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學
道教哲學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形成於我國東漢末年:張陵創五斗米道,張角創太平道並利用太平道發動起義.后失敗,太平道的宗教組織幾乎不復存在:五斗米道經張陵、張衡.傳至張魯:張魯投降曹操,五斗米道得以延續。魏晉時期,五斗米道因尊老子為教主創立者張陵為天師,演變為天師道。適合魏晉門閥士族需要的神仙道教從道教內部逐漸分化出來:南北朝時期.北魏道士寇謙之在太武帝支持下,改革天師道,假託太上老君授其為天師,創立北天師道;南朝道教分為南天師道,代表人物陸修靜。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黃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東漢順帝時張陵倡導“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道教逐漸形成。東漢靈帝時張角創立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別。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是“道”,又把老子加以神化,視其為道。宣揚以神秘方術求得長生不死、度世成仙的觀點。提倡修鍊丹藥,創導祈禱、禮懺等宗教形式。道教自東漢形成后,經兩晉、南北朝得到進一步發展,到隋、唐、宋、元更加興盛,構成中國儒、釋、道三教之一。明代中葉以後才逐漸走向衰落。在道教的長期演變發展過程中,許多道教學者著書立說,闡釋道教教義,宣揚道教思想,其中包含著重要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觀。
張道陵(34~156年),即張陵。東漢五斗米道的創立者。原名張陵。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讀書,通達五經,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後來棄官隱居北邙山,學長生之道。漢順帝時攜弟子至鶴鳴山(一作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青城山)修道。永和六年(141年),假託太上老君,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傳道,信徒多達數萬人,創立道教。因人教者需出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張道陵所創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奉“老子五千言”為經典並自加解釋,認為人君按“道意”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愛民,民則和平;“人法道意,便能長久”,並以“道佐人主”(《老子想爾注》)為己任。東漢末年,張道陵的孫子張魯據漢中建立政權近三十年,後來歸降曹操,由於引起統治者猜忌,都功靖治荒廢,男女交合之術盛行思想渙散。早期道教除了《太平經》、《老子河上公注》、《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這四部哲學著作外寥寥。
道教產生以後,在很長時期內沒有注意義理建樹。雖然經過葛洪、陶弘景的論仙說等神仙信仰宣傳,但依然效果不大。《抱朴子》這套理論,儘管他吸取了某些玄學的觀點,但如果用魏晉玄學那種思辨性很強的哲學標準來衡量,他無疑是很粗糙的,他所採用的論證方法不是思辨的而是神學經驗的;上清派創始人物陶弘景長居茅山,又稱茅山派。他修鍊方法是《黃庭經》的存想又相信金丹,他最大的貢獻是對道教神系的構建。
葛洪、陶弘景的神仙道教在佛道之爭時對於早已完成老莊玄學化的本土佛學自然是被動無力的。直到南北朝以後.在影響日益擴大的佛教刺激下,才對義理開始重視起來回歸老莊元典,經梁朝道士孟景翼、孟智周、臧矜;宋朝道士宋文明、陳朝道士諸糅、竇略;劉進喜、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吳筠等一大批著名的理論家,義理體系便初步形成。
道教規定了許多戒律,它們是世俗道德善惡觀念和宗教信仰善惡觀念的綜合反映。道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等。戒是禁惡的意思,與禁惡相對的是勸善。所以十善與十惡,往往相提並論。道教的“老君五戒”為:①不得殺生;②不得葷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語;④不得偷盜;⑤不得邪淫。第一戒不得殺生,是指不得傷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鳥、獸、蟲、魚等等。這是體現慈悲的戒條,屬於宗教信仰的善惡觀念,與世俗道德無干。第二戒不得葷酒,這與世俗道德也不一樣。至於戒偷盜、戒邪淫、戒口是心非,皆與世俗道德觀念相一致。《玉清經》的十戒里,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和“不得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兩戒,與洞玄靈寶十善中“一念孝順父母”“二念忠事君師”相對應。世俗的傳統道德大力提倡忠孝,道教的戒律也極力重視這點,表現出世俗道德與某些道教信仰的善惡觀念相合的特點,但十戒里有“不得毀謗道法,輕泄經文”和“不得污漫靜壇,單衣裸露”兩條,主要是對道教徒們說的。屬於道教徒自身信守的道德規範,一般說來,不涉及世俗的道德,這是戒律的另一特點。道教耽信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恆有天人善神衛之,永滅災殃,長臻福”。這是認為人間的善惡行為,必定獲得天上神靈的禍福報應。足見道教的戒律體現著維護神學尊嚴和社會綱常秩序的永恆性。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苦縣厲鄉曲仁里,既現址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安徽渦陽縣老子故里。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拼音題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題名
並列題名
ISBN 978-7-5080-4122-3
責任者 盧國龍著
出版者 華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時間 2007
中圖分類號 B958
本書以哲學的理性思維揭開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的神秘面紗,運用抽象的邏輯方法鉤勒道教蕪雜形態背後的思想蘊涵,從而走出朦朧印象的種種誤區,達到對道教真精神的深切理解。
目錄
導論
上篇 從“神道設教”到“道教”
第一章“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禮俗之間的“統同”與“辨異”
第一節“統同”與“辨異”是因果互動的整體
第二節 風俗民情之“辨異”是禮樂“統同”的基礎
第三節 禮樂“統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論高度上
第四節 禮樂“統同”的兩種表現形式
第三章 漢代禮俗、信仰與道教的形成
第一節 禮學規範與禮儀實際的分別
第二節 封禪的儀式及信仰問題
第三節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蘊
第四章 齋醮科儀的古今之變
第一節 齋醮科儀之本旨
第二節 齋醮科儀的分類結構
第三節 科儀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節 清整科儀的常規性方式
中篇 從“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漢魏晉“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節“玄道”——漢魏晉道教思想的主題性概括
第二節“玄道”的根旨
第三節 本根論思想
第二章“重玄”的產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節 兩個孫登
第二節 從孫盛的詰難看玄學《老子》之困境
第三節 支道林的回應
第四節 歷史的疑問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義學與重玄學
第一節 南北朝道教義學之開展
第二節 有無通貫的道體論
第三節 清虛自然的道性論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學
第一節 佛道論爭中的理論問題
第二節 《本際經》和《海空經》的道體、道性思想
第三節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學
第四節 李榮志在虛靜的精神哲學
第五節徠 王玄覽的道性論和心性論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學
第一節 司馬承禎的修性養命之學
第二節 吳筠的性情修養論
第三節 唐玄宗《道德經註疏》的“攝跡歸本”論
第四節 《清靜》諸經論的性命學說
下篇 從方仙道到內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與道家的貴生思想
第一節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節 貴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
第—節 佛教對元氣生成論的衝擊
第二節 《參同契》的思想史價值
第三節“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論
第四節“推度效符證”的思想邏輯
第五節 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參同契》與唐宋道教的內丹理論
第一節 內丹的道與術兩個層面
第二節 道術結合與隋唐內丹道的形成
第三節 兩宋內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淵源
第四節 唐宋內丹道的理論內核——理氣“本然”論
第四章 內丹道中的心性學
第一節 唐宋內丹道的心性學
第二節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學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