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天府鎮的結果 展開

天府鎮

重慶市北碚區下轄鎮

天府鎮,隸屬於重慶市北碚區,地處北碚區東北部,嘉陵江北岸、華鎣山主峰南側,東與靜觀鎮、水土鎮相連,南靠嘉陵江邊與龍鳳橋街道隔江相望,西南與東陽街道接壤,北與合川區土場鎮、清平鎮相連,距北碚區人民政府駐地17千米,區域總面積52.67平方千米。

1949年12月,天府鎮一帶屬北碚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1988年3月,撤銷文星、代家溝2鄉和文星街道,設立天府鎮。截至2018年末,天府鎮戶籍人口為27163人。截至2020年6月,天府鎮下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文星場。

2018年,天府鎮有工業企業52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歷史沿革


1949年12月,天府鎮一帶屬北碚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文星、白廟2鄉合併為文白鄉。
1951年9月,文白鄉劃為北碚市第二區。
1953年4月,撤第二區成立文星鄉。
1954年12月26日,成立天府礦區街道。
195年9月,成立代家溝鄉。
1956年7月,撤代家溝鄉,成立躍進公社。
1958年,天府礦區街道改為天府鎮;同年6月,文星鄉改為文星公社。
1959年12月,文星公社與東陽公社合併,設立東文公社。
1960年,天府鎮改天府公社。
1961年4月,東文公社析置文星公社。
1968年,天府公社改為紅星街道。
1972年,躍進公社更名代家溝公社。
1979年,紅星街道更名文星街道。
1984年3月,文星公社改為文星鄉;代家溝公社改為代家溝鄉。
1988年3月,撤銷文星、代家溝2鄉和文星街道,設立天府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府鎮地處北碚區東北部,嘉陵江北岸、華鎣山主峰南側,東與靜觀鎮、水土鎮相連,南靠嘉陵江邊與龍鳳橋街道隔江相望,西南與東陽街道接壤,北與合川區土場鎮、清平鎮相連,距北碚區人民政府駐地17千米,區域總面積52.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天府鎮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華鎣山脈觀音峽背斜中上部;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山脈有華鎣山脈,境內最高點木蓮傘位於大田村,海拔868.5米;最低點干洞子位於嘉陵江邊,海拔175米。

氣候

天府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6℃,1月平均氣溫6.1℃,極端最低氣溫-3℃(1955年1月17日);7月平均氣溫29.2℃,極端最高氣溫41.5℃(1964年7月24日);最低月均氣溫5.7℃(1972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2.6℃(1988年8月);年平均降水量84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

自然災害

天府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災、風災、酸雨災害、森林蟲災、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1997年7—9月中旬,在60多天的乾旱中,造成天府鎮紅苕受災面積5000多畝,其中基本無收面積3500畝,秋蔬菜乾死1800畝、乾死果樹1250株,竹子枯死8500多窩,魚池全部枯竭,鮮魚損失2.5萬公斤;地下水多數斷流,造成4500多人飲水嚴重困難;造成天府鎮糧食減產300多噸,水稻和其它經濟作物直接經濟損失達400多萬元。

自然資源


天府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硫鐵礦、方解石、頁岩等;以煤炭、石灰石、長石石英砂岩、頁岩為主要開採礦種,其中煤炭貯量2—3千萬噸,分為東翼煤層和西翼煤層,現主要開採的是西翼煤層;石灰石儲藏豐富,質量較高,易於開採的儲量為51542萬噸;長石石英砂岩儲量為5750萬噸,分佈在天府礦區西邊山嶺一線;石英砂岩儲量為222萬噸,分佈在磨心坡以北約4千米地帶。2011年,天府鎮有耕地面積2.9萬畝,人均1.3畝;可利用草地面積203畝,林地面積2.9萬畝。

行政區劃


1996年,天府鎮下轄大田、龍塘、代家、青峰、石佛、桂花、銅錢、新灣、清灘、文星、工農、大同、和平、新華、五四、五井、新橋、麻柳、水嵐埡19個行政村和以序數命名的11個社區。
2011年末,天府鎮下轄代家、后峰、文星3個社區,中心、五新、文星、大田、代家、石佛、石家、工農8個行政村;下設47個居民小組、167個村民小組。
天府鎮建設
天府鎮建設
截至2020年6月,天府鎮下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文星場。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00109105014121天府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9105221220中心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2220五新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3122文星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4220工農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5220代家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6220大田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7220石佛村村民委員會
500109105228220石家村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天府鎮總人口3827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580人,城鎮化率35.%;另有流動人口2948人。總人口中,男性19425人,佔50.7%;女性18853人,佔49.3%;14歲以下3480人,佔9.1%;15—64歲28434人,佔74.3%;65歲以上6364人,佔16.6%。2011年,天府鎮人口出生率2.2‰,人口死亡率3.5‰,人口自然增長率-1.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33人。
2017年末,天府鎮常住人口為19956人。
截至2018年末,天府鎮戶籍人口為27163人。

政治


鄉鎮班子

黨委書記:龍林
黨委副書記、鎮長:吳鏡熙
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向延碧
紀委書記:馬發全
黨委委員、副鎮長:張汝國黨委委員、副鎮長:姜曉琴黨委委員、副鎮長:趙偉

經濟


綜述

天府鎮已形成煤炭、建材、化工、鋼鐵、摩配、機械、造紙、玻璃等支柱產業。境內森林、煤炭、硫鐵礦、石灰石、白雲石、白泡石、粘土等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採礦業和礦產品加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據地質部門探明可開採儲量為7.5億噸,尤其是優質石灰石可供開採儲量為3.7億噸,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擬建“天府建材工業園區”。現已有富豐水泥集團公司、富皇水泥公司、顏宏工業齒輪和深蘭機械製造公司等企業入駐,投資近2億元。根據園區規劃,再力爭引進1-2個100萬噸/年水泥企業,4-8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礦產品深度開發加工及其它建材企業,著力打造重慶建材工業園區,促進小城鎮建設。
根據退耕還林政策,在已建立2700畝優質蠶桑基地,800畝水蜜桃基地和200畝優質梨基地及后槽地區1000餘畝優質菜基地的基礎上,還將重點發展南方優質早熟梨、棗、北碚蜜柚等良種水果和板栗、銀杏等乾果6000畝、竹筍4000畝、藥材2000畝、優質牧草6000畝,綠色反季節蔬菜1500畝等基地。
2011年,天府鎮財政總收入1.4億元,比2010年增長3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20.3萬元,比2010年增長39%;人均財政收入3657元,比2010年增長30%。2011年,天府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505元,比2010年增長22.5%。
2018年,天府鎮有工業企業52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天府鎮農業總產值達到4362萬元,比2010年增長6.9%,農業增加值282.8萬元。天府鎮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紅苕、小麥為主。2011年,天府鎮生產糧食2000噸,人均100千克,其中水稻1246噸,小麥423噸。天府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蠶桑、茶葉等。天府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天府鎮生豬出欄6000頭,存欄3800頭;畜牧業總產值15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7%。

第二產業

天府鎮工業以建材業、煤炭、汽摩配件為支柱。2011年,天府鎮工業總產值為41.9億元,比2010年增長20%,工業增加值6.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3.5%。2011年,天府鎮有規模以上企業14家,職工622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3億元,比2010年增長5.5%;小型有工業企業94家,職工919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8.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6%。

第三產業

商貿
2011年末,天府鎮有商業網點869個,職工3416人。2011年,天府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7%。
金融
2011年末,天府鎮有2家銀行設立了分行;各類存款餘額為3.4億元,比2010年增長10.4%;各項貸款餘額1.09億元,比2010年增長14%。

文化


地名由來

天府鎮因境內有國有企業天府礦務局而得名。

特色農產品

蜜桃,優質梨,早熟梨,蜜柚,水果,板栗,銀杏,乾果,竹筍,藥材,牧草

交通


天府鎮有襄渝鐵路過境;204省道等3條公路幹線過境,總長47.5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天府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380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3所,在校生623人,專任教師9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09人,專任教師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天府鎮主要學校有天府中學、天府小學、天星小學。2011年,天府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70萬元,比2010年增長5.3%;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42.6%。
轄下小學
重慶市兼善中學附屬小學(天府校區)
轄下中學
重慶市兼善中學天府校區(原天府中學)

科技事業

1992年7月,鎮政府決定發展有線電視,10月啟動,當年建成電視傳輸前端一個並投入使用。到1994年,有線電視發展已初具規模。為了加強對文化、廣播、電視的統一管理,文化站和廣播站合併,建立天府鎮文化廣播電視站(簡稱文廣站)。負責全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活動等工作。文廣站當時有職工9人,機站和辦公室均設在文星場政府大樓。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1997年,天府鎮在文星村沙溝社選址,修建天府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中心(簡稱文廣中心),1998年11月投入使用,文廣站由文星場搬遷到文廣中心。文廣中心。到2002年底,文廣站有職工11人,屬天府鎮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天府鎮事業單位,2006年機構改革后,更名為天府鎮文化服務中心。
天府鎮教育管理中心地處北碚區天府鎮。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變革,2006年1月成立了天府鎮教育管理中心,履行對地區小學的管理職能。
天府鎮風景
天府鎮風景
2011年末,天府鎮有各類科技人才6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6人,經營管理人才10人,技能人才6人,農村實用人才29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天府鎮有村級文化廣場9處,村文化中心戶8個,農家書屋8個、藏書2萬冊、光碟2200張,放映露天電影50餘場,組建文藝隊伍12支、500餘人。2011年末,天府鎮境內有環線跑道的運動場2處,籃球場20多個,8個村和3個社區建有體育活動場所11處,併購置有體育設施器材,有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名;100%的城市社區和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5%。2011年末,天府鎮有廣播喇叭88個,廣播綜合覆蓋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天府鎮的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有天府鎮衛生院及接受衛生院業務指導的17個村級衛生站,和天府礦務局職工總醫院及接受其業務指導的在天府鎮境內的3個衛生所(診所)。全鎮有大小醫療機構22個,有醫護人員316人。
2011年末,天府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個,其中二級、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各1個;病床352張;專業衛生人員216人。2011年,天府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2萬人次,住院手術707台次、出院病人3805人次。天府鎮重點醫院有天府礦業公司總醫院、天府衛生院。2011年,天府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01.1/10萬,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5萬人,參合率95%;孕產婦死亡率15.2/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天府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121戶,人數1971人,支出651.4萬元,月人均26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86戶,人數945人,支出127.2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4人,支出21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8人,支出21.6萬元;農村臨時救濟65人次,支出10萬元。2011年,天府鎮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453人,參保率達90%;城鄉合作醫療參加人數26940人,籌集城鄉合作醫療資金143.4萬元,參合率達95%;臨時醫療救助65人、救助金額10萬餘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423人次,共支出11.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4人,接收軍隊離退休幹部2人,接收無軍籍職工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5萬元,比2010年增長100%;有社區服務設施7個,其中社區服務站3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1萬元,使211人(次)困難群眾受益;福利企業1個,安置殘疾職工13人,福利企業產值690萬元。2011年,天府鎮新增就業人員367人,有81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全年共幫助9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產業轉型

北碚區天府鎮因境內豐富的煤炭、石灰石、石英砂、頁岩等礦產資源而聞名。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盧作孚先生開辦的天府煤礦股份公司的日益興盛,天府的建築、加工、商貿等產業相繼發展起來,成為抗戰時期大後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天府的煤炭資源幾近枯竭,非煤礦山產業開始發展壯大,成為天府經濟的重要支撐。
但是,這種“靠山吃山”的發展方式卻給天府鎮帶來了很多後遺症。資源總有枯竭的那一天,天府的出路在哪裡?
早在“十一五”期間,天府鎮黨政領導就開始思考天府經濟轉型發展的問題。
鎮黨委書記龍林介紹說,“十一五”期間,天府鎮整合了11個煤礦,12個非煤礦山,鄉鎮還將剩下的15個非煤礦山整合成7個。“在採礦業方面,我們只做減法,不作加法,走科學發展之路”鎮長吳鏡熙告訴記者。鎮里接下來的工作是積極引導企業向“規模化、工廠化、環保化”發展,同時要求企業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做好礦山生態環境和植被的恢復工作。管好資源,天府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恢復生態,保護環境。
幹部帶頭,群眾參與,西南大學提供技術支持,一場轟轟烈烈的恢復礦山植被、退耕還林、發展林下經濟的行動在天府開展起來。五年時間裡,鎮里共投入森林城市建設資金1055萬元,完成森林工程建設任務2.93萬畝(其中經果林面積1.22萬畝),天府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5.3%。
天府人積極探索經濟發展的舉動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關注。區委書記雷政富、區長龍華多次到天府調研,實地調查了該地區茂密的森林植被資源和特色核桃產業。
在深入了解天府經濟社會現狀、區位優勢、群眾意願后,區委、區政府將天府未來產業定位為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就是將農業與旅遊結合起來,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致富增收。這個定位符合天府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能促進天府鎮的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縮小貧富差距。”龍林說。
天府鎮建設
天府鎮建設
有了準確的發展定位,天府鎮的轉型之路變得清晰起來。該鎮已聘請西南大學資深專家做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下一步,他們將根據規劃方案包裝項目,招商引資。
天府的旅遊規劃區將重點發展五大產業。一是發展果桑、獼猴桃、竹鼠等特色種養殖業;二是發展以開心農場、花谷、農事體驗為主的農業觀光體驗產業;三是發展自行車道、登山、垂釣、避暑養生、拓展訓練為主的康體產業;四是發展民間特色餐飲產業;五是打造天府抗戰文化、根雕文化、礦山文化、溶洞文化等文化產業。這些項目建設完成後,天府將成為一個集“觀光、休閑、健身、養生、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
從資源開採型到生態恢復型再到農業旅遊觀光型的產業發展思路,從富商到富民、從先富到共富的執政理念轉變,天府鎮在積極探索經濟轉型發展的道路上,一定會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