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碧霞祠的結果 展開

碧霞祠

碧霞祠

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初建於北宋年間。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

歷史沿革


據《泰山道里記》和《岱覽》載,唐代以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東封泰山時雕玉女像,鑿龕供於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間始建玉女祠,金改稱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間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當時稱金闕,現存岱廟)。清代順治年間神門上增葺歌舞樓及石閣,乾隆年間建御碑亭及鐘鼓樓,同治年間建香亭。康熙年間因水沖廟毀有過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又重修。
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碧霞祠的碧霞元君信仰


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國民間俗稱為“泰山奶奶”。關於碧霞元君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一般稱其為泰山神之女。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道教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在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奉之為神,禱之即應。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早期也並非泰山娘娘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所獨有。中國民間傳說的碧霞元君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碧霞祠,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碧霞元君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向其祈禱,許願還願,香火不斷。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三月十五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

建築


碧霞祠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高低起伏,參差錯落,布局嚴謹,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水平,在道教宮觀中極有代表性。
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碧霞祠大殿為五楹,九脊歇山式頂,瓦壟三百六十條,以象周天之數。蓋瓦、鴟吻、戧獸、大脊等均為銅鑄。檐下高懸雍正帝“贊化東皇”、乾隆帝“福綏海宇”巨匾。整個大殿雕樑畫棟,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為壯觀。
香亭在殿院中間,原是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后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