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爾導彈
最先進的戰役戰術導彈
伊斯坎德爾導彈(北約的代號為SS-X-26)是俄羅斯軍隊裝備的最先進的戰役戰術導彈。從2005年起,俄軍開始採購並在陸軍中裝備“伊斯坎德爾”導彈。預計到2015年,俄軍將裝備5個“伊斯坎德爾”導彈旅。
9K714“奧卡”導彈,北約代號“蜘蛛”
1985年3月,美、蘇重啟1983年底中斷的歐洲中程核武器談判。適逢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將以往裁減核武器的矛頭從遠程核武器轉向了中程武器。基於此,在裁減中程導彈問題上,前蘇聯一再作出令美國和西歐始料未及的重大讓步。雙方於1987年12月簽訂《美、蘇中導條約》。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美國堅持前蘇聯必須將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和中近程導彈全部銷毀。理論上有延伸到500公里空間的“奧卡”導彈也被美國列在銷毀導彈之列。
但是銷毀“奧卡”導彈受到軍方強硬派的極力反對,因為“奧卡”導彈的射程為400公里,實際上在《美、蘇中導條約》限制之外。為壓制住下面的反對聲浪,使“奧卡”導彈的死刑判決顯得更合理,戈爾巴喬夫強令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奧卡”導彈的發射試驗。然而,要試射“奧卡”導彈必須得到該型導彈的設計者——前蘇聯機械製造設計局(KBM)總工程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涅波別季梅的簽字,後者拒絕這樣做。可是戈爾巴喬夫仍下令將導彈運到發射場,並在發射場周圍部署了一個警衛團。但無論是當時的國防部長亞佐夫,還是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都不願意在沒有涅波別季梅的簽字的情況下試射導彈,所以“奧卡”導彈的超遠程發射試驗終究沒能付諸實施。
如此戲劇性的對抗事件最終沒能阻止“奧卡”導彈被銷毀的命運,包括106部“奧卡”導彈發射裝置、306枚“奧卡”導彈(含出口到華約其他國家的導彈)及其生產線連同大部分設計圖紙在美國專家的監督下被徹底銷毀。據報道,謝爾蓋·帕夫洛維奇·涅波別季梅因受此刺激而住進醫院,竟“有一個月不能下床走動”。
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受到美國和北約或明或暗的打壓,安全形勢日益惡化,1994年,北約更是提出東擴計劃,這大大刺激了俄羅斯敏感的神經。時任總統的葉利欽不得不做出反應,支持KBM設計局復活“奧卡”導彈。
頗具戲劇意味的是,“涅波別季梅”在俄語中的意思正是“劫後餘生,永不言敗”。受領任務后,面對支離破碎的“奧卡”導彈生產線,73歲的涅波別季梅帶領學生重新再來,他們四處搜集流失的資料,走訪曾參與過“奧卡”導彈研製的人員,逐漸復原出完整的設計圖紙,最終於1995年10月29日在國防部國家中央靶場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於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進行了展示。當時俄羅斯宣稱,這是一種替換“飛毛腿”B、供21世紀使用的戰術彈道導彈。為了吸引潛在的國外客戶,該導彈武器系統以在中東、印度頗受尊崇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語稱呼“伊斯坎德爾”來命名。
使用子母彈的“伊斯坎德爾”戰鬥部
“伊斯坎德爾”導彈為單級、固體燃料、全程制導導彈,起飛重量3.8噸,有效載荷380公斤,車載機動發射。有兩個改型:出口型“伊斯坎德爾”-E和本國使用型“伊斯坎德爾”-M(也稱為“投標”)。其中,“伊斯坎德爾”-E導彈的最大射程為280公里,最小射程為50公里;“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最大射程據信可達到480公里且仍有增加的餘地。
“伊斯坎德爾”導彈旅的發射指揮車
“伊斯坎德爾”導彈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製導等多種制導方式。單獨採用慣性制導時,導彈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約為30米;採用慣性+景象匹配製導時,命中精度CEP理論上小於2米;2007年5月29日,俄軍在“伊斯坎德爾”-M導彈武器系統上發射R-500巡航導彈獲得成功,監測數據顯示,命中精度CEP達到1米。
據俄軍方稱,“伊斯坎德爾”導彈可攜帶集束子母彈(裝填54枚子彈)、高爆彈、侵徹子母彈、鑽地彈、空氣燃燒彈和電磁脈衝彈等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可對不同類型目標實施有效打擊。俄軍方還稱,使用“伊斯坎德爾”導彈突擊敵防空連、反導連發射陣地、機場、指揮機構等典型目標,通常只需1~2枚導彈,毀傷能力是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2~3倍。
“伊斯坎德爾”導彈除使用特殊複合材料外,在結構上也極為獨特。其外形近似錐體,且起飛后迅速拋掉表面突出部分,使彈體更加渾圓,從而降低了導彈的雷達波反射面積,增加了雷達的探測難度;其次,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多次做偏離發射平面的機動,並且這種機動在發射區和目標區上空尤為劇烈,機動時導彈承受的過載高達20~30g,故而要對其實施攔截,攔截彈承受的過載必須達到來襲導彈的2~3倍,這在當前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此外,“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既能發射彈道導彈,又能發射巡航導彈,可使敵方導彈防禦系統顧此失彼,降低攔截概率。其研製單位KBM稱,“伊斯坎德爾”導彈是美國“愛國者”導彈的剋星;俄軍方表示,“伊斯坎德爾”導彈的突防能力可與“白楊”-M媲美,能穿透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導彈防禦系統;以色列軍方也承認,其與美國共同研製的“箭”式反導系統“不具備對付多彈頭‘伊斯坎德爾’導彈的能力”。
“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可在±50℃範圍內使用;且在除沼澤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可實施發射;其光學導引頭(末端景象匹配製導)在夜暗、有強烈的電磁干擾等環境條件下仍能穩定地工作,將導彈準確地導向目標;此外,該型導彈服役時間為10年,在野外條件下使用可連續3年不需進行大的保養。
“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可直接通過空間、空中、地面偵察平台獲取目標信息,並可在10秒鐘時間內完成彈著點確定,導彈飛行參數計算,光學導引頭參考用地形、地物信息準備等實施導彈突擊必需的工作內容。據報道,一部“伊斯坎德爾”導彈發射車載2枚導彈,“戰場上,‘伊斯坎德爾’不需要偵察衛星或航空兵。它可以從目標實地照片和戰地偵察兵那裡接收目標指令,隨後啟動發射裝置,發射第一枚導彈,相隔不到一分鐘再發射第二枚。”其發射車可隨機選擇發射地點並自主確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標,戰鬥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發射操作。從展開設備到導彈發射僅需4分鐘,即使在剛轉移陣地解除行軍狀態后,也可在6分鐘內發射導彈。
勝利日閱兵式綵排上的“伊斯坎德爾”
“伊斯坎德爾”導彈力量將主要編成導彈旅。每一個導彈旅下轄3個導彈營。導彈營除編有3個發射連外,還編有司令部指揮連、工兵連和導彈操作及前送連等保障分隊,具備獨立遂行導彈發射任務的能力。一個發射連編有3輛導彈發射車,每輛發射車裝載2枚導彈。導彈旅共裝備27輛導彈發射車,配備約100枚導彈(包括備用彈)。
2018年10月29日,俄軍駐紮在加里寧格勒地區切爾尼亞霍夫斯克軍事基地(又稱因斯特堡)的第152近衛導彈旅換裝了最新的“伊斯坎德爾”(SS-26)彈道導彈。
伊斯坎德爾導彈
從作戰理論看,在未來作戰中,“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將主要由軍區(方面軍)集中掌握使用,參加由軍區(方面軍)組織的首次密集火力突擊和後續密集火力突擊。“首次密集火力突擊應對敵戰役布勢全縱深實施。在首次密集火力突擊中應消滅並壓制敵導彈兵集團和航空兵集團編成內的主要目標,以便徹底削弱這些集團”;“為保持火力主動權,應及時實施後續密集火力突擊,以防被毀之敵恢復戰鬥力”;“集團軍以部分火力毀傷兵器和無線電電子器材參加方面軍的首次密集火力突擊”,以便“削弱敵人為破壞集團軍進攻而實施的高精度武器和航空兵的密集突擊”。
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以導彈旅、導彈營為單位配屬給主要方向集團軍(軍)或支援其作戰。配屬的導彈部隊歸所配屬的集團軍(軍)指揮員指揮,並通過在集團軍(軍)級指揮所的導彈部隊指揮員向部隊下達指令;支援導彈部隊在執行其所支援的集團軍(軍)指揮員給予的任務過程中,仍由上級導彈部隊指揮員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