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城崗遺址

划城崗遺址

遺址東面緊鄰李公堰等小湖泊,現為高出周圍平地約2~3米的台地。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3米,包含著三個文化時期,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延續時間達2500年之久。划城崗遺址文化層厚,遺物豐富,最厚處達3米。

目錄

正文


划城崗遺址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鄉縣城北8公里,西距松滋河不到一公里,現屬安障鄉沙湖口村。遺址東面緊鄰李公堰等小湖泊,現為高出周圍平地約2~3米的台地。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3米,包含著三個文化時期,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延續時間達2500年之久。
其中屈家嶺文化中期,常德地區已開始反映貧富分化和男女分工的社會現象。1979年冬發掘,發掘面積為200平方米。划城崗遺址文化層厚,遺物豐富,最厚處達3米。發掘時清理了灰坑17個,墓葬115座,房屋建築鐵局部兩處,陶窟一座。遺存可分為五期,延續時期甚長。
該遺址後來進行了再度發掘,不僅新發現了湯家崗文化遺存,而且還發現了大溪―屈家嶺―石家河等三個不同時期文化遺存,為洞庭湖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序列的再研究增添了新材料,尤其是在唐家崗、大溪、屈家嶺三種文化的分界問題上,給世人展示了很好的例證和地層依據。與此同時,承載了古代人類棲居數千年的遺址,遺留下來的各種信息,為我們研究古代環境及聚落的變遷等綜合性學術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條件和載體。此外,划城崗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白陶和彩陶,為我們探討長江中游地區彩陶和白陶的起源、演變,以及史前人類的宗教藝術、審美崇尚等方面,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