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倩
李萍倩
中國電影導演。原名李椿壽。原籍安徽桐城,生於浙江杭州。肄業於上海滬江大學。20世紀20年代初在明星影片公司附屬電影學校學習。
李萍倩(1902~1984)
李萍倩
1925年,主演了神州影片公司的第一部影片《不堪回首》,後任導演。1926年,執導影片《難為了妹妹》,狀寫人情冷暖,指摘世態炎涼,在創作上承襲和發揮了“神州派”注重“潛移默化”的藝術主張。
1927年後,為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導演了《紅寶石》、《情慾寶鑒》、《劫后孤鴻》等影片三十多部。1931年,與邵醉翁聯合導演了中國最早的片上發音有聲片之一的《歌場春色》。
1932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導演。1933年2月,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在上海正式成立,被選為執行委員。1936年1月,在全國抗日民主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參與發起成立上海電影界救國會。
1932~1936年,先後導演了《舊恨新愁》、《琵琶春怨》、《豐年》、《現代一女性》、《時代的兒女》、《人倫》、《三姐妹》、《熱血忠魂》、《桃李爭艷》、《夜會》等影片。其中《時代的兒女》,描寫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年代中知識青年的不同命運和道路,並直接反映了反帝愛國的五卅運動的光輝事迹;《豐年》則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鏡頭畫面,揭示了“豐年成災”的悲劇。以上兩片,均獲好評。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為藝華、新華、華成、“中聯”、“華影”等影片公司導演了《茶花女》、《生離死別》、《葡萄美酒》等影片。抗戰勝利后,為國泰、文華等影片公司拍攝了《母與子》、《裙帶風》、《兇手》等影片,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1947年底,去香港,先後為永華、長城影片公司導演了《春雷》、《說謊世界》、《禁婚記》、《方帽子》、《寸草心》、《都會交響曲》、《絕代佳人》、《三笑》等影片。1957年,《絕代佳人》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
他一生從影60年,導演了各類影片百餘部。善於洞察、描摹錯綜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尤以拍攝諷刺喜劇片著稱。1965年拍攝《烽火姐妹》后,停止拍片,擔任長城影片公司顧問。曾任香港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中國文聯委員。
福爾摩斯偵探案 (1931)
紅寶石 (1928)
劉關張大破黃巾 (1927)
女律師 (1927) .... 安東義
難為了妹妹 (1926) .... 高升
佳期 (1926)
不堪回首 (1925)
花好月圓 (1925) .... 葉元俊
烽火姻緣 (1965) .... 導演 三笑 (1964) .... 導演 大學皇后 (1930) .... 導演 大學皇后 (1930) .... 編劇 鐵扇公主 (1927) .... 導演 西遊記-女兒國 (1927) .... 導演 施公案-第2集 (1930) .... 導演 紅寶石 (1928) .... 導演 楊雲友與董其昌 (1930) .... 導演 蓮花洞 (1928) .... 導演 蓮花洞 (1928) .... 編劇 火燒百花台 (1929) .... 導演 劫后孤鴻 (1929) .... 導演 劫后孤鴻 (1929) .... 編劇 乾隆游江南-第3集 (1929) .... 導演 乾隆游江南-第3集 (1929) .... 編劇 情慾寶鑒 (1929) .... 導演 笑笑笑 (1958) .... 導演 茶花女 (1938) .... 導演 金銀世界 (1939) .... 導演絕代佳人(1953) .... 導演 道義之交 (1926) .... 顧問 孫行者大戰金錢豹 (1926) .... 置景 新茶花 (1927) .... 置景 一代妖姬 (1950) .... 導演春雷(1949) .... 編劇 百花齊放 (1952) .... 導演說謊世界(1950) .... 導演 蜜月 (1952) .... 導演 禁婚記 (1951) .... 導演都會交響曲(1954) .... 導演 門 (1953) .... 導演 白日夢 (1953) .... 導演 寸草心 (1953) .... 導演 望夫山下 (1957) .... 導演 我是一個女人 (1955) .... 導演 綠天鵝夜總會 (1958) .... 導演 香噴噴小姐 (1958) .... 導演 逆旅風雲 (1957) .... 導演三戀(1956) .... 導演 雪地情仇 (1963) .... 導演 華燈初上 (1961) .... 導演 迷魂阱 (1961) .... 導演 佳人有約 (1960) .... 導演 舊恨新仇 (1932) .... 導演 舊恨新仇 (1932) .... 編劇 桃李爭艷 (1936) .... 導演 桃李爭艷 (1936) .... 編劇 生死恨 (1939) .... 導演 生死恨 (1939) .... 編劇 費貞娥刺虎 (1939) .... 導演 費貞娥刺虎 (1939) .... 編劇 少奶奶的扇子 (1939) .... 導演 貴婦風流 (1942) .... 導演 貴婦風流 (1942) .... 編劇 蝴蝶夫人 (1942) .... 導演 四姐妹 (1942) .... 導演 四姐妹 (1942) .... 編劇 桃李爭春 (1943) .... 導演 浮雲掩月 (1943) .... 導演 浮雲掩月 (1943) .... 編劇 藝海恩仇記 (1943) .... 導演 藝海恩仇記 (1943) .... 編劇 惜花飛 (1944) .... 導演 天外笙歌 (1944) .... 導演 天外笙歌 (1944) .... 編劇 方帽子 (1952) .... 導演 新聞人物 (1960) .... 導演 春歸何處 (1948) .... 導演 春雷 (1949) .... 導演 湖上春痕 (1947) .... 導演 湖上春痕 (1947) .... 編劇 母與子 (1947) .... 導演 母與子 (1947) .... 編劇 裙帶風 (1947) .... 導演 兇手 (1948) .... 導演 杜十娘 (1940) .... 導演 杜十娘 (1940) .... 編劇 紅線盜盒 (1940) .... 導演 歡喜冤家 (1942) .... 導演 歡喜冤家 (1942) .... 編劇 地藏王 (1941) .... 導演 風流寡婦 (1941) .... 導演 家 (1941) .... 導演生離死別(1941) .... 導演 生離死別 (1941) .... 編劇 生路 (1941) .... 導演 生路 (1941) .... 編劇 英烈傳 (1941) .... 導演 英烈傳 (1941) .... 編劇 鳳求凰 (1938) .... 導演 花開花落 (1937) .... 導演夜會(1936) .... 導演 人倫 (1935) .... 導演 人倫 (1935) .... 編劇女兒經(1934) .... 導演 三姊妹 (1934) .... 導演 三姊妹 (1934) .... 編劇 難為了妹妹 (1926) .... 導演 豐年 (1933) .... 導演 唐伯虎點秋香 (1926) .... 編劇 琵琶春怨 (1933) .... 導演 琵琶春怨 (1933) .... 編劇時代的兒女(1933) .... 導演現代一女性(1933) .... 導演 芭蕉葉上詩 (1932) .... 導演 東北二女子 (1932) .... 導演舊恨新愁(1932) .... 導演 舊恨新愁 (1932) .... 編劇 有夫之婦 (1932) .... 導演 夫妻之間 (1931) .... 導演 好兒子 (1927) .... 導演 花木蘭從軍 (1927) .... 導演 福爾摩斯偵探案 (1931) .... 導演 歌場春色 (1931) .... 導演 三看御妹劉金定 (1962) .... 導演 女律師 (1927) .... 導演 乾隆游江南-第8集 (1931) .... 導演 乾隆游江南-第9集 (1931) .... 導演上海小姐韓綉雯 (1931) .... 導演 亞森羅賓 (1931) .... 導演 仕林祭塔-第3集 (1927) .... 導演
由李萍倩導演、陳大悲台詞和黎錦暉作曲,同時有數位好萊塢技術專家參與的《歌場春色》,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歌舞片。該片由上海天一電影公司出品,1931年10 月10日在上海光陸大戲院上映,由於藉由外國技術協助,使用片上發音的技術,品質更為提升,所以獲得了很大轟動,尤其是在南洋一帶,賣座率很高。
作為一位優秀的商業片導演,李萍倩拍攝了眾多根據外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除了《母與子》《少奶奶的扇子》以外,還有《女律師》、《福爾摩斯偵探案》、《亞森羅賓》、《三姊妹》、《茶花女》、《四姊妹》等,分別改編自法國、英國、俄國和日本等國作家的作品。其改編的作品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在中國電影史上也無人能及。李萍倩當時考慮的就是一個如何民族化的問題。他在改編時,就曾經確定了三個原則,第一“不失原作的精神”,第二“適合東方的情調”,第三“要加強反封建氣氛”。
再後來李萍倩拍出最為人稱道的《三笑》了,主角是陳思思。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電影已經有好多版本了。早在1926年,李萍倩就寫過一個劇本,當時是其他導演導的。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有從戲曲改編過來的,像邵氏公司的張徹編劇、岳楓導演的版本,也有周星馳的大話版本。但是最為耐看的,或者說在內地最有影響的,應該還就是李萍倩的版本。
李萍倩的本事是把江南的流行小調再重新填上詞,且這些詞都是他自己捉筆的,可見他這方面的功力深厚。我數了一下曲子,整部電影共有三十一首曲子,曲子基本用的是江蘇的民間戲曲等音樂元素,其中我們熟悉的有茉莉花調等。邵氏公司的《三笑》,包括《金瓶梅》等一批片子,中間也有大量的唱詞,但是邵氏的《三笑》中,基本的音樂元素好像是廣西民歌《劉三姐》里的音樂元素,這跟江南民間音樂就相距甚遠了。而李萍倩是杭州人,又在上海上的大學,所以對江浙滬一帶的熟悉是顯而易見的。
且看《好一個西泠》——好一個西泠,好一個洞庭,參罷那個靈隱,轉回蘇城。到虎丘,拜一拜,呀雲呀雲岩神呀,再轉東亭。到虎丘,拜一拜呀,雲呀雲岩神呀,再轉東亭。
再看唐伯虎唱的——江水滔滔萬里遙,為什麼不把船兒掉頭搖?恨秋風吹走了美人過楓橋。這樣的歌詞,今天看來仍是經典。
李萍倩有一部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三笑》,足可以含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