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文化
天中文化
天中文化是河南駐馬店市的古代文化總稱,內容包括:盤古文化、女媧文化、伏羲文化、嫘祖文化、冶鐵鑄劍文化、重陽文化、梁祝文化、車輿文化、古國文化、名流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天中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中地區是華夏文明早期發祥地之一,是中華人文始祖創世紀活動的重要地區,是古豫州的中心地帶,是中國中原古道的中心地段,是戰國時期中原逐鹿的重要戰場和前沿陣地!
天中文化是華夏創世紀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中原文化和古豫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中文化的顯著特徵是:人文聖地,典遺厚豐,執中守正,通達包容。換言之,是天中這塊人文聖地和漫長的文明演進史陶冶成天中人“執中守正,通達包容”的品格,亦即令每一個天中人引以為豪的天中精神。
天中文化是在豫南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而成的地域性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今天,弘揚天中文化,對於加快駐馬店市改革開放與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讀中國文化史,唯獨缺失了一塊本不該缺失的深邃、靈味、凝重的天中文化。
天中文化因天中山而名。天中山位於中原之中的汝南城北1.5公里處。那是一個茫茫綠源托起、悠悠汝河環繞的絕佳妙處。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兗、揚、青、徐、荊、豫、梁、雍、幽、並、營(《尚書·舜典》);禹時又分天下為九州:冀、兗、揚、青、徐、豫、梁、雍、荊(《尚書·禹貢》);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定都洛邑。派人到各地用土圭測影,觀測天象地理,測定:“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重修汝南縣誌》)。“土圭測影惟此地為天中。”“自古考日景,測分數以此為正。”(《讀史方輿紀要》)於是,堆土為山,稱天中山。山不大,方圓30餘米,不高,10餘米。顏真卿親筆“天中山”兩塊石碑屹立於山麓。這是一座無價的文化名山。金鎮有《天中山》詩詠之:
“孤嶼當城北,
登臨見大荒。
雲陰連楚甸,
山色入吳房。
百戰余殘壘,
千村祗夕陽。
土圭常不改,
影似昔時常。”
大荒見孤嶼,殘壘照夕陽。山色連雲陰,土圭日影常。從此,天中山便具有了幽姿和英體、神氣與銳勢、深韻與靈味、光暈和玄場。於是乎,天中文化從混沌初開到天凝地聚,到海現山顯,到天藍地綠,到花彩虹麗,到鑽晶玉潤,到靈秀魂清……像碧波蕩漾,白雲繚繞,仙霧瀰漫,春風軟拂,堅石凝固,烈火升騰,懸瀑浩蕩,珠璣落盤,雄鷹厲空,龍虎吟嘯般在天中山周圍的確山、西平、郾城、上蔡、新蔡、羅山、正陽、泌陽一帶孕育、形成、發展、蒸騰、升華。天中文化之雲無心以出岫,有意化乾坤。月明星稀顯剛毅,風嘯雷厲而泰然,從容面江山易位,坦然對滄桑巨變。於無聲處驚日月,在漫不經心時經天地。輕輕鬆鬆鑄精魂,溫文爾雅造民風,輕描淡寫理山水,叮叮咚咚吐珠玉,沸沸揚揚撒錦繡,慢條斯理綉江山……
天中多君子。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和潁川士陳長文辯論汝南潁川士的優劣,作《汝潁士優劣論》。一口氣列舉了汝南八位名士作論據論述汝南士優於潁川士。如開稻陂數萬頃,獲累世之功的許掾,舉義兵、討王莽的翟子威等。天中君子還有八使、八峻、三君、五處士。後人有詩讚曰:“汝南多君子,表表六孝廉。衡門棲荒憲,大雪卧袁安。忝荷王龔職,深慕漆雕賢。”
天中多名士。推衍《鹽鐵論》的桓寬,撰《說文解字》的許慎,著《搜神記》的干寶,天資聰睿,辯於持論,少勵清節,為州里所服,史稱“一代偉人”的范滂等。孟公威,汝南人。少與諸葛亮、徐元直、石廣元遊學襄鄧。諸葛亮評價三人曰:“卿等仕進,可至郡守刺使也。”孟公威後來果然官至涼州刺使,官至征東將軍。許靖,汝南平輿人。當過巴郡太守、左將軍長使和大司徒。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威望很高,連丞相諸葛亮也“皆為之拜。”他的弟弟許邵“少峻名節,好核論鄉黨人物。每月旦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評價人物極准,社會威望很高。為郡功曹,太守甚敬之。府中聞邵為吏,莫不改操飭行。兄弟二人清談核論,知名於世。召陵謝甄稱曰:“平輿之淵,有二龍也。”曹操想出名,有一天,去許氏家拜訪,許邵看了曹操一眼說:“汝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也。”
天中多才子。“建安七子”天中有其二。一個是應瑒,一個是王燦。天中有“汝寧才子揚天下”之稱。趙好勝,18歲中舉。頗得朱元璋賞識,先後任陝州同知、安慶知府、戶部侍郎、吏部尚書。桂祥,鄉試中舉,授慶陽府推官、任安徽四州知府、宮部員外郎。著有《北地集》、《四上集》等傳世佳作。趙賢,河南鄉試中舉,次年進士及第,授戶部郎中。先後任山東巡撫、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其子趙壽祖進士,先後任刑部郎中、安慶知府、山東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還有羊可立、李士郎、李宗延、吳愈、傅振商等,均先後中進士,入朝為官,屢屢升遷。狀元李本固,先後任山西甫城縣令、御使、巡視十庫、雲南道監察御史、出按三秦、按察雲南。修撰《汝南志》24卷,著《碧筠集》40卷。一位河南巡撫不信“天中多才子”,出對聯難他:“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李本固對曰:“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巡撫又曰:“南海寺,寺前有寺。”對曰:“天中山,山後無山。”李本固12歲能作詩寫文。主考官出聯難他:“南關內,鐵塔鑽天。”本固對曰:“北門外,金釘釘地。”主考官看到大麻子的葉子伸到路上,又出一聯:“大麻子伸綠掌,要啥?”本固看見一農家小院里石榴樹上的紅石榴,靈機一動,對曰:“小石榴張紅嘴,笑誰?”又曰:“今日辭別黃土崗。”對曰:“他年相逢白玉街。”後來,李本固狀元及第,真的在白玉街與主考官相遇了。
天中多名宦。天中山歷史上出了三位宰相:秦相李斯、漢相翟方進和南宋宰相朱勝非。民族英雄楊靖宇也是天中人。東漢年間,天中山下汝南郡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出現了一批才幹超群、政績卓著、地位顯赫的在朝官員。整個東漢時期,汝南郡600石秩位以上的在朝高官就有61位。形成了著名的歷史現象——“汝半朝”。“漢末論黨季,汝南實其淵”。西晉時,又一次出現“汝半朝”現象。
天中多災難。天中多水災。公元前184年到1949年發生過較大和特大水災一百一十三次……1941年到1943年,發生水、旱、蝗、湯災難。新蔡縣餓死1萬多人,汝南縣餓死3萬多人,確山縣餓死2萬人。“75·8”大洪水給天中人民帶來了慘重災難。須臾之間,赤地千里,洪水暴虐,三千萬人傾遭荼苦,十數萬人水中傷生,震驚中外的大洪水,曾使多少人談水色變,噤若寒蟬……1959年極左思潮造成的“信陽事件”使全地區病患者達121.5萬人,1960年底實有人數404.3萬人,農業人口386.86萬人,比1958年總人口減少34.63萬人。1959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8%,1960年為-7.05%,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天中多戰亂。戰國時期有泌陽河一帶的秦、齊、魏、韓四國與楚國的“垂沙之戰”和秦、楚“平輿之戰”。兩漢三國時期有翟方進之子翟義反對王莽篡位之戰和曹操、劉備汝南之戰。兩晉、南北朝時期有燕、晉懸瓠之戰和宋、魏懸瓠之戰。唐朝有名戰例——李愬雪夜入蔡州就發生在汝南。宋金時期宋蒙蔡州滅金之戰,明清還有李自成新蔡大戰和捻軍、白蓮教與清軍之戰等。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竹溝慘案”。
盤古開天傳說熏陶。盤古開天傳說產生於天中山西南的盤古山下。初,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一日九變。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盤古兄妹借天地之意結婚造人,於是,人類社會誕生。
古文化教化。中國元典文化的根在天中山。伏羲畫卦的傳說產生在天中山北蔡岡的蓍草台上。伏羲的陰陽說形成《易》,《易》中的陽剛說形成孔孟儒學,陰柔說形成老莊道學。儒學在歷史上成為天中山的主流文化。楚昭王聘孔子去楚國做事,孔子前往拜見,路過陳蔡。陳蔡兩國怕孔子助楚滅己,派兵阻擋。孔子厄蔡三年,作《大道歌》;講學佈道,張揚儒家學說;彈琴高歌,傳播音律;磨礪志向,鍛鑄意志。“仁”的思想在這裡流播。孔子有六位高足弟子是天中山人:漆雕四兄弟、曹恤、秦冉。儒學成為天中山一帶官方教育的主要課程。天中書院的教學以《易經》、《周禮》、《論語》為宗。官方的教育內容選有道學內容如“莊周貸粟”、“守株待兔”、“拔苗助長”之類。岡山及城池內散落著不少道觀。民間傳說中亦有不少道家故事,如“姜子牙封神”、“二郎擔山趕太陽”、“司馬茅告狀”等。天中山西南的銅山、樂山就是道家勝地。道人張三丰雲遊到銅山建宮佈道,后游武當,成為一代太極宗師。樂山建有真武廟、玄都宮、拜台宮。不少縣城建有城隍廟、關帝廟、火神廟、文廟。佛學自唐傳入以後,天中山一帶迅速建起了大量寺院。遂平的釋迦寺、觀音寺、千佛寺,上蔡的石佛寺、鐵佛寺、蟾虎寺,新蔡的龍口寺、法隆寺、佛閣寺,西平的寶嚴寺等。明朝汝南建小南海,系觀音菩薩的道場,至今仍有觀音閣、大士寺、准提樓等古迹。小南海東南,台灣明乘法師出資數億元建“南海禪寺”,佔地500餘畝。規模之大堪稱“亞洲第一大佛寺”。佛學“輪迴”、“禪悟”、“樂善好施”等理念在民間廣為流傳。謝良佐,宋朝理學家,上蔡人。程門(程頤、程顥)四大弟子。又被稱為“洛(程)學之魁”;創“上蔡學派”,著《論語說》、《上蔡先生語錄》等。朱熹高度評價謝良佐:“英果明決,強力不倦,克己復禮,日有課程。”且對朱熹有很大影響。人稱謝良佐為“上蔡先生”、“謝夫子”。對程朱理學起承上啟下作用。法家學說到韓非趨於成熟。韓非,天中山西平人。秦始皇讀了他的文章拍案叫絕:“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韓非的法家理論對秦始皇推行法治、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起到重要作用。《詩經》的源頭之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汝墳三章》就產生在天中山一帶。
民間抗暴意思洗禮。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家鄉在天中山平輿縣后劉鄉周庄村。(《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張耀征:陳勝鄉里陽城新考〉》)。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震撼了中央集權制封建秦王朝的統治,反映了我國農民的最早覺醒,表現了我國農民強大的反抗力量。我國農民的首次義舉、最早覺醒竟發生在天中山下。辛亥革命期間的白朗起義也發生在天中山下。
竹溝革命精神沐浴。1926年,共產黨在確山竹溝傳播馬列主義,組織革命鬥爭,建立基層黨組織。1927年5月,在此舉辦農民自衛軍訓練所。三年抗日游擊戰爭中張星江、王國華等在此建立鄂豫邊省委,創建紅軍游擊隊,開闢了以竹溝為中心的豫南桐柏山區根據地,成為南方8省14處游擊根據地之一。抗戰時期,竹溝設立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新四軍留守處,是中原地區共產黨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共產黨在這裡先後培訓大批抗日軍政幹部,成為中原地區的革命搖籃,被譽為“小延安”。1938至1939年間,周駿鳴、肖望東、彭雪楓、李先念、陳少敏、劉少奇、朱理治、王國華等先後率領17批隊伍4850餘人,從竹溝東進南下,成為新四軍二、三、四、五、七師的基幹力量。竹溝革命精神洗禮、凈化、鍛鑄著天中人民的靈魂。
四方融匯文化澆灌。沉甸豐厚的東方文化發源地——中原大地用心腹托起的天中山一帶的文化,自然更加沉甸豐厚。天中山雄居天之中,是四方文化交匯、融合、發散地。含蓄、古樸、厚重的東方文化,微觀、精密、直露、現代的西方文化,宏觀、理性、大氣的北方文化,婉約、俏麗、精細的南方文化,雄渾、豪放的東北文化,莽蒼、淳樸、粗獷的西北文化,神秘、典雅的西南文化向這裡匯聚、醞釀、升華、四散。這種四面學說、八方精神、十向哲理在這裡匯聚成以儒學為峰的綜合文化,灌溉著天中沃土,滋潤著天中禾稼,哺育著天中人民,滋生著天中英傑。有英傑亦有佞臣,有高論亦有邪說,有太平亦有戰亂。天中山獨居要津,要津必奪。此處亦不斷醞釀災難。
天中成四氣:劍氣、和氣、正氣、王氣。
劍氣。天中產名劍,九大名劍有其二。我國九大名劍之首的棠溪劍就產在天中山西北的棠溪河畔、冥山腳下。“天下之劍韓為重。韓卒之劍皆出冥山、棠溪。”幹將、莫邪劍產於天中山西南故汝南郡宜春縣(今汝南縣和孝鎮)。今和孝鎮北有一大冢,當地人稱為“三王墓”,見證著“眉間尺抗暴”的故事。晉干寶《搜神記》記載了這個故事。清朝文人傅世垚在他的《過三王冢吊眉間尺》亦有記載。
新蔡人姜子牙協助西伯昌滅紂,建立西周。著有《六韜》,成為一代軍師。《六韜》對後世影響很大。管仲師太公有齊桓之霸,孫武師太公有闔閭之威,張良師太公而興漢,李靖師太公而興唐。唐太宗說:“俗儒多論管仲為霸君桓公之謀臣,殊不知管仲用兵之法源於太公而本於王制(《唐李問對》)。”
名劍射劍氣,劍氣鑄英魂。棠溪劍魂,幹將、莫邪及眉間尺父子兩代維護正義、抗擊邪惡、反叛暴政、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精神,姜子牙的兵法,韓非法、術、勢思想,劉伯承率雄師挺進大別山於天中山南汝河遭敵圍困,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獲勝的名言、楊靖宇將軍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都透露出錚錚天中劍氣。
和氣。和氣即柔和之氣、溫和之氣、和合之氣、中和之氣。
柔和之氣源於水。悠悠汝河、清清洪河、靜靜棠溪、漫漫宿鴨湖……蜿蜒、蕩漾在天中山下。流波和動水、細流與清浪和化著民風與人氣,柔扮著綠野和茂林,調和著生機與節氣,昭示著哲思和理緒……老子面水而豁然: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孔子臨川而興嘆:逝者如斯夫!
溫和之氣源於候。天中山居溫帶,炎熱不浸,酷寒不入。節令有序,炎涼適度。溫和之氣釀佳絕風景:品不盡“好教挹注匏樽里,小酌松窗帶醉眠”的《風原醴泉》,聽不完“敲罷曉鐘聲八百,有誰仍在夢中聽”的《西寺鐘聲》,賞不夠“惆悵吹蕭仙子去,月明空望武陵槎”的《桃台夜月》,扶不嬴“座深亭榭風初起,白鷺斜飛過遠村”的《湖上荷風》……這裡滋生出“梁山伯與祝英台”、“董永與七仙女”、“牛郎織女”、“李天寶弔孝”……柔情蜜意的愛情故事。我國四大傳奇,天中山下生其二。
和合之氣源於位。“天之中”是四面來潮退潮、八方融合飄散、十向匯粹揮灑的地方。剛柔兼備、陰陽並蓄、古今溶融、東西交匯、情理互合、文理通透。吞百家、吐千說,成萬世之理,自然就形成了和合之氣。
中和之氣源於“中庸”。天中文化是儒家文化為峰的綜合文化。儒家文化其中一個顯著特徵即“中庸”,主張“不偏不倚”,講究“中庸之道”。天中成和氣既是自然的事情了。
正氣。正氣即正義之氣、正中之氣、正直之氣、正派之氣。
正氣是天中山的性格。天中山是一個拔地接天、聚聯四方、正中挺直、剛勁峻逸的地方,是一個生正氣、產義舉、聚靈氣、凝精神的所在。正氣、正義、正直、正派、頂天立地、剛直不阿是天中山的性格,也成就了天中人的品格。就象這“天中山”,橫豎是那樣的對稱與中正,治亂是那樣的剛毅與峻拔。
正氣源於思想文化。不論是“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還是陰陽交合的元典文化,不論是講究“入世”的儒家學說還是主張“出世”的道家經文,不論是提倡“法治”的法家高論還是推崇“理治”的理學之術,不論是教人樂善好施的佛學還是謳歌自然與淳樸民風的《詩經》,不論是抗暴的民間義舉還是革命的紅色精魂……無不謳歌、張揚正義之氣、正中之氣、正直之氣和正派之氣。
王氣。王氣即王天下之氣。王天下之氣即得天下、治天下之氣。王氣與正氣、劍氣、和氣有關。不論是得天下還是治天下,都離不開正、劍、和三氣。
王氣源於正氣。王天下首要一條是要有正氣。正氣生於民間、生於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即歷史大勢,生於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辨證思辯。順歷史潮流者昌,逆歷史潮流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一條鐵律。無正氣便無王氣,王氣必含正氣。