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貝母

葫蘆科假貝母屬植物

假貝母(學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是葫蘆科假貝母屬植物。鱗莖肥厚,肉質,乳白色;莖草質,無毛,攀援狀,枝具棱溝,無毛。葉柄纖細,長1.5-3.5厘米,葉片卵狀近圓形,長4-11厘米,寬3-10厘米。花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疏散的圓錐狀,極稀花單生,花序軸絲狀。果實圓柱狀,長1.5-3厘米,徑1-1.2厘米。種子卵狀菱形,暗褐色,表面有雕紋狀凸起,邊緣有不規則的齒。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東部和南部、湖南西北部。生長於陰山坡。

假貝母地下塊莖可以入葯,性味苦、微寒。有散結,消腫,解毒功能;用於乳癇腫,頸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乳腺炎,肥厚性鼻炎等症。

形態特徵


假貝母
假貝母
鱗莖肥厚,肉質,乳白色;莖草質,無毛,攀援狀,枝具棱溝,無毛。葉柄纖細,長1.5-3.5厘米,葉片卵狀近圓形,長4-11厘米,寬3-10厘米,掌狀5深裂,每個裂片再3-5淺裂,側裂片卵狀長圓形,急尖,中間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漸尖,基部小裂片頂端各有1個顯著突出的腺體,葉片兩面無毛或僅在脈上有短柔毛。卷鬚絲狀,單一或2歧。
花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疏散的圓錐狀,極稀花單生,花序軸絲狀,長4-10厘米,花梗纖細,長1.5-3.5厘米;花黃綠色;花萼與花冠相似,裂片卵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頂端具長絲狀尾;雄蕊5,離生;花絲頂端不膨大,長0.3-0.5毫米,花藥長0.5毫米,葯隔在花藥背面不伸出於花藥。子房近球形,疏散生不顯著的疣狀凸起,3室,每室2胚珠,花柱3,柱頭2裂。果實圓柱狀,長1.5-3厘米,徑1-1.2厘米,成熟後由頂端蓋裂,果蓋圓錐形,具6枚種子。種子卵狀菱形,暗褐色,表面有雕紋狀凸起,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長8-10毫米,寬約5毫米,厚1.5毫米,頂端有膜質的翅,翅長約8-10毫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野生於山坡、平原草叢及灌木叢中,適應性很強。喜溫暖濕潤環境。在深厚,肥沃,疏鬆的黃砂土上生長較好,乾旱和粘重土地生長較差,塊莖小。

分佈範圍


假貝母
假貝母
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東部和南部、湖南西北部。

繁殖方法


塊莖繁殖:每年早春或秋季,將地下塊莖全部挖出,選大者入葯,小者作種用。種植前要施足底肥,進行整地,作畦。開淺溝約6-9厘米深,溝距30-36厘米,然後在溝內每隔15-18厘米放塊莖1-2枚,覆土3-5厘米。如土壤濕度較好,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畝播種塊莖約40千克。多雨地區進行壠作,於壠的兩側底部開溝種植。
種子繁殖:中國北方4月播種。播種前將種子用溫水浸泡12小時,然後取出條播。行距30-36厘米,開淺溝4.5厘米,將種子均勻撒於溝內,覆土約1.5厘米,鎮壓,澆水。每畝播種量2-2.5千克。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假貝母4-8月為莖蔓生長期。8月以後至10月初降霜前,為塊莖生長期。田間施肥、澆水等,應根據其生長特點進行。
除草、鬆土:假貝母4月出后至6月蔓葉未覆蓋地面以前,除草鬆土,澆水。在8月以後,更應經常保持潮濕,莖蔓易生出不定根,扎入土中,吸收營養;而且降低地溫,有利莖生長。
追肥:6-8月,結合澆水追施糞尿2-3次,伲進莖葉生長。9月上旬追施磷、鉀肥,促進塊莖生長。
搭架:有的地方當苗高15-18厘米時,在行間插竹竿,供植物蔓莖攀援,以利開花結籽。

採收管理

用種子繁殖的假貝母,種后3年釆收。塊莖繁殖,當年秋季即可採挖。在10月下旬(霜降后)莖葉枯黃時,或第二年早春萌芽前均可採挖。割去地上部莖蔓,用钁挖出塊苤,取去泥士,用清水沖洗乾淨,放蒸籠中蒸透,或將大瓣用手掰開放水鍋中煮至無白心,取出曬千。每畝可收乾貝母175千克。假貝母以色淡紅棕,半透明,質堅實,斷面角質樣為佳。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褰,防變質。

主要價值


假貝母地下塊莖可以入葯,性味苦、微寒。有散結,消腫,解毒功能;用於乳癇腫,頸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乳腺炎,肥厚性鼻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