營副將。二年五月,經總督譚綸舉薦,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練兵事務,吳惟忠隨往薊鎮。隆慶三年正月,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官,奏請朝廷修築長城,吳惟忠參與修築城堡、關寨。
據萬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記載,隆慶四年,吳惟忠任撫寧縣大毛山提調。
隆慶五年,吳惟忠因修城有功,提升標下右營游擊將軍,駐紮樂亭,再遷三屯營標下左營游擊。萬曆五年升山海路參將。據萬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記載:“吳惟忠,義烏人,萬曆五年(至七年)任(山海路參將)。”清康熙九年《山海關志》記載:“吳惟忠,義烏人,萬曆五年(至七年)任(山海路參將)。”萬曆六年奉命修築山海關桃園東13號、唐帽西17號敵台。萬曆七年,修山海關老龍頭七丈。清康熙九年《山海關志》記載:“邊牆,萬曆七年增築南海口入海石城七丈,都督戚公繼光、行參將吳惟忠修。”
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受到排擠,調往廣東,吳惟忠、陳文良、吳大績等隨往。
萬曆中,日本趁朝鮮內亂之際派兵突襲朝鮮。萬曆二十年四月十二日,日本關白(攝政)豐臣秀吉命令日軍9個軍15萬兵力,大小艦艇七百餘艘,渡過對馬海峽后,搶攤登陸,突襲釜山朝鮮守軍,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五月二日,日軍攻入朝鮮國都漢城,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急忙向明朝求救。七月,明朝派遼東遊擊史儒率2000騎兵援助朝鮮,進到平壤附近,史儒陣亡,全軍覆沒;副總兵祖承訓(明末遼東總兵祖大壽之父)率領3000騎兵攻入平壤,大敗而逃,祖承訓等幾人倖免於難。明神宗命宋應昌經略抗倭事宜,令陝西總兵李如松(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為東征提督,率游擊吳惟忠、樓大有、胡大受等援朝。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近四萬精銳明軍圍困平壤,提督將軍李如松以副將楊元將中軍,統率一萬零六百三十九名;以副將李如柏將左軍,統領一萬零六百三十二名;以副將張世爵將右軍,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3000名等一萬零六百二十六名。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城外有牡丹峰高聳,峰頂駐守日軍2000人,與平壤日軍形成犄角之勢。日本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16000餘人,配備了先進的火繩槍。提督李如松命令薊鎮游擊吳惟忠與遼東副總兵查大受(原李成梁家丁)率軍攻打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力攻城南蘆門。一月八日晨,李如松命令各部隊發炮攻城,日軍依託城池拚死拒戰,神機營副總兵駱尚志勇猛異常,攀梯攻上含毯門城樓,日軍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依然奮戰不止,身後浙江兵數人緊隨上城。祖承訓先以朝鮮軍打頭陣,進攻南城門,率部攻上城樓。張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七星門,李如柏攻破含毯門,楊元攻破普通門,各軍乘勝爭先,與日軍展開巷戰。游擊將軍吳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仍然大呼督戰,率部攻克峰頂。李如松坐騎被日軍子彈擊中,換馬再戰,戰馬墮於塹中,提韁躍出,繼續前進,日軍殘部退入城內各處堡壘死守,明軍以火攻焚其密窯土堡,半夜時分,小西行長率殘兵逃出城去,李如松令李寧、祖承訓、葛逢夏等半路截殺,斬獲首級359級,生擒2人。總計斬獲日軍首級1250級,其中有倭將25名,生擒2名,並俘戰馬2985匹,救出朝鮮被虜男女1225人(朝鮮《大東野乘·再造藩邦志》)。日軍被火燒死的不可計數,腥臭聞於十里,其餘跳城溺水死者無算。錢一本編《萬曆邸鈔》(萬曆二十一年癸巳卷)記載,平壤一戰明軍斬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淹斃溺殺五千有餘。平壤之戰歷時一天一夜,參戰雙方5萬多人,僅牡丹峰一役,就殲日軍1000人。

人物評價


吳惟忠隨戚繼光身經百戰,屢立戰功,被封為“金吾將軍”,官拜禦寇總兵官,左軍都督僉事。他性聰慧,志剛勇,好習史書,精於韜略。朝鮮壬辰倭亂時期,吳惟忠兩次率軍入朝,在平壤之戰時立下赫赫戰功,后又勒守烏嶺要塞阻擋日軍。此外,其高尚的人品和清廉的作風也為其贏得了朝鮮朝廷和百姓的稱頌。

史籍記載


平壤之戰
平壤之戰
在平壤戰役中,游擊吳惟忠起到關鍵性作用。《中國通史》對吳惟忠厚加褒揚:“……次年(萬曆二十一年)一月,抵達平壤城外。平壤東南臨江,西枕山陡立,迤北牡丹台高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築設炮台,李如松指揮攻城,城上日軍炮火如雨。李如松坐騎被擊斃,仍換馬再戰。部將吳惟忠被鉛丸擊中重傷不起。但,仍奮呼督戰……。此戰戚家軍雖死傷慘重,但仍未能攻克,直到平壤城被攻克,日軍才慌忙撤軍。”
《明史·李如松傳》記載:“(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師次肅寧館。六日,次平壤。如松分佈諸軍,抵平壤城,諸將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是夜,襲如柏營,擊卻之。明旦,如松下令諸軍無割首級,攻圍缺東面。以倭素易朝鮮軍,令副將祖承訓詭為其裝,潛伏西南。令游擊吳惟忠攻迄北牡丹峰。而如松親提大軍直抵城下,攻其東南。倭炮矢如雨,軍少卻。如松斬先退者以徇。募死士,援鉤梯直上。倭方輕南面朝鮮軍,承訓等乃卸裝露明甲。倭大驚,急分兵捍拒,如松已督副將楊元等軍自小西門先登,如柏等亦從大西門入。火器併發,煙焰蔽空。惟忠中炮傷胸,猶奮呼督戰。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獲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風月樓。夜半,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寧及參將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潛伏東江間道,復斬級三百六十。乘勝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復開城。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並復。酋清正據咸鏡,亦遁還王京。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猝遇倭,圍數重。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會天久雨,騎入稻畦中不得逞,官軍乃退駐開城。二月既望,諜報倭以二十萬眾入寇。如松令元軍平壤,扼大同江,接餉道;如柏等軍寶山諸處為聲援;大受軍臨津;留寧、承訓軍開城;而身自東西調度。聞倭將平秀嘉據龍山倉,積粟數十萬,密令大受率死士從間焚之。倭遂乏食。四月十八日,倭棄王京遁,如松與應昌入城,遣兵渡漢江尾倭后,將擊其惰歸。倭步步為營,分番迭休,官軍不敢擊。倭乃結營釜山,為久留計。時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封貢,議撤兵,獨留劉綎拒守。如松乃以十二月班師。”
《明史·楊鎬傳》記載:“萬曆二十年十二月,鎬會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議進兵方略,分四萬人為三協,副將高策將中軍,李如梅將左,李芳春、解生將右,合攻蔚山。先以少兵嘗賊,賊出戰,大敗,悉奔據島山,結三柵城外以自固。游擊陳寅連破賊二柵,第三柵垂拔矣,鎬以如梅未至,不欲寅功出其上,遽鳴金收軍。賊乃閉城不出,堅守以待援。官兵四面圍之,地泥淖,且時際窮冬,風雪裂膚,士無固志。賊日夜發炮,用藥煮彈,遇者輒死,官兵攻圍十日不能下。”
《明史·劉綎傳》記載:“會朝鮮用師,綎請率川兵五千赴援,詔以副總兵從征。至則倭已棄王京遁,綎趨尚州烏嶺。嶺亘七十里,峭壁通一線,倭拒險。別將查大受、祖承訓等間道逾槐山,出烏嶺后。倭大驚,遂移駐釜山浦。綎及承訓等進屯大邱、忠州,以金羅水兵布釜山海口,朝鮮略定。未幾,倭遣小西飛納款,遂犯咸安、晉州,逼全羅。提督李如松急遣李平胡、查大受屯南原,祖承訓、李寧屯咸陽,綎屯陝川,扼之。倭果分犯,請將並有斬獲。倭乃從釜山移西生浦,送王子歸朝鮮。帝命撤如松大軍還,止留綎及游擊吳惟忠合七千六百人,分扼要口。總督顧養謙力主盡撤,綎、惟忠亦先後還。”
《明史·朝鮮列傳》記載:“萬曆二十年夏五月,(倭酋關白平)秀吉(豐臣秀吉)遂分渠帥行長、清正等率舟師逼釜山鎮,潛渡臨津。朝鮮兵不習戰,望風皆潰。(國王李)昖棄王城,令次子琿攝國事,奔平壤。已,復走義州,願內屬。七月,兵部議令駐札險要,以待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恢復。而是時倭已入王京,八道幾盡沒。廷議以朝鮮為國籓籬,在所必爭。游擊史儒等率師至平壤,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中朝震動,以宋應昌為經略。十二月,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明年正月,如松督諸將進戰,大捷於平壤。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並復,清正亦遁還王京。如松既勝,輕騎趨碧蹄館,敗,退駐開城。而應昌急圖成功,倭亦乏食有歸志,因而封貢之議起。四月(倭)棄王城遁。時漢江以南千有餘里朝鮮故土復定,兵部言宜令王還國居守,我各鎮兵久疲海外,以次撤歸為便。詔可。部議留江浙兵五千,分屯要害,仍諭昖搜練軍實,毋恃外援。如松計全羅饒沃,南原府尤其咽喉,乃命諸將分守要害。已,倭果分犯,我師並有斬獲。七月,倭從釜山移西生浦,送回王子、陪臣。時師久暴露,聞撤,勢難久羈。應昌請留劉綎川兵,吳惟忠、駱尚志等南兵,合薊、遼兵共萬六千,聽綎分佈尚之大丘,月餉五萬兩,資之戶兵二部。廷臣言虛內實外非長策,請以所留川兵命綎訓練,兵餉令本國自辦。於是詔撤惟忠等兵,止留綎兵防守。”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記載:“神宗萬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鮮,乃分遣其渠行長、清正等率舟師數百艘,逼釜山鎮。潛渡臨津,分陷豐、德諸郡。朝鮮王倉卒棄王京,奔平壤。已,復走義州,願內屬。倭遂渡大同江,繞出平壤界。是時,倭已入王京,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廷議以朝鮮屬國,為我藩籬,必爭之地。七月,游擊史儒等師至平壤,不諳地利,且霖雨,馬奔逸不止,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報至,朝議震動,以宋應昌為經略,員外劉黃裳、主事袁黃贊畫軍前。八月,倭入豐、德等郡,我兵稍集。而行長等頗習兵,詐謂不敢與中國抗,以緩我師。十二月,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二十五日,誓師東渡。如松將諸鎮士馬四萬餘,東由石門度鳳凰山,馬皆汗血。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初四日,我師抵肅寧。六日,抵平壤,如松分佈將士,整營入城。諸將逡巡未入,形已露,倭悉登陴拒守。如松度地形,東南並臨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台高聳,最要。三倭列拒馬地炮以待。遣南兵試其鋒,佯退。是夜,倭襲李如柏營,擊卻之。如松因部勒諸將,諭無割級,攻圍止缺東面。屬游擊吳惟忠攻牡丹峰陰取西南。以倭易麗兵,令祖承訓等詭麗裝,潛伏。八日黎明,鼓行抵城下,攻其東南。倭炮矢如雨,軍稍卻。如鬆手斬先退者以徇,募死士援梯鉤而上,殺數人不退,倭悉力拒守。倭方輕南面為麗兵,承訓等乃卸裝露明甲。倭急分兵拒堵,如松已督楊元等從小西門先登,李如柏等亦從大西門入。火藥併發,毒煙蔽空。方戰時,吳惟忠中鉛洞胸,猶奮呼督戰。而如松坐騎斃於炮,易馬馳,墮塹,鼻出火,麾兵愈進。我師無不一當百。前隊貿首,後勁已踵,突舞於堞,倭退保風月樓。夜半,行長堤兵渡大同江,遁還龍山。是役凡得級千二百八十五,余死於火,及從城東跳溺無算。裨將李寧、查大受等率精兵三千,潛伏江東僻路,獲級三百六十二,生擒三倭,乘勝追襲。十九日,李如柏進復開城,得倭級百六十五。朝鮮郡縣,如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並復平,歸平壤。惟咸鏡道為清正拒守,聞開城破,亦奔王京。二十七日,去王京七十里,朝鮮人以倭棄王京遁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去王京三十里,馳至大石橋,馬蹷傷額,幾斃。倭猝至,圍之數里。將士殊死戰,自己至午,弇中矢且盡。金甲酋前搏李將軍甚急,裨將李有升以身蔽如松,刃數倭,竟中鉤墮,為倭支解。李如柏、李寧乃益遮夾擊,李如梅箭中金甲倭墜馬。會楊元援兵至,砍重圍入,遂潰。而我精銳亦多喪失,過橋者盡死。我師乃退駐開城。三月,經略宋應昌檄劉綖、陳璘水陸濟師,上益發帑金二十萬住軍興。李如松分留李寧等駐開城,楊元等軍平壤,扼大同江接餉道。李如柏等軍寶山諸處,為聲援。查大受等軍臨津,而將銳卒東西策應。聞倭將平秀嘉據龍山倉粟數十萬,從間道縱火盡焚之,倭乏食。及碧蹄之敗,久頓師絕域,氣益索。而倭芻糧並燼,行長亦懲平壤之敗,有歸志。倭果於四月十八日棄王京遁。如松及應昌整眾入城。松以兵臨漢江尾倭后,欲乘惰歸擊之。而倭步步為營,用分番迭休法以退。別將劉綎帥兵五千,趨尚州鳥嶺。鳥嶺廣亘七十餘里,懸崖鑱削,中通一道如線,灌木叢雜,騎不得成列。倭尚拒險,而別將查大受、祖承訓等由間道逾槐山,出鳥嶺后。倭大驚,前移釜山浦築居屯種,為久戍計。如松乃張疑兵,分遣劉綎、祖承訓等屯大丘、忠州;檄調全羅水兵龜船,分佈釜山海口。時倭已棄王京漢江以南千有餘里,朝鮮故土奄然還定。六月,倭隨犯咸安、晉州,逼全羅,聲復江、漢以南,以王京漢江為界。李如松計全羅沃饒,南原府尤其咽喉,乃命李平胡、查大受鎮南原,祖承訓、李寧移南陽,劉綎移陝州。已,倭果分犯,我師並有斬獲。七月,倭從釜山移西生浦,送回王子陪臣。時我師久暴露,聞撤,勢難久羈。宋應昌乃請戍全羅、慶尚。議留劉綎川兵五千,吳惟忠、駱尚志南兵二千六百,合薊、遼共萬六千人,聽劉綎分佈慶尚之大丘。而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款,謂留兵轉餉非策。應昌師老無成功,亦願弛責。然策倭多詐,恐兵撤變生。已而命沈惟敬復入倭營,促謝表。急圖竣役,乃並撤吳惟忠等兵,止留綎兵防守。十月,總督顧養謙力主撤兵,許之。”
在平壤戰鬥中吳惟忠左脅中彈受傷,論功升海防加銜浙江副總兵。
然而遭受重創的日軍並不甘心失敗。萬曆二十五年二月,豐臣秀吉又調集14萬大軍,再度侵入朝鮮,朝鮮國王李昖致書明廷,請求派兵入援。六月,日軍大部隊先後抵達朝鮮,攻關奪隘,朝鮮水兵全軍覆沒。日軍控制海上通道之後,從陸上發起進攻,全羅、忠清二道危在旦夕。七月十五日,日軍九鬼嘉隆率領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停泊在漆川島(世濟島北端西)的朝鮮海軍,朝鮮海軍全軍覆沒,漆川島、閑山島等軍港和要塞悉數被日軍佔領。明朝緊急調動軍隊開赴朝鮮,第一批明軍共約3萬餘人,總兵麻貴率1萬7千人駐守漢城;楊元率遼東騎兵3千人,駐守南原;陳愚忠率騎兵3千人,屯兵全州;吳惟忠率4千人進至忠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茅國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島嶺、秋風嶺。“明朝援軍的先頭部隊楊元、吳惟忠、陳愚忠軍先後到達忠清、全羅道,楊元率軍3000駐南原(屬全羅道),陳愚忠率軍2000駐全州(屬全羅道),吳惟忠率軍4000駐忠州(屬忠清道)”(《明代倭寇史略》)。八月初,日軍展開進攻,左路軍連克泗川、南海、光州,最後進攻南原。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3千明軍和3千餘朝鮮軍鎮守南原,堅守數日後被日軍攻破,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駐全州的明將陳愚忠立即撤退,加藤清正的右路軍拿下全州。之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的屏障盡失,朝鮮局勢危若累卵。九月六日,麻貴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千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七日,於稷山北與日本名將黑田長政和伊達政宗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黑田長政大敗,退守稷山閉門不出。九月十六日朝鮮大將李舜臣率領朝鮮海軍殘餘戰船十二艘,在鳴梁附近與日海軍艦隊發生激戰,擊沉日軍指揮艦及其他三十一隻戰船,擊斃日軍主將來島通總。日軍兩路軍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帶,小西行長退守順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長政退往梁山,島津義弘退守泅川,建築營壘工事,待機反撲。十一月,明軍分兵三路:左路由楊鎬、李如梅率明軍1萬2千人,朝鮮軍4千人;右路由麻貴、李芳春率明軍1萬1千人,朝鮮軍3千人。左右路大軍圍攻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高策率明軍1萬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進,一方面採用打援戰術,阻止小西行長部支援加藤清正。十二月二十三日,明、朝聯軍總攻開始,突襲蔚山城。城內日軍大半被殲,逃回島山,堅守待援。第二天聯軍開始圍攻島山外圍,游擊茅國器率領河南步兵,連破日軍新築的外圍三寨。日軍堅壁據守,不敢復出。時至中午,明軍攻抵島山寨下,裨將陳寅率領浙兵連破島山寨二重柵門,將要攻擊最後一重柵門時,明軍主帥宋應昌下令停止攻擊。隨後,日軍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率領援軍五萬陸續趕到,戰場局勢立刻發生重大轉變,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統帥部決定撤軍。蔚山戰役中,明朝和朝鮮聯軍陣亡約2萬人,日軍約1萬人的代價。
萬曆二十六年正月初二,聚集在西生浦的日軍萬餘人前來增援,與城內日軍遙相呼應。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朝鮮經略楊鎬聞訊狼狽逃竄,日軍夾擊,明軍兵敗如山倒,一敗塗地,死傷不計其數。《明史·楊鎬傳》記載:“明年正月二日,行長救兵驟至。鎬大懼,狼狽先奔,諸軍繼之。賊前襲擊,死者無算。副將吳惟忠、游擊茅國器斷後,賊乃還,輜重多喪失。鎬既奔,挈貴奔趨慶州,懼賊乘襲,盡撤兵還王京,與總督玠詭以捷聞。諸營上軍籍,士卒死亡殆二萬。”
《中外古今戰端考》記載:“萬曆二十六年戊戌冬十一月,倭遁去,官兵分道追擊,敗之,值日本豐臣秀吉死,倭俱而思歸。倭渠帥清正,舟先發。總兵官麻貴遂入島山西夷,都督陳□遣副將義烏倍磊陳蠶、季金等軍至,倭無心戰,官軍燒其舟,賊大敗,逸上岸者,盡為陸兵所殲,焚溺者萬計。”
《明史·朝鮮列傳》記載:“萬曆二十四年初以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改麻貴為備倭大將軍,經理朝鮮;僉都御史楊鎬駐天津,申警備;楊汝南、丁應泰贊畫軍前。五月,玠至遼。麻貴望鴨綠江東發,所統兵僅萬七千人,請濟師。玠以朝鮮兵惟嫻水戰,乃疏請募兵川、浙,並調薊、遼、宣、大、山、陝兵及福建、吳淞水師,劉綎督川、漢兵聽剿。貴密報候宣、大兵至,乘倭未備。玠乃檄楊元屯南原,吳惟忠屯忠州。六月六月,倭數千艘泊釜山,戮朝鮮郡守安弘國,漸逼梁山、熊川。七月,倭奪梁山、三浪,遂入慶州,侵閑山。統制元均兵潰,遂失閑山。而我水兵三千甫抵旅順,閑山破,經略檄守王京西之漢江、大同江,扼倭西下,兼防運道。八月八月,清正圍南原,乘夜猝攻,守將楊元遁。時全州有陳愚衷,去南原僅百里,南原告急,愚衷不敢救,聞已破,棄城走。麻貴遣游擊牛伯英赴援,與愚衷合兵,屯公州。倭遂犯全慶,逼王京。自二城失,東西皆倭,我兵單弱,因退守王京,依險漢江。麻貴發兵守稷山,朝鮮亦調都體察使李元翼由烏嶺出忠清道遮賊鋒。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九月,倭至漢江,退屯井邑。十一月,玠徵兵大集,大會諸將,分三協。鎬同貴率左右協,自忠州、烏嶺向東安,趨慶州,專攻清正。使李大諫通行長,約勿往援。復遣中協屯宜城,東援慶州,西扼全羅。以余兵會朝鮮合營,詐攻順天等處,以牽制行長東援。十二月,會慶州。麻貴遣黃慶賜賄清正約和,而率大兵奄至其營。時倭屯蔚山,城依山險,中一江通釜寨,其陸路由彥陽通釜山。貴欲專攻蔚山,恐釜倭由彥陽來援,乃多張疑兵,又遣將遏其水路,遂進逼倭壘。游擊擺寨以輕騎誘倭入伏,斬級四百餘,獲其勇將,乘勝拔兩柵。倭焚死者無算,遂奔島山,連築三寨。翌日,游擊茅國器統浙兵先登,連破之,斬獲甚多,倭堅壁不出。島山視蔚山高,石城堅甚,我師仰攻多損傷。鎬分兵圍十日夜,倭飢甚,偽約降緩攻。俄行長援兵大至,將繞出軍后。鎬不及下令,策馬西奔,諸軍皆潰。遂撤兵還王京,士卒物故者二萬。上聞之,震怒。乃罷鎬聽勘。二十六年正月,邢玠以前役乏水兵無功,乃益募江南水兵,議海運,為持久計。二月,都督陳璘以廣兵,劉綎以川兵,鄧子龍以浙、直兵先後至。玠分兵三協,為水陸四路,路置大將。中路如梅,東路貴,西路綎,水路璘,各守汛地,相機行剿。時倭亦分三窟。東路則清正,據蔚山。西路則行長,據粟林、曳橋,建砦數重。中路則石曼子,據泗州。而行長水師番休濟餉,往來如駛。九月九月,將士分道進兵,劉綎進逼行長營。翌日,攻城,斬首九十二。陳璘舟師協堵擊,毀倭船百餘。行長潛出千餘騎扼之,綎不利,退,璘亦棄舟走。麻貴至蔚山,頗有斬獲,倭偽退誘之。貴入空壘,伏兵起,遂敗。董一元進取晉州,乘勝渡江,連毀二寨。倭退保泗州老營,鏖戰下之,前逼新寨。寨三面臨江,一面通陸,引海為濠,海艘泊寨下千計,築金海、固城為左右翼。十月,董一元遣將四面攻城,用火器擊碎寨門,兵競前拔柵。忽營中火藥崩,煙焰漲天。倭乘勢衝擊,固城倭亦至,兵遂大潰,奔還晉州。帝聞,命斬二游擊以徇,一元等各戴罪立功。是月,福建都御史金學曾報七月九日平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十一月,清正發舟先走,麻貴遂入島山、酉浦,劉綎攻奪曳橋。石曼子引舟師救行長,陳璘邀擊敗之。諸倭揚帆盡歸。二十七年十月,請留水兵八千,以資戍守。其撤回官兵,駐札遼陽備警。二十八年四月請將義州等倉遺下米豆運回遼陽。”
《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記載:“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再議東征。以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改麻貴為備倭大將軍,經理朝鮮。僉都御史楊鎬駐天津,申警備。楊汝南、丁應泰贊畫軍前。五月,邢玠至遼,遂決意用兵。麻貴望鴨綠東發,所統兵僅萬七千人,請濟師。玠以朝鮮兵惟閑水戰,乃疏請募兵川、浙,並調薊、遼、宣、大、山,陝兵及福建、吳淞水兵,劉綎督川、漢兵六千七百聽剿。貴密報候宣、大兵到,乘倭未備,竟掩釜山,則行長擒,清正走。玠以為奇計,乃檄楊元屯南原,吳惟忠屯忠州。六月,倭數千艘先後渡海,分泊釜山、加德、安骨、安窟,放丸如雨,殲朝鮮郡守安弘國。已復往來竹島,漸逼梁山、熊川。七月,倭奪梁山、三浪,遂入慶州,侵閑山。夜襲恭山島,遂失閑山要害。而我水兵三千,甫抵旅順。閑山破,經略檄守王京西之漢江、大同江,扼倭西下,兼防運道。八月,清正圍南原,乘夜猝攻。守將楊元聞倭至,驚起帳中,乘城跣足而遁。遼人衛楊元西奔,時全州有陳愚衷,忠州有吳惟忠各扼要。而全州去南原僅百里,相犄角。南原告急,愚衷懦不發兵。聞已破,州民爭棄城走。麻貴急遣游擊牛伯英赴援,與愚衷合兵屯公州。倭遂犯全羅,逼王京。王京為朝鮮八道之中,東隘為鳥嶺、忠州,西隘為南原、全州,道相通。自二城失,東西皆倭,我兵單弱,因退守王京,依險漢江。麻貴發兵守稷山,朝鮮亦調都體察使李元翼由鳥嶺出忠清道,遮賊鋒。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九月,倭至漢江。十一月,總督邢玠徵兵大集。上發帑金犒軍,並賜玠尚方劍。玠大會諸將,分三協,左李如梅,右李芳春,中高策,並以副總兵分將。經理楊鎬同麻貴率左右協,自忠州鳥嶺向東安趨慶州,專攻清正。使李大諫通行長,約勿往援。復遣中協屯宜城,東援慶州,西扼全羅。以余兵會朝鮮,合營由天安、全州、南原而下,大張旗幟,詐攻順天等處,以牽制行長東援。十二月,會慶州。麻貴遣黃應暘賄清正約和,而率大兵奄至其營。時倭屯尉山,尉山之南島山俱不甚高,而城皆依山險,中一江通釜寨,其陸路由彥陽通釜山。貴欲專攻尉山,恐釜倭由彥陽來援,令中協高重、吳惟忠等扼梁山,左協董正誼等赴南原,張疑兵,又遣右協盧繼忠兵二千,屯西江口防水路援。二十三日,乃進攻尉山,游擊擺寨以輕騎誘倭入伏,獲級四百餘。倭盡奔島山,於前連築三寨。翼日,游擊茅國器統浙兵先登,連破之,獲級六百六十一。倭堅壁不出。然倭亦飢甚,瞰我師稍怠,偽約降緩攻,而冀行長來援。二十六年春正月,總督邢玠以前役乏水兵無功,乃益募江南水兵,精講海運,為持久計。二月,都督陳璘以廣兵,劉綎以川兵,鄧子龍以浙、直兵先後至。邢玠分兵三協為水陸四路,路置大將。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各守信地,相機行剿。九月,東征將士分道進兵。十月,董一元遣步兵游擊茅國器、彭信古、葉邦榮前攻城,騎兵游擊郝三聘、馬呈文、師道立、柴登科繼之。游擊藍方威攻其東北水門,自辰至未,彭信古用火橫擊寨門,碎城垛數處,步兵競前拔柵。忽營中橫破,火藥發,煙漲天。倭乘勢衝殺,固城援倭亦至,郝三聘,馬呈文率騎兵先走,遂大潰,奔還晉州。勘科徐觀瀾奏四路喪敗,旨下部,斬馬呈文、郝三聘以徇,一元等各戴罪立功。十一月十七夜,清正發舟先走,麻貴遂入島山、酉浦,劉綎攻奪曳橋,獲級百六十。石曼子引舟師救行長,陳璘統蒼唬船邀擊之,得級二百二十四。副將鄧子龍、朝鮮統制使李舜臣衝鋒,沒於陣。二十七年四月,征倭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