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疳
血疳
● 英文名稱:Blood (Infantile) Malnutri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 以血虛為主的小兒營養不良。
● 疳證多是由餵養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不能濡養臟腑、經脈、筋骨、肌膚,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中以血虛為主要病機者稱為血疳。
● 在疳證的基礎上,血虛表現明顯。
● 疳證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髮乾枯,精神萎靡或煩躁,嗜食異物,大便不調為特徵。
● 血虛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舌質、爪甲的顏色淡白,頭暈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手足發麻,脈細無力等。
● 相當於現代醫學伴有貧血的中重度營養不良。小兒貧血的診斷標準如下:對於3個月~6歲的小兒,血紅蛋白<110g/L,6歲以上小兒,血紅蛋白<120g/L;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0f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1g/L。網織紅細胞數正常或輕度減少。
● 如何發現貧血
● ● 觀察是否有神疲乏力的癥狀;
● ● 觀察面色、唇色、下眼瞼黏膜、牙齦、口腔黏膜、手指甲床等,有沒有蒼白的表現。
● ● 如果有以上癥狀,應當及時就診確進行相應檢查。
● 如何補血
● ● 合理餵養,增加富含鐵質、維生素C和蛋白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腎、蝦米、蛋黃等動物性食品。
● ● 可適當增加黑木耳、海帶、大豆、芝麻、海帶、大棗、葵花子、核桃仁、龍眼肉等植物性食品。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