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陶
硬陶
硬陶,亦稱印紋硬陶。古代陶器的一種。硬陶在長江以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出土數量較多,是承襲當地軟陶發展起來的。
硬陶
硬陶器在春秋時是質量上乘的盛貯器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考古發掘顯示,商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有的已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為一般黏土,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而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
商周時期幾何形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少量發現。在江西、湖南和福建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現有硬陶。商代的硬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較多,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少量發現。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胎質比一般陶器堅硬、細膩,燒成溫度較高,器表拍印有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陶器表裡、胎質多呈紫褐色、紅褐色、灰褐色和黃褐色。其中以紫褐色硬陶燒成溫度最高,有的已達燒結程度。成型基本上採用泥條盤築法。
中文名稱: 印紋硬陶罐
英文名稱: Stamped ornamentation pottery jar
這件硬陶罐於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大墓出土,具備了硬陶的主要特徵。因胎料中含鐵量高而呈青褐色,因燒結火候高而表面形成一層光澤,猶如瓷器之釉;由於採用泥條盤築並拍打而成形,表面多有凹窩……這些特徵,在同時期的普通陶器上較少看到。尤其是器表的細密紋飾,更成為其獨特的裝飾。這是由於製作時匠人一手在器內撐托,一手持表面有紋的拍子在器表輕輕拍打,從而將紋飾留遍了器身。這件陶罐外表所飾是細小的方格紋,是硬陶器常見的裝飾紋樣。由於硬陶表面多有印上的紋飾,所以常稱為印紋硬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