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水鎮

灣水鎮

灣水鎮,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地處凱里市北部,東鄰旁海鎮,南連灣溪街道、洗馬河街道,西抵龍場鎮,北界黃平縣翁坪鄉,行政區域面積76.74平方千米。

元代時期,屬播州宣慰司;1992年1月,灣水、米蒿2鄉合併為灣水鎮。截至2018年末,灣水鎮戶籍人口為28388人。截至2020年6月,灣水鎮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灣水村。

2011年,灣水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220元。2018年,灣水鎮有工業企業3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建制沿革


元代時期,屬播州宣慰司。
明、清時期,屬清平縣。
民國二年(1913年),為爐山縣第三區第三分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爐山縣第六區灣水鎮、岩屯鄉、長溪鄉、平東鄉、樂梁鄉、革種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置灣水聯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灣水聯保改為灣水鄉。
1953年,灣水鄉析為灣水、曲江、岩寨、里仁、洛榜5鄉。
1956年,合併為灣水、洛榜2鄉。
1958年,成立新江公社。
1961年,改設灣水、里仁2公社。
1966年,改設灣水、米蒿2公社。
1984年,改灣水、米蒿2鄉。
1992年1月,灣水、米蒿2鄉合併為灣水鎮。
灣水鎮政府
灣水鎮政府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灣水鎮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灣水、岩庄、岩寨、洪溪、灣水、曲江、王司公、魚良、里仁、翁困、依友、江口、甘口、米蒿、格種、桐木、長坡、筆書;下設8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灣水鎮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灣水村。
灣水鎮
灣水鎮

自然資源


灣水鎮
灣水鎮
鎮內地域廣闊,土壤肥沃,氣候溫曖濕潤,日照長,雨量充沛,年無霜期315天以上,適宜於各種蔬菜、水果生產。鎮內盛產蔬菜、水果、香料等,1998年以來先後建立1000餘畝優質果品基地。現有5000餘畝,宜林宜牧荒山荒地,山區資源開發潛力大。境內有豐富的煤、鐵、鋁礬土、重金石、紅棉石等礦產資源,鎮內生產加工的鐮刀、菜刀、砍刀、石磨、鐳缽和馬尾斗笠等有悠久歷史,暢銷省內外。

人口


2011年末,灣水鎮總人口17975人。另有流動人口5890人。總人口中,男性9329人,佔51.90%;女性8646人,佔48.10%。總人口中,以苗族為主,達17469人,佔97.18%。2011年,人口出生率16.51‰,人口死亡率8.02‰,人口自然增長率8.4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9人。
截至2018年末,灣水鎮戶籍人口為28388人。

經濟


農業

2011年,灣水鎮完成農業總產值10335萬元。
2011年,灣水鎮生產糧食4678.7噸。
灣水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0.7萬頭,牛年末存欄0.38萬頭。
截至2011年末,灣水鎮有森林面積34815畝,林木覆蓋率41.29%。
灣水鎮漁業以稻田養魚為主,其次為江河捕撈。2011年,水產品總產量241噸。
2011年,灣水鎮有大型農業機械57台(輛)。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灣水鎮有小學5所,在校生1755人,專任教師15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5%;初中1所,在校生914人,專任教師6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88.3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灣水鎮有市科技推廣機構5個。

文化事業

2011年,灣水鎮有文體廣播電視中心1個,衛星地面接收器1374個,有線電視用戶511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灣水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7個;病床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8張,固定資產總值94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助理執業醫師1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927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054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灣水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4戶,人數203人,支出51.2萬元,比上年增長50%,月人均210元,比上年增長4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53戶,人數4288人,支出288萬元,比上年增長5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8人,支出2.59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0人,支出1.7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0人次。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62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2100畝,直接經濟損失2003萬元,救災支出24.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4.96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2018年,灣水鎮完成農村實用人才培訓4次377人,完成職能技能培訓12次389人。開展農村危房等級評定。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3277人,參合率100%。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507戶1274人,發放保障金361.6783萬元,發放在鄉傷殘軍人4人優撫金7.5551萬元,落實高齡補助520人補助金51.056萬元,落實五保戶補助53人保障金43.2162萬元。發放38人醫療救助金18.36萬元。為退役軍人辦理免費乘公交車IC卡7人,臨時救助貧困、傷殘軍人,向141戶優撫對象發放生活補助107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灣水鎮有郵政所1個。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569戶。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灣水鎮有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道3.5千米,日供水能力400噸,用水人口2700人,有排水管渠1.5千米。

交通


2011年,灣水鎮有凱谷公路過境20千米,凱施公路過境3.2千米。

發展目標


1、貧困人口脫貧率達60%以上,儘快解決灣水鎮米薅片2000多貧困人口生活問題和脫貧問題,無勞動能力的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扶持,實現“三個一細胞工程”的目標“每戶有一畝經濟林,每戶就近或向外轉移1個勞動力,每戶有1個人掌握一項二、三產業就業致富門路)。到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00元以上。年均增長10%.
2、連片開發、整村扶貧效益明顯。到2015年,實施連片扶貧開發的區域要達到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以香蔥種植為特色主導產業帶動作用明顯。五年內,米薅片區8個村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交通便利,農業灌溉得到保障,建成集中連片的香蔥種植基地3000畝以上,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出行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民逐步脫貧致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

發展重點


一是通過公路交通建設,改善群眾出行條件,促進物流暢通,繁榮該片的商貿。二是根據我鎮米薅片區8個村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在該8個村重點發展香蔥種植的農業發展規劃,改變我鎮米薅片區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單一農業模式,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使該片的香蔥產業上規模,並通過香蔥產業發展的虹吸作用,促進其他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而達到農業增效、農村增收。
積極推進”雙轉移“戰略(把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勞務經濟作為支柱產業來培植,依靠組織勞務輸出,建立農貿市場,發展壯大勞務經濟,積累資金,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化人力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同時努力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變,為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強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興修水利、灌溉渠道防滲,搞好通村公路建設以及人畜飲水安全,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為我鎮米薅片區扶貧開發創造條件,打下堅實基礎。通過發展種養殖業、勞務經濟等產業,帶動就業,解決剩餘勞動力。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重抓好計劃生育工作,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幹部理論水平,修建村級綜合服務站、群眾綜合活動室等,做到醫保、低保、養老保險對象全面覆蓋。

民俗文化


全鎮總面積78.54平方公里,共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580戶,24991人,其中苗族佔98.7%以上,是苗族同胞聚居的鄉鎮之一,貫穿全境的重安江長22公里,兩岸翠柳修竹,江面木船穿梭,水中魚群閒遊。巍巍苗嶺樹木郁蔥,鳥語花香,苗疆的山水使人心曠神怡。美麗的江口大峽谷,神秘的千年麻榔樹,玄妙龍鳳宮溶洞,溫柔的十里淺灘,雄壯的大象飲水石。讓人目不暇顧。優雅濃郁的苗族風情,絢麗多彩的民族節日,獨具匠心的苗居樓群,古樸多姿的蘆笙舞,熱情奔放的山歌、酒歌、飛歌,別具一格的苗族服飾等,使你流連忘返。這顆重安江畔明珠——灣水,是一片等待您開發的神秘處女地。這裡的人民熱情好客,地方節日多。
凱里灣水苗族武術隊在澳門勇奪22枚金牌
凱里灣水苗族武術隊在澳門勇奪22枚金牌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灣水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重安江西岸,此段河床灣急,因此得名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