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水簾洞

國家AAAAA級景區

花果山水簾洞是我國各地風景旅遊區景點。全國水簾洞有:江蘇省連雲港市花果山水簾洞、河南省桐柏山水簾洞、甘肅省武山縣水簾洞、福建省武夷山水簾洞、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水簾洞、廣西百色市靖西縣湖潤鎮水簾洞、貴州省安順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水簾洞、山西婁煩花果山水簾洞、寧德兔耳嶺風景區水簾洞等。

近年來,國內文化學界對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主人公孫悟空的“戶籍”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相繼出現江蘇說、河南說、福建說、甘肅說、江蘇連雲港說和山西婁煩說等多種爭端,其中以連雲港花果山認可度最高。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康熙50年,由於地震,海水東退,連雲港花果山由海島成為陸地。

花果山位於連雲港市南雲台山中麓。唐宋時稱蒼梧山,亦稱青峰頂,為雲台山脈的主峰,是江蘇省諸山的最高峰。李白:“明日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與蘇軾:“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寫的都是雲台山。被譽為:“海內四大名靈”之一。花果山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景區、全國文明旅遊區示範點。花果山以古典名著所描述的“孫大聖老家”而著稱於世,因美猴王的神話故事而家喻戶曉,名聞海內外。

2016年8月3日,國家旅遊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連雲港花果山景區被批准為5A級景區。

文化活動


歷史事件

花果山水簾洞
花果山水簾洞
許多學者研究《西遊記》花果山的歸屬地從其作者吳承恩入手,實際上,吳承恩是魯迅與胡適的個人觀點,依據嚴重不足。民國以前各《西遊記》版本的作者信息有“羊城沖懷朱鼎臣編輯”、“華陽洞天主人校”及“楊致和”,楊致和的人物、身世暫無信息,從朱鼎臣(明嘉靖)曾撰寫《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來看,羊城朱鼎臣為《西遊記》原作者的可能性非常大。
花果山內還必須有泉水與山洞,猴王帶著猴子們順著泉水到了水簾洞,按小說內容,水簾洞的特徵是洞口很小,僅容猴子們鑽進去,有一回沙和尚來花果山,甚至沒有找到水簾洞,而洞內很大很深,洞內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並於東海連通,同時洞口朝北(太白金星兩次赴水簾洞招安孫悟空,均面南而立)。大嶺山山內有大型的泉水,水資源非常豐富,大嶺山內一直傳說有一神秘山洞,洞中原來是個石林,石頭形態各異,姿態萬千,洞穴曲徑通幽,峰迴路轉,石林延綿20多公里。抗日戰爭期間,東江縱隊曾發現此山洞,林場職工也曾進入過洞中避雨歇息,後來卻再也未能找到它。
縣誌記載
《東莞縣誌》中亦有載,言大嶺山內有石洞,在石崖旁,洞口小,僅容一人進入,洞內深數里以上。這段文字與《西遊記》對水簾洞的描述吻合度極高。大嶺山有許多泉水湧出,可以看出這山的空心的。第一回:“眾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第三回:“四猴道:‘我們這鐵板橋下,水通東海龍宮界’”。筆者為尋找這個山洞付出了艱辛努力,多次組織探險隊進山尋找,最終,在大嶺山鎮大環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經老年村民指認,在位於大嶺山北坡的大環村老虎岩水庫上方找到一個山洞的入口,洞口朝北,三十年前村民曾經進洞,並在裡面走了很遠的距離並在洞內聽見海上船的聲音,估計該洞與珠江口的龍穴島連通,但是由於洞口塌陷,探險隊進入山洞約十米后便無法前行,洞內有泉水流出,該山洞為水簾洞的可能性非常大。
走進大嶺山,我們還可以發現大嶺山山區各廟內供奉孫悟空。如大嶺山觀音寺、馬山廟、水濂山古廟均供奉有孫悟空像,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日,成千上萬珠三角地區鄉民會帶了香火、貢品來這些寺廟前祭拜斗戰勝佛誕,這在國內外各廟宇中是罕見的。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也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傳說神話十分豐富,盤古廟、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築隨處可見。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多次來桐柏山考察后認為:“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這裡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的傳說,《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
相傳大禹治淮,發現淮水泛濫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陽神的兒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針捉拿,捉住後用鐵鏈束於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戀桐柏山水美景,不願隨大禹東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將其斬首。當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塊將大禹怒斬庚辰的整個山頂圍砌,叫作“太陽城”。盤古文化、太陽神文化在積澱沉厚。
此外,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遊覽,后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桐柏山淮源景區為“西學”提供了起源。
這在國內景區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見的。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佔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安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丰曾在此修真,境內的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軼事典故

按《西遊記》,花果山所在之國為傲來國,傲來為鰲來之諧音,東莞有金鰲像與金鰲塔,珠江口古時亦稱為鰲洋。東莞市的民間故事傳說中,女媧在東莞石排鍊石82塊,用了其中的81塊去補天,還有一塊不知所蹤;還有珠江口龍穴島的龍王用定海神針在虎門降服大小兩隻老虎的傳說。
神話小說《鏡花緣》,取材於東莞附近的河源市萬綠湖,東莞望牛墩鎮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這些間接證明中國神話的起源地在廣東,按《東莞縣誌》,黃嶺為嶺南第一名山,位於城南三十五里,如此,嶺南第一名山黃嶺(黃旗旗峰)當為今之大嶺山而非東城區一處小山包,這一點與《西遊記》開篇即表:“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相對應。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東莞大嶺山各項特徵與名著《西遊記》之花果山完全吻合,是明確無誤的大聖祖地、十洲祖脈、三島來龍,這一獨有的、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統戰資源值得我們去關注與開發。
古往今來,淮河源孕育出大量的神話故事,如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孫悟空出世等。據有關專家論證,桐柏山便是舉世聞名的盤古神話的發源地。《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盤古開天,“血為淮瀆”。盤古文化在桐柏山源遠流長,這裡有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墓等天下奇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一曰淮,二曰濟。那時,便有了位於現今桐柏縣淮源鎮的淮祠。淮祠旁邊的水井,謂之淮井;井上有亭,謂之淮井亭;井邊有鐵柱,柱上的鐵索深沉井底。相傳大禹治淮,把淮河水妖巫支祁鎖在淮井裡。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記述,巫支祁便是孫悟空的原型。吳承恩於明嘉靖年間在與桐柏相鄰的新野任縣令時,多次到淮河源觀光,因此《西遊記》中許多方言均為桐柏方言,桐柏山的水簾洞、花果山、通天河、太白頂、桃花洞、放馬場、流沙河等景點均與《西遊記》中的描述相吻合。宗教文化是桐柏文化的一大特色。清代以前重道,淮瀆廟對面金台山上的金台道館,為南北朝時南朝的四大道觀之首,水簾洞被道家定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後,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白雲山系,成為飲譽海內外的佛教聖地之一。桐柏山一地多寺,僅太白頂周圍就有20多個寺院,堪稱中州一絕。
相關典故
魯迅先生:孫悟空的原型是淮水水神巫支祈。巫支祈何許人也?唐代的韋絢在他的筆記《戎幕閑談》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唐永泰年間(唐代宗李豫年號,公元765年至766年),楚州刺史李湯得到一個漁人的消息,說在龜山下釣魚時,偶爾發現深水下有一大鐵索,“盤繞山足,尋不知極”,李湯於是招集了數十名水手和五十多頭牛強行牽拖,其時水面上忽然“驚浪翻湧,觀者大駭”,等到拖上岸時,奇迹出現了:
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彩若電,顧視人焉,欲發狂怒。觀者奔走,獸亦徐徐引鎖,拽牛入水去,竟不復出。
後來,有一個叫李公佐的人在東吳訪古時,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名叫《古岳瀆經》(即古《山海經》)的書,第八卷有文字記載說,大禹治水時在桐柏山遇到“淮渦水神”巫支祈興風作浪,阻礙治水,於是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巫支祈的頸子,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銅鈴鐺,然後把他壓在淮河南邊的龜山腳下。而這巫支祈“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正好與李湯見到的怪獸一模一樣。宋代李昉在《太平廣記》中對此事全文轉錄。另外,宋代曾慥《類說》、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清代蔣義彬《千金裘》、阮葵生《茶餘客話》、周清原《西湖二集》、袁枚《子不語》、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宣鼎《夜雨秋燈續錄》、薛福成《庸庵筆記》等書中均有轉載,部分還敷衍出了更新奇的故事。這就是魯迅所持觀點的依據。這一傳說本身雖屬無稽之談,但並不影響神話小說創作的借鑒和發揮。

藝文作品

西遊記拍攝地
《西遊記》第一集是“猴王初問世”,其拍攝地點遍布大江南北。開篇中石猴從海上亂石中迸出的降生地點的確是在連雲港,但接下來的石猴狂奔就到了荒灘的海南亞龍灣。再接下來的群猴嬉戲則轉至貴州花溪公園。劇中,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的瀑布和水中石窟曾經迷倒了很多觀眾,許多人甚至專門為此到連雲港旅遊。水簾洞的拍攝地點並不在連雲港,而是貴州黃果樹瀑布和湖南冷水江。
花果山水簾洞
花果山水簾洞

建設背景


水簾洞是遊客最為嚮往的地方。吳承恩就是受了這個水簾洞的啟發,在《西遊記》中給早期的孫悟空提供了一個神話色彩十分濃郁的活動場所。全國各地的水簾洞很多,但都是《西遊記》流行以後起的名字,只有這裡的水簾洞是在《西遊記》風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張朝瑞在為三元宮寫的一塊碑記里,便記載著水簾洞是香客必游之處。石壁上“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時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時《西遊記》還不曾出書。
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內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台。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書,賜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來海州改革鹽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國庫轉虧為盈,出現了短時期的中興局面,因此皇帝給予他親書室名的殊榮。三年後,陶澍又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再次來海州巡視鹽政改革的成效,併發起雲台山廟守的修繕工作,大興土木,使這一帶風景區頓時面貌一新。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當地人便將御書“印心石屋”發行量地水簾洞旁。“靈泉”二字是嘉慶年間知州師亮採的手筆,“靈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雖不大,卻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間傳說通往東海龍宮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花果山位於江蘇省連雲港雲台山境內。花果山山門建成於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門口,《西遊記》氛圍便撲面而來。山門是在傳統古城門的骨架上,用現代表現手法加以渲染。正門上首為孫悟空的頭像,背襯圓形圖案,象徵功德圓滿,法輪常轉。
北側有唐僧師徒4人西方取經的浮雕,下方有6隻圓雕雄獅把門,廣場四周有109隻石猴迎賓。山門背面的匾額上鐫“東勝神洲”四字,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先生題寫。透過中間的門洞,可看到松林中吳承恩雕像。步行沿仙人橋、竹節嶺、十八盤登山,也可乘汽車直抵山頂。十八盤路側有一塊石頭形似鯉魚,頭在地面,半獻身子在地下。相傳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穩,派許多陰陽先生到各地去查訪和破壞龍脈,這天有一位來到雲台山,發現了鯉魚石,又見這條嶺上有個第一天門。他知道鯉魚只要跳過天門便成了龍,托生在山主家,長大就會搶奪皇帝的江山。陰陽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他。山主很高興,便問怎樣才能使鯉魚跳過天門。陰陽先生對他說,只要在鯉魚石旁修個十八盤,就能順勢飛上天門。於是山主僱人晝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盤,陰陽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來鯉魚跳過天門才能成龍,若是落在十八個盤子里,那隻能是人間的一道菜,風水也就這樣被破了。攀上十八盤,走不多遠便是南天門。在《西遊記》里它是玉皇大帝靈霄寶殿的外大門,每次孫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經過這裡通報。南天門舊有關帝廟,毀於日寇的戰火,林則徐曾在鴉片戰爭前到這裡觀賞過,並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由南天門下行抵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於群山環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裡匯合,然後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向上攀登。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於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松濤盈耳,鳥語花香,把遊人的疲勞消除得一乾二淨。
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面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遊客休息品茶,現闢為吳承恩紀念館。沿山路攀緣或乘纜車可至三元宮。三元宮是雲台山區的主廟,也是花果山的主體建築。
三元信仰源遠流長,早在1600年多年前東晉時代,干寶的《搜神記》上便載有東海人陳光蕊,生了三個兒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三界本來為宗教術語。道家所說的“三界”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個世界或是宇宙範圍。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在薩滿教術語中則指宇宙上、中、下的記敘。明代蘇北魯南三元信仰非常興旺,萬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謝淳破家擴建三元宮,奠定了三元宮建築群的基礎。《西遊記》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堅定信仰者,書中說唐僧是東海陳光蕊的兒子,這廟裡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三元宮易名海寧禪寺,改塑釋迦牟尼佛,三元聖像已移至東配殿。
海州,即今連雲港市海州區,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白虎山、漢代孔望山摩崖石刻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是理想的旅遊勝地。同時它還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優越的投資環境。
花果山水簾洞
花果山水簾洞

主要景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武漢、鄭州、南陽、信陽、襄樊、河南油田六個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帶,南距武漢175公里,東距信陽75公里、北距鄭州343公里,西距南陽125公里,312國道沿景區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方圓數百里眾旅遊觀光、度假避暑、科研考察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勝地。
水簾洞
水簾洞是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絕壁上。洞寬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通天河水飛流直下,掩遮洞口,雨則龍吟虎嘯,晴則遊絲斷珠;洞內一泉捐滴,匯於一石缽內,其水甘甜凌冽,四季不涸,周有石桌石凳可供小憩。透過如雪飛簾,盡可遠眺太陽城等山色寺景,“水簾掛雪”是明清以來桐柏八景之一。
水簾寺
洞下水簾寺,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原佛教聖地,宋代元祐年間曾修葺過此寺,1984年桐柏縣政府又重修新建,現有大雄寶殿、毗廬殿、玉佛樓、天王殿、僧房樓、功德堂、禪林院、羅漢堂、華藏圖書館各類殿堂房舍120間,各類佛祖菩薩像120多尊,大型木刻金剛經12面,日本版大正藏兩部經書二萬餘冊。梅花、松雲二溪寺前交匯,呈雙龍捧珠之勢,終日晨鐘暮鼓、佛氣氤氳。寺旁還有竹林精舍、觀音禪林、妙法寺、石盤寺、尚元寺等,一地多寺,寺寺相連,堪稱“中州一絕”。水簾洞西側峻岭上有一卧佛,首南足北,仰天而卧,頭枕元寶垛,腳蹬花果山,身長綿延6公里。佛的髮髻及眉、眼、口、鼻清晰可辯,十分神秘、逼真。
桃花洞
桃花洞位於太白頂西側的大峽谷內,峽谷兩側峻峰擎天,古木森森,岩石壁立,大小七十二洞分佈其上,其中西壁有一大洞,即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女居住之地。桃花洞寬丈二、高九尺,深逾七丈,深處有井叫“龍池”。東壁有“觀音洞”,供有石雕觀音和十八羅漢;北有“孫臏洞”,上下兩層,縱深數丈,傳說孫臏曾在此著書立說;南有“鑼鼓洞”,在洞中擊石,聲如鑼鼓,奇妙異常。桃花洞前的普化寺,是中原標準的窟寺文化代表,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峽谷底巨石磊磊,溪流叮咚,是澧水的源頭,流入長江。桃花洞一溪連三潭,下有桐柏著名的“仙人擺布”景觀,其間的神話傳說,更是妙趣橫生,內有天橋寺、鐵佛寺“漢蛟望淮”等景觀。陽春三月,桃花洞前漫山桃花盛開,花紅十里,香溢滿谷,宛若朝霞,瑰麗妖嬈。“桃洞鋪霞”為桐柏明清古八景之一。
太白頂
太白頂位於桐柏縣城西十五公里的國營陳庄林場境內,是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山勢峻峭,景色奇秀,雄偉壯觀,遠近聞名。登頂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萬山俱下,極目千里。頂上有名剎雲台禪寺,為佛教臨濟宗白雲山系祖庭,堪稱中原的布達拉宮。寺東側有大淮井,是淮河源頭;井東南30米遠石壁間有張良洞,傳說張良功成身退,辟穀於此;還有松月台、老虎洞、小淮井等景觀。太白頂山頂四周林木遮天蔽日,1982年闢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41種,且南北兼容,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水簾洞是桐柏山之旅的第一個景點。巍巍桐柏山層巒疊嶂,樹木蔥翠,溪流潺潺,雲繞霧漫。雄偉壯觀的水簾洞山門突兀眼前,蘇軾所題“水簾洞”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山門左側一尊豎石鐫刻著“天趣苑”三字,預示著我們將進入妙趣橫生的風景勝地。遠遠便聽到有水濺落的聲音,接著便可以看到一線飛瀑從懸崖峭壁上俯衝而下,就好像一條流動的白緞從天而瀉,這也是古人形容的“半山垂下水晶簾,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古無人能卷得,月鉤空掛碧雲邊”的水簾掛雪。由於至今無人捲起,所以它一直懸掛在那裡,裝飾著水簾洞。
站在妙法寺的頂端,從遠處欣賞水簾洞的全景。但見青山環繞中,綠樹掩映下,一條飛瀑從水簾洞前垂落而下,其間雲霧氤氳,鳥兒翱翔。水簾寺靜靜的坐落其下,與水簾飛瀑相映成趣,可謂禪味幽幽。
游過水簾寺、大雄寶殿、彌勒殿,經同歸蓮華門,過白石橋,行至水簾洞下。常年的瀑布飛濺,谷底集水成潭,潭名浴龍潭,潭水清澈明亮,魚戲娃游。站在潭邊,任憑水花濺在臉上、身上,直覺涼風颼颼,神清氣爽。在谷底仰望水簾洞和水簾瀑布,有別是另般風情。“萬古風雲洞,千年雨露天。紅塵飛不到,高掛水晶簾。”它高懸半空,與世隔絕,與清風為伍,與白雲作伴,真是神仙眷顧的地方!沿著古樸的石階
拾級而上,一路上古木參天,修竹茂盛,山花爛漫。桐柏山吸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孕育著數千種奇花異樹。一路走去,只見樹榦上標註有“青檀”、“珊瑚撲”、“香果樹”、“油桐”等名稱的樹木形態各異,姿態萬千,或虯枝碩葉,或紮根岩石,或一飛衝天,給人以無盡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水簾洞吸引了古今許多文人騷客到此遊玩,留下了大量題詠碑刻,讓我們不時駐足品味。山路彎彎,曲徑通幽。來到水簾洞內,驚見洞寬異常,可納百人。洞內岩壁濕潤,水珠下滲,與洞外真乃兩重天地。瀑布飛流而下,遮掩著洞口,宛若一幅天然的門簾,“水簾洞”因此而得名。身處水簾洞,猶如身在天宮的瓊樓玉宇中,真的讓人有飄然若仙之感。
花果山水簾洞,坐落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閆家鄉王坪村曹家寺,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遠近聞名的佛道教洞窟。洞窟開鑿在長約1公里、高30多米的山崖上,山上有桃樹、杏樹,每到春季,野花滿山,奼紫嫣紅,處處瀰漫著濃郁的花香。一到雨季,洞窟前珠簾垂掛,薄如絹帛,故名“花果山峽水簾洞”、“達摩洞”(或獻花洞)。兩洞各深5米,高約4米,寬約10米。洞內現遺存有兩口鐵鐘,上面鑄文:“清水縣漆馬營川有花果山水簾洞一處,達摩洞一處,主持僧人大和尚然服。康熙三十一年吉日造。”另遺有一台鐘磬,鐫刻“然服和尚”。
根據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有關文史資料記載,花果山水簾洞,始鑿於唐代。水簾洞、達摩洞內壁遺存的飛天壁畫,俊秀飄逸,絢麗多彩,酷似唐代的壁畫藝術風格。根據洞內兩口鐵鐘所鑄文字記載,洞窟佛事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然服和尚主持。經過千百年時光,洞內的壁畫和塑像在戰爭和文革中屢遭浩劫,已蕩然無存。如今這裡經2003年至2008年間當地群眾兩次維修,在水簾洞、達摩洞前增加了一座觀音殿,還修建洞庭山門一座。每年正月初十舉行傳統廟會和三月三的桃花會,屆時附近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燒香拜佛,祈求幸福安康。
花果山水簾洞2006年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列入縣級風景名勝區。
花果山水簾洞
花果山水簾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