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響

推動文化發展的文化載體工程

村村響也叫村村響工程,成為構建和諧社會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推動文化大發展的文化載體工程。

基本介紹


廣播村村響 信息實時通
近年,隨著廣播事業的全國性再度迅速崛起,在各級部門領導下,採用調頻技術恢復農村廣播,使農村廣播的發展水平滿足於農村基層的需要,滿足廣播電視協調發展的需要。使這塊上連中央、下連百姓的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宣傳陣地得到鞏固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社會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推動文化大發展的文化載體工程。
一、廣播村村響的重要性。
農村廣播“村村響”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件大事,是推進農村思想文化建設、加強廣播農村覆蓋的重要工作。是一項惠民助民親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是落實中央“三農”工作,建設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農村廣播覆蓋面廣,滲透力強,是溝通政府與農民群眾聯繫的橋樑和紐帶,對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群眾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農村文化相對薄弱,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應更好地深入農村,發揮黨的喉舌作用,是當前不容忽視的問題。村民很難做到按時收看電視新聞、定時閱讀報紙及時上網瀏覽信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廣播的形式活、收聽面廣、傳遞速度快、傳遞信息不受時空限制,投資成本低、宣傳效果好等特點,有其他宣傳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農村基層幹部群眾了解新政策、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和上傳下達的便捷渠道。
二、實施廣播村村響工程,是鎮村兩級加強與基層群眾交流溝通的需要
1、農村廣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連接黨與人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但我國目前四級辦廣播電視的體制,使鎮、村兩級基層組織不能進入這一文化宣傳平台,而鎮、村宣傳又無其他傳輸載體,只能通過召開會議、下發文件等傳達貫徹上級精神,安排部署鎮、村工作。但是,由於基層幹部的素質、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對上級精神的領悟也有差異,群眾聽到的可能是“走樣”的政策。而通過農村廣播這一平台,鎮村就可以完整插入要宣講的內容,有關政策、決策能夠方便快捷地送達農民身邊,得到村民的理解和認同。
2、建立市(縣)、鄉鎮、村廣播網,傳送中央、省市及鄉鎮廣播新聞和對農節目,通過現有的農村廣播聯網實現,造價低廉,鄉鎮和村廣播室均可隨時插播,可實現鎮與各村點對點廣播和廣播式廣播,使農村充滿生機和活力,實現地方政府、農民群眾、廣電部門全面多贏的局面。
3、農村廣播是鄉鎮綜合文化站必備的工具鄉鎮文化站的職能是
(一)舉辦各類展覽、講座,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經濟信息,為群眾求知致富,促進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二)根據當地群眾的需求和設施、場地條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和廣播、電影放映活動;指導村文化室和農民自辦文化組織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
(三)協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單位配送公共文化資源,開展流動文化服務,保證公共文化資源進村入戶。農村廣播使鄉鎮文化站更加快捷方便的針對農村基層開展服務。
4、廣播村村響搭建起鎮村兩級與基層群眾對話的平台通過農村廣播,鎮村幹部可以不定期進入廣播站室,通過廣播與農民進行零距離交流和溝通,減少了各種會議,節省了工作環節,節約了管理成本,拉近了干群距離,鎮村幹群關係明顯改進。特別是在發生群體上訪事件時,鎮村黨委通過廣播對上訪者反覆進行說教、引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避免了發生不必要的糾紛,防止了干群矛盾升級,是鎮村黨委處理應急事件不可多得的好幫手。5、廣播網高效實用的宣傳效果 廣播作為現代媒體的重要傳媒,不只能最快捷,最迅速地傳達政令,及時發布新聞和各種信息,廣大的農村人口眾多,村民居住分散,少數自然村地處偏僻,廣播村村響后,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疫情等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大大增強,能夠迅速動員民力,展開施救。成為政府的特殊工具,結束了無統一應急廣播的局面。廣播以宣傳的開放性和收聽的被動性這一鮮明特色,成為諸多媒體中的強勢傳媒。覆蓋區內不論乘車。逛街......都處於廣播網的有效覆蓋下,保證了它的宣傳效果。電視報紙的任何節目或版面都有較固定的受群體,而廣播網的受群體是多層次的,不管哪個文化層次,哪個年齡層次,哪個性別層次,只要在信號覆蓋區內每天都得接受廣播,所以商家可通過廣播迅速。廣泛。有效地把商品宣傳出去,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當前廣播、電視、報紙三大媒體相互補充,互不干擾,構成強大的現代媒體系統,廣播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工具由來已久,與打造文化強省的文化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相互促進。
三、村村響方案介紹:
1、融合技術性解決方案
針對應急廣播農村大喇叭行業,康通電子利用現有的IP技術、RDS調頻技術、TS數字音頻技術,自主研發生產自有品牌的軟體、硬體產品,整合周邊產品資源為行業客戶(廣電局、電視台、廣電網路公司、工程商)提供整體行業解決方案和產品。
康通電子應急廣播農村大喇叭融合技術解決方案採用多網多模式融合性技術解決方案,針對當地實際的網路情況,地理環境等,結合多年市場實踐經驗,提供穩定安全的融合技術方案。
目前主流模式有:IP模式、IP+調頻模式、TS流模式、有線調頻模式、TS流+調頻模式等幾種主流模式。
IP+調頻模式方案
適用條件:寬頻網路或廣電雙改網路通達行政村部,但自然村沒有覆蓋。
系統說明:系統利用現有的網路資源,將廣播信號以IP數據包的形式傳送到行政村,再利用廣播控制主機的RDS編解碼功能把IP信號轉換RDS信號,通過調頻發射機進行調製放大,以無線調頻的方式發送到每個廣播點,解決廣播最後一公里的覆蓋的問題。
優缺點分析:
充分利用現有的網路資源,組網比較靈活,解決了信號最後一公里覆蓋問題,系統末端採用無線的信號方式,解決因地形複雜,施工布線困難等問題。
但是該技術對於有線寬頻網路或有線電視雙向改造具有較高要求,有線寬頻網沒有通達或有線電視沒有進行IP化改造的地區無法使用該技術。
TS流模式方案
適用條件:該技術適用於有線/地面數字電視網路已通達的地區,無需重複布線或布點。
系統說明:系統基於TS流信號傳輸,在廣播系統管理平台的協調作用下,能夠按照確定的封裝協議和數據格式,按需形成日常廣播消息指令,根據需要送達至數字電視前端,各路信號經復用器進行合流處理后,送入QAM調製器進行調製,根據傳輸線路的不同:可分為兩種傳輸方式:
1、有線數字電視:採用DVB-C制式,利用同軸線纜傳輸。
2、無線地面數字電視:採用DTMB制式,利用無線地面數字電視發射機發射無線信號進行傳輸。
優缺點分析:此技術的優點在於可以採用數字信號進行傳輸,質量高,失真小,可以傳送音視頻文本等多種形式的應急廣播,以滿足今後應急廣播村村響發展的需求。
但是此技術受限於目前有線/地面數字電視網路在縣級以下通達情況,以及縣級以下平台TS流適配、復用、加擾等設備的部署情況,在不具備TS適配、復用等功能的平台(如鄉鎮、行政村)無法實現本地插入,不具備脫離上級獨立進行應急廣播播出的能力。同時,需要單獨規劃應急廣播頻點,或佔用現有廣播電視頻道來完成應急廣播節目的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